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死神賽跑,長海醫院用三招構建“腦卒中60分鐘黃金救治圈”
2018年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組織”設立的第十三個“世界卒中日”。這天,動脈網當然也沒閒著。在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以下簡稱“長海醫院”),動脈網見證了國內最頂級的腦卒中中心,是如何將管理、技術和宣教進行結合,打造覆蓋上海東北部的“60分鐘腦卒中黃金救治圈”。
> > > >
腦卒中救治的三大阻礙
在醫學上,要縮短靜脈溶栓的DTN(Door-to-Needle Time)時間,做好腦卒中防治,絕非只是醫院一方就能完成。在動脈網的本次走訪過程中,東方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大會主席、長海醫院腦血管外科主任劉建民多次提到宣講和資訊化等技術的重要性。
事實上,中國卒中疾病救治低的原因並不在於醫療水平,而在於多方面。
目前,最有效的急性卒中救治方法就是快速血管再通(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病人血管堵了以後要第一時間經診斷後快速實施靜脈溶栓注射。如果是大血管堵塞,就要以最快速度實施導管介入手術,把栓子取出,這些都是寫入中國和世界卒中疾病治療指南的最有效和首選的治療手法。
時間就是生命,對於腦卒中病人來說更是如此。一般來說,病人只有在發病4.5小時內才能實施靜脈溶栓。但目前,國內病人發病後2小時內靜脈溶栓比連10%都不到,整體溶栓率僅為2%-3%,這與DTN(Door-to-Needle Time)時間過長密切相關。
造據長海醫院的專家介紹,造成DTN時間延誤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患者發病後由於缺乏認識或症狀輕微未能及時就診,造成院前延誤;二是患者到達醫院後,由於就診流程繁瑣、排隊時間較長而造成院內延誤;三是卒中疾病涉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放射和急診等多個學科。目前,我國醫療體系中,學科的條塊界限明晰,因此院內跨學科的合作十分困難。
> > > >
互聯整合是關鍵
那麼,如何才能縮短DTN時間?
據劉建民主任介紹,卒中防控是一個鏈條,是從預防、急救、二級預防、康復到發病後再急救的閉環管理。按照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防控經驗,一級預防(疾病控制、生活習慣改變)耗費30年-50年時間。在最近20年,這些國家開始注重卒中中心和卒中網路的建設。這件工作,使得卒中病人的死亡率和殘疾率大大下降。
在具備成熟的治療方案情況下,如何讓更多的卒中病人能夠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首先要推進卒中中心建設。卒中中心建設的核心,在於打破科室的界限,以病人為中心,從整體上管理規劃,實現科室間協作與融合,為病人爭取每一分鐘的救治時間。
據悉,卒中是唯一一個國家專門成立專病防治工程委員會的疾病。“腦防委”的主要任務,便是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卒中中心建設工作。核心有二: 多學科協作和卒中網路建設、推動卒中中心資料庫的資訊化建設,繼續推進區域化卒中資訊網路平臺建設工作。
在一個理想的卒中中心,不僅掛號首診、血液檢查、影像科檢查、內科用藥、血管內治療、多學科會診、外科手術等多個環節通過構建“綠色通道”全部打通,而且還要打通院前急救和院後管理,真正形成一個覆蓋“全生命週期”的關護閉環。
即:從健康管理和疾病預警、院前急救、院內綠色通道、診斷和治療、神經重症監護到卒中康復和二級預防的每一個環節,人員、裝置、資料都要被實時連線起來,通過智慧互聯,為患者提供“無縫連線”的關護,從而搶得了時間、實現更精準的診療、更好的術後和康復管理。
長海醫院院長鍾海忠教授介紹稱:“早在2013年,長海醫院就從全院12個科室中抽調精兵強將,科學重組,混編了神經內外科、影像科、血管外科等60多名醫生,成立了完全獨立跨學科的‘腦血管病中心’。通過打破科室間壁壘,採用‘一站式’的卒中急救流程。到2017年,我們已經實現了DTN時間穩定在20分鐘。”
動脈網瞭解到,長海醫院卒中中心的多學科融合建設是一把手工程,因此院長的重視和牽頭也是其中的關鍵。
“院內的救治時間我們利用管理和技術手段搶回來了,但病人在院前浪費的時間又該怎麼縮短?”劉建民主任表示,卒中網路建設是第二大重要環節。對此,長海醫院牽頭,在楊浦區成立了卒中急救聯盟,將該地區所有的醫療機構組成網路。其中每個醫療機構都會經過培訓,目標是讓任何一個卒中病人到達任何一家醫院,都不耽誤。有條件的機構實施治療,沒有條件的機構快速轉診,打造覆蓋上海東北部的“60分鐘腦卒中黃金救治圈”。
據悉,專科聯盟成立後,長海醫院還組織楊浦區附近的社群醫院醫生,監督管理和指導他們進行全社群的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 由點擴充套件到全區、全市之後,長海醫院還希望把模式複製到全國。
“現在我最自豪的是,全天24小時,任何一個腦卒中病人到達長海醫院急診室,都享受的是‘VVIP服務’,用最快的速度獲得最標準化的治療。”劉建民主任說。
據一位長海醫院的專家介紹,國外和國內的卒中模式的差別不在院內,而在於院前急救環節。國外的急救較為成熟,且醫院的評級體系和救治能力十分清晰,能否取栓、溶栓,不同級別的醫院都有明確的責任規定。這兩項因素保證,任何一位病人,在120急救車上經過醫生診斷為卒中,都能就近轉運到有能力救治的醫院。120急救系統和醫院的銜接,這點在國內還尚待提升。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長海醫院在上海市卒中學會下,專門成立了一個院前急救學組。該學組由上海市120急救中心主任擔任組長,長海醫院的醫生擔任副組長。雙方通過協調,確立具體、可行的執行方案。
目前,雙方已經初步定稿上海市120腦卒中診療質控標準。
> > > >
卒中疾病防治需要更多“合夥人”
除了在管理和流程上做改變,長海醫院還在2017年與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希望藉助科技的力量,儘可能縮短DTN時間。
據瞭解,飛利浦在心、腦血管領域擁有覆蓋“健康關護全程”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卒中多學科協作平臺、卒中精準評估和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血管內安全治療和手術及重症資訊管理、卒中大資料管理、卒中院後智慧康復等,從而幫助醫療系統實現卒中疾病診療過程中的“儘早”目標——早診斷、早治療、早期預防復發和早康復。
飛利浦大中華區執行長何國偉先生表示:“醫療科技只有緊密融入中國醫療系統的實際臨床情境,才能為醫患創造更大的價值。飛利浦致力於與包括各級醫院、專業協會、科研機構、大學、業界翹楚、本地創新企業等在內的‘本地生態系統’協同共創,將全球平臺的創新成果,更快、更貼切地帶入中國,針對各級‘卒中中心’的需求,發展以互聯科技、大資料與人工智慧等技術驅動的卒中專病整體解決方案,幫助中國醫療系統提升卒中疾病的防治水平。”
2018年,雙方又進一步深化共創關係,致力於通過長期緊密的合作,在中國真實的臨床情境下,共創“卒中疾病全程關護解決方案”,重點包括智匯健康平臺、院前急救與綠色通道建設、院後管理與卒中康復等,推動長海醫院在卒中中心建設方面再上一個臺階,打造世界領先的腦血管病中心,並將長海模式和經驗推廣到全國各級卒中中心,推動中國卒中疾病整體防治水平的提高。
> > > >
宣教同樣必不可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中國的腦卒中發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比美國高出一倍。我國第三次國民死因調查結果表明,腦卒中已經上升為中國第一位死因,是成人致殘的第一位病因。近二十年的監測結果顯示,腦卒中年死亡人數逾200萬,年增長速率達8.7%。卒中除了高死亡率外,還具有高致殘率和高複發率的特點,嚴重威脅國民生命和健康生活質量。
在長海醫院臨床神經醫學中心舉行的 “卒中疾病全程關護”媒體宣傳日活動,旨在通過媒體宣傳的力量,積極響應“世界卒中日”宣言著重闡述的六項主要目標,即:充分調動各界力量預防卒中,把預防卒中和預防心血管病、認知障礙的工作結合起來;建立跨學科卒中醫療隊伍;把知識轉化為行動;開發新的研究方法;教育公眾主動參與;建立全球合作。
在採訪過程中,劉建民主任多次強調了宣教的重要性,“做一臺手術,醫生挽救的是一位病人。但如果做一場宣教,可能會有300個家庭瞭解到卒中防治的重要性,因此在未來,我認為宣教比治療更重要!”
青中年人群的宣講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因為這類人群由於工作繁忙,因此很少有時間接受卒中宣教。所以,長海醫院的宣教模式是抓兩頭,從一老一小著手展開。一方面,長海醫院與上海市教委進行合作,用進學校的方式,為成長期的孩子進行宣講教育;另一方面,長海醫院通過進社群,針對老年人展開宣講活動。
劉建民主任認為,卒中宣教的方式是多樣性、多層次的。除了醫院自己努力外,媒體也應該作為卒中宣教的核心力量。同時,像飛利浦這樣的大企業也應在社會責任感的驅使下,為宣教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