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學習之二(學習元知識需要具備的兩個心態)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get到了一個新方法、新技巧,學習效率就會小幅提升。但是想要大幅度的提升或者質變,一定會涉及對自己底層認知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就觸及一些更本質的問題:比如:你價值觀的排序?你如何看待你約這個世界的關係。
因此,對於學習元知識而言, 首先是心態、方法和習慣的養成,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這裡先讓我們先從學習的底層心態談起吧。

文/黃成甲
底層心態之一:綠燈思維
生活中你以前一定遇到過這樣的場景。當你想給父母在網上買一雙鞋子的時候,父母一定會對你說:網上買東西哪裡靠譜,不知道質量,又不能試。無論你拿出多少例證對他們說,質量好不好,網路上有評價,尺碼不合適還可以調換。可是父母會聽你的嗎?多半是不會。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涉及到我們的認知心態。當我們遇到和過去認知不一致的新觀點時,就會觸發我們的 習慣性防衛 。
什麼是習慣性防衛? 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心理學現象。當我們感到自己的觀點、尊嚴受到可能的挑戰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對方的質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想反對我,和他幹!這時候我們的習慣性防衛就產生了。如果我們一直陷入習慣性防衛而不自知,你學習再多的新方法、新觀點又有什麼用呢?所以,要提高學習方法,第一步就是打破習慣性防衛。
如何打破這種習慣性防衛呢?這就是我們要講的 綠燈思維 。什麼是綠燈思維?當你聽到有人提出任何新的想法或者專案建議的時候,你就立刻要想:為什麼我覺得這個想法或者建議可行。換句話說,你要首先接受這個建議。尤其是當我們對一件事情經驗越豐富,越有資歷的時候,越容易因為看到別人的意見存在問題,就全盤否定對方的觀點。可是,事實上別人提出的每一個方法、觀點,背後一定是有理由的,一定有支援他這麼提出方法的原因。只是我們因為固有的思維模式、先入為主的偏見、過去成功的經驗,反而束縛、矇蔽了我們,而無法站在別人的視角思考。綠燈思維,是幫助我們去找別人的理由,這個找別人的理由其實相當於給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然後會發現雖然這個事情在我的視角看是有問題的,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還是有道理的,而這個角度過去自己根本想不到。
因而,我們每次遇到新觀點的時候,不要總是質疑和琢磨這些觀點錯在哪裡?應該用綠燈思維,先積極認可它是可行的。比如在與人溝通這個事情上,雖然你心裡面很不認同對方的觀點,但你告訴自己先理解再溝通是有用的,理由是:一,理解了別人之後,我們才能在同一個話題下討論,避免經常出現的說了半天結果說的不是一回事,從而節約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二,先理解後溝通的過程中,也能夠建立更好的情緒和環境,雙方達成共識也會更加容易一些。當你找到這些理由的時候,你就可能從新的知識中去汲取有用的東西來改變自己的行為了。如果我們能堅持這樣的思考方式,我們就會變成 反向偏執狂 。我們知道偏執狂是固執地堅持已有的思維, 而反向偏執狂就是始終堅持用積極的思維來激發各種創新性想法。
但有人可能會說,這麼做太違揹我內心了,明明有問題,還不讓我說,只說好處真的對嗎?彆著急,不是不讓你質疑,而是把質疑的環節放在綠燈之後的黃燈環節。黃燈是幹什麼呢?就是表達你對這個問題的疑問的環節。所以,不是我們不能表達異議,而是要在進行任何消極反饋之前,一定要給出積極反饋。這時,你再去提意見,別人也會更重視。有時候我們一直集中精力在積極地尋找可能性上,所以輪到黃燈亮的時候,反而想不出反對的意見了,這樣我們充分地理解了問題,執行起來就更容易了。
底層心態之二:以慢為快
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時能夠用綠燈思維來積極面對,就為快速成長打下了第一個心態基礎。可是,想要快速成長,僅僅有積極的態度還不夠,還要解決另一個問題:具體執行中的心態。
我們之所以想要快速成長,就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變化得越來越快,對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想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裡建立競爭優勢,學習和成長的速度就很重要。所以,很多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口號都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是啊!你看Facebook從無到有,再到紅遍全球才幾天時間;“滴滴打車”從無到有,再到成為帝國也才幾天。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身邊昨天還是一個普通人的創業者,今天就拿到幾個億投資,搖身一變成了執行長。我們能不焦慮嗎?能不想讓自己再快一點嗎?再不快點,黃花菜都涼了!
是啊,在這個時代,太慢你是要被淘汰的。可問題是你怎樣能快起來?更快地讀書?報名上“十分鐘講透創業原理”“21天打造無敵團隊”這樣的課程?你看在朋友圈裡,各種短期集訓訓練營特別多。藉著內容創業的風口,個人成長、讀書、創業等學習社群一夜之間風起雲湧。每個人都告訴你:加入我們,快速掌握新能!我們想要什麼,商人就能賣什麼。你想要長生不老,就有人會賣給你人蔘果。可是,追求快是這麼個方式嗎?
快是結果,不是原因。 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說學習過程就要很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不是越需要下慢功夫。這一點,可能是大多數追求快速成長的學習者都沒有意識到的。所以,這個層面的心態就是:真正的快,是“以慢為快”。
因為真正高效的的學習,其實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有了對重要的、核心知識的深刻理解,我們才能運用起來遊刃有餘。 然而,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阻礙我們融合貫通的原因,恰恰是我們在學習中遇到了一個“阻塞”,沒有把它攻克,導致我們一直有“自以為知道,其實不知道”的“知識阻塞”,也就沒有辦法是實現融合貫通的效果。
所以,我們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花大力氣打通那些知識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來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底層堵住了,新方法和新技巧學得再多,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繡腳。
我們求快,渴望能夠四兩撥千斤,能夠找到捷徑,可惜,卻忘了幾千年留下來的真正捷徑:書上有路勤為徑。以讀書為例,好學的人,總是想要讀得快一點,也就不由自主地希望多讀些。我以前也有這個心態:讀書的時候,特別希望自己閱讀量很大。我以前一年也能讀100多本書,這樣的讀書方法,不能說沒有幫助——我確實收穫很多,但造成一個問題就是資訊超載。
什麼是資訊超載?比如:我們看了李忠秋寫的《結構思考力》覺得很棒,書中介紹了很多知識,並且也註明了這些知識來源於哪些暢銷書和相應的培訓課程,我們就會不停地接收新知識,但其實已經超過我們能夠接收的範圍,這點大家都有感觸。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獲取新知識要比應用已有的知識有趣的多,所以我們會習慣性地不斷獲取新知識。比如你在學習溝通的方法,但是知道了方法以後,又看到在講高效閱讀,這個時候你一定更希望去看高效閱讀這個事情,而溝通的方法,知道就算了,為什麼?因為我們覺得已經知道的事情幹嘛要花時間再看一遍呢?這不是浪費時間嗎?有新知識就應該趕緊學習新知識。這種心理會進一步導致資訊過載。正是心理上不斷想學新東西,反而導致沒有辦法學東西,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重複閱讀或者練習已經學到的知識,帶來的價值非常大。因為每次重複或練習帶來的理解和認知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我們往往只看到了學習新東西帶來的那種收穫感,所以只有花時間去對已有知識重複學習,才能有更深入的認知和理解。
但是問題來了,一天只有24小時,哪來那麼多時間呢?怎麼辦?這就要實行少而精的策略了。也就是說無法學習那麼多東西,那就重複學習哪些真正重要而精華的知識,實行精要主義!
精要主義就是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這就是二八原則。我們要以慢為快,其實是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面。如果把我們的世界平均地、慢慢地花在每一頁上,那才是真的效率很低,趕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
另外,對於我們知道的知識一定要跟進,要踐行。掌握和踐行一個新知識比知道一個新知識更重要。知道一個新知識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做到把知道的知識變成行動之後的跟進才是真正的戰場。
如果你通過一倍的時間來培訓學習一個新知識,在跟進上面你要花十倍的精力和時間,這樣這個知識才能真正的改變你。拿演講舉例,即使看完《演講的本質》、《演講的力量》、《高效演講》這些書,也參加了相關的演講培訓,但你實際不去練習演講,不去經歷那種臨場感,你還是會犯很多錯誤,比如:把控不好時間、有很多小動作,語言表達不夠精煉。
小結
總結一下,掌握元知識,首先要在學習新知識時有綠燈思維,而在具體學習時,又要有以慢為快的心態,把慢功夫用在真問題上,比如學習元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