一致性評價的浪潮下,誰能搶佔中國化學仿製藥的市場?
化學原研藥在專利到期之後,受到仿製藥的衝擊,在市場銷售會迎來陡然的下降,稱為“專利懸崖”。 相比於生物類似物高投入、高技術壁壘、高耗時,化學仿製藥在仿製方面優勢非常明顯,成本上更為低廉,國外需要200-300萬美元,國內成本還有所下降;耗時較短,僅為生物類似物的一半左右。
然而過去多年時間裡,國內迥異於國外仿製藥市場,化學原研藥在專利到期之後,國內市場價格依舊居高不下,佔用巨量醫保資金。出現這種畸形市場的根本原因就是本土的仿製藥缺乏一致性評價的背書,導致仿製藥質量參差不齊,存在低價惡性競爭。招標方面原研藥和仿製藥以分組形式進行,原研藥受到仿製藥衝擊較小,而仿製藥以低價形式進行招標,也極大遏制了國內藥物市場的發展,讓療效相當的仿製藥無法和原研藥同場競技。
由於之前藥物分類政策不太健全,導致每年仿製藥申報數量過度,在較大市場空間的藥物仿製上存在過度重複、粗獷、惡性競爭的現象,極大影響了本土藥物市場的進展。隨著相應政策法規的健全,國內藥物市場對於藥物的臨床療效越發重視,推行“一致性評價”政策成為大勢所趨,市場所向。
圖1 每年仿製藥申請數量
資料顯示,2016年仿製藥遞交申請數量迎來了急劇下滑,僅為2015年的三分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2016年開展仿製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綱領性檔案的頒佈,這足以表現出一致性評價政策對於國內仿製藥市場變革的重大影響。
自一致性評價政策頒佈和實施起,截止到2018年6月份,CDE公佈了四批仿製藥名單。
(1)2017年12月份頒佈了第一批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品種目錄,一共17個。
(2)2018年2月份頒佈了第二批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品種目錄,一共5個。
(3)2018年4月份頒佈了第三批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品種目錄,一共7個。
(4)2018年5月份頒佈了第四批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品種目錄,一共12個。
政策
早在2012年和2013年,國務院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陸續公佈了相關政策,將一致性評價納入到戰略發展層面。不過受制於當時行業的發展,整體創新氛圍和市場粗獷的發展,效果甚微。
直到2015年之後,國務院、衛計委、食藥監局、發改委等多個國家級部門開始密集著手醫藥研發相關政策,臨床試驗資料核查,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加快創新藥審評審批,鼓勵優質創新藥品與國際接軌,不遺餘力推行一致性評價的實施,更加註重藥物臨床療效……旨在全方面打破之前國內藥物市場存在的困境。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成為中國醫藥企業正式開展仿製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的綱領性檔案。接下來,CFDA不斷完善一致性評價細則,釋出參比製劑目錄、確定BE機構、開展相關培訓、徵求各方意見、政策上有所傾斜。本土藥企在一致性評價浪潮中,權衡利弊,有所取捨,產能更加集中,積極響應國家和市場的號召,爭取在2018年年底大限完成核心產品的一致性評價。
對於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學藥品仿製藥口服固體制劑“289目錄”之外的藥品,企業自行組織一致性評價工作後可以享受三年市場的真空期,CDE不再受理其他公司的一致性評價申請。同時,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為一致性評價設立綠色通道,加快審評審批,並對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物在臨床應用、招標採購、醫保報銷等方面都給予支援,完善整個仿製藥的生態圈建設。
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好處
伴隨著2015年之後國務院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仿製藥相關政策的頒佈,通過一致性評價在市場銷售方面的優勢也越發凸顯。
招標和原研藥同等對待
17年2月公佈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同品種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生產企業達到 3 家以上的,在藥品集中採購等方面不再選用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未超過3家的,優先採購和使用已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未能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產品將逐漸退出公立醫療機構市場的爭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物市場空間潛力更大。
同時,CFDA鼓勵醫院招標優先選擇通過國家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藥品,對已通過一致性評價的本土藥企大開綠燈。
某些省市,對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進行直接掛網,無需等待新一輪的招標週期,簡化招標採購門檻,將議價權交給醫院和企業。
從最新招標規則來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將持續向原研藥發起衝擊。從廣東、江蘇、青海、廣西、河南等多地在新一輪招標政策中,將通過評價的仿製品種與原研品種“同等對待”,慢慢打破了以往原研藥單獨分組、定價體系不合理的局面。
提高准入門檻,積累價格上的優勢
在以往的藥品招標中,除了婦兒科用藥、急搶救用藥、基礎輸液、低價藥、談判藥品和精麻藥品以外,其它藥品招標仍然以“雙信封”制度為主,採取的是低價者中標的規則,原研藥和仿製藥分組進行。對於一些競爭較為激烈的品種而言,常常出現國內有療效較好的仿製藥不得降價換量,導致本土仿製藥核心競爭力不足和專利到期原研藥長期佔據大量醫療資源的窘境。
而仿製藥在通過一致性評價之後,這種狀況有所改觀,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甚至能夠和原研藥處於同一水平線。在藥品招標中,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能夠避開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普通品種,改變了原研藥單獨分組的局面,使仿製藥能以較為理想的價格中標。如上海市要求通過一致性評價品種議價結果一般不得高於原研藥或參比製劑價格的70%,國產仿製與原研藥的價格往往相差甚遠,這使得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存在一定提價空間。
另一方面, CFDA 還允許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在藥品標籤、說明書中使用“通過一致性評價”標識,有利於提升產品的品牌價值。
醫保報銷上的優勢
醫保支付層面,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物會得到適當的支援。有關部門將加快按通用名制訂醫保藥品支付標準,儘快形成有利於通過評價仿製藥使用的激勵機制。
認可臨床療效,優先使用
通過的品種臨床療效逐漸被認可,可納入與原研藥可相互替代藥品目錄,在臨床使用中憑藉“低價優質”不斷擴大臨床使用的份額。如陝西衛計委辦公室釋出《關於做好通過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品種供應保障工作的通知,各採購聯合體和各級醫療機構要將通過一致性評價品種納入與原研藥可相互替代藥品目錄,優先採購併在臨床上使用。
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藥物,能夠在招標層面上和原研藥同等對待,逐漸削弱原研藥品牌的優勢,仿製藥藉助“高性價比”的價格優勢將實現突圍,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同時,CFDA在醫院報銷和臨床使用中都給與了仿製藥政策上的支援。
一致性評價的開展
企業從開展到最終完成一致性評價需要經歷多個步驟,包括參比試劑遴選和採購、藥學一致性研究、BE 試驗、提交一致性評價申請等,其中核心步驟為藥學一致性研究和 生物等效性BE 試驗。單個品種通過一致性評價週期時間大概為20-28個月。
圖2 一致性評價的步驟
仿製藥一致性的意義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藥學等效,另一個則是生物學等效,從而達到與原研藥的臨床療效等效,實現對原研藥的替代。藥學等效研究涉及了原料藥晶型和粒度研究、製劑處方和工藝、產品質量和穩定性等方面,最終達到與參比製劑體外溶出行為一致,如果不一致還需要進行處方工藝變更研究。
藥學等效研究通過後,則可以進行 BE 試驗。BE 試驗的最終目標是使藥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與參比製劑的差異在可接受範圍內。行業內普遍標準為,差異大於20%就具有顯著性,生物等效標準方面,0.8≤仿製藥(受試製劑)/原研藥(參比製劑)≤1.25。
對於已在歐盟、美國或日本上市仿製藥,在國內進行一致性評價時則享受到了較大的政策紅利。CFDA 也在 100 號文中提出,對於已在國內上市的品種,可分為採用同一生產線同一處方工藝生產以及生產線或處方工藝不一致的兩大類。前者可以以境外上市申報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藥學研究資料等技術資料為基礎提出一致性評價申請, CFDA 審評通過後可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生產線或處方工藝不一致的品種,在 CFDA 審評通過後變更處方工藝,也可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
對於已在境外上市但未在國內上市的品種,無種族差異的,可使用境外上市申報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藥學研究資料等技術資料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提出上市申請,審評通過的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
這個政策對以境外上市申報的仿製藥無疑是最大的利好,不僅免去了藥學研究和生物等效性試驗這兩個核心步驟,至少可以省去近 18 個月(藥學研究+BE 試驗)的時間,也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的經費和時間,有助於在同品種一致性評價的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
如擁有海外 ANDA 文號較多企業如華海藥業,就按照此法規在申報品種的數量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一致性評價競爭格局
一致性評價問題的來源錯綜複雜,但本質問題還是國內整體研發實力不足,在處方設計、工藝研究等方面都存在紕漏,最終導致了質量、療效低下。一致性評價也不僅僅是通過一次性藥學等效性、BE試驗就可以彌補回來的,它對於整體醫藥生態圈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本土研發實力、製備工藝水平、生產流程優化、原料藥標準化、製劑能力都要銜接上。
這次一致性評價政策的公佈,成為本土藥物仿製市場的催化劑,帶來了不小的動盪。對於政府來說,仿製藥標準化將可以極大壓縮原研藥市場的空間,節省更多的醫療支出費用,肅清這個雲龍混雜的市場;本土藥企也能集中自己的優勢,避免產品線冗長帶來競爭力不足問題,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逐步向國際化標準靠攏。畢竟一個品種動輒600-800萬元真金白銀的投入,對於大部分公司來說都需要一定時間來回收成本;18年年底大限將至,藥企只能有所割捨,挑選核心重點產品進行一致性的評價。
整體來說,在這次一致性評價浪潮中,本土仿製藥市場將引來市場大洗牌,幾家歡喜幾家憂。等效性的標準化讓行業領先的藥企逐漸脫穎而出,呈現“強者恆強”的寡頭時代。對於其他藥企來說,這也是提升核心競爭力最好的機會,只有孤注一擲在仿製藥申請中搶佔份額,才能實現市場的反超,實現產能升級的轉型。
因原研藥和本土仿製所佔份額和競爭情況的不同,整個仿製藥市場大致分為三個類別。
一是市場規模大、原研佔據主導地位,競爭者眾多的品種,率先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企業,能夠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積攢優勢,逐步反超原研藥。以降血脂重磅產品的瑞舒伐他汀鈣為例。如正大天晴作為第一家通過一致性評價通過的公司,有望在市場份額上有更大增長空間,而阿斯利康作為原研藥公司,原來一支獨大的優勢也逐漸消失。
圖3 中國瑞舒伐汀鈣藥物市場
二是市場規模大、原研藥占主導地位、競爭格局良好的品種,市場份額較大的企業通過一致性評價將能夠進一步鞏固已有的優勢,份額小的企業能夠通過一致性評價迎來巨大的提升空間。如信立泰,由於賽諾菲原研藥價格較高,在實際的銷售量上,信立泰的泰嘉(商品名)已經超過原研藥,有望在未來幾年成為國內氯吡格雷市場的領軍企業。
圖4 中國氯吡格雷藥物市場
三是市場規模較大、原研份額較小、國內企業眾多但缺少“統治性”龍頭的大普藥品種,由於國產企業難分上下,率先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國內企業將快速搶佔其他國內企業市場份額,實現“贏者通吃”。
文|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