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科技手段不等於教育本身,其也會給教育帶來“負能”
【編者按】在“第六屆民盟教育論壇”上,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發表了演講,此文為講話實錄。文章中俞敏洪對科技與教育關係進行探討,他提到科技手段不等於教育本身,科技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和運用,最終會成為教育的“負能”而不是”賦能“,他談到科技要真正為教育賦能,需要回歸到教育本身,迴歸常識。
他認為教育應該以良知、理性、仁愛為經,以知識、科技、創新為緯,造就新一代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獨立的公民。
本文首發於老俞閒話,作者俞敏洪;經億歐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現在,我們講了一大堆走向未來的教育手段和技術,或者說學習的手段和工具。教育的普及來自於技術的進步,這個沒有問題。
古代的時候光有口語沒有文字的時候只能靠說唱,今天我們讀到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到《奧德賽》都是說唱留下來的。我們中國古代更多留傳下來的是有文字以後的文字文獻,中國古人是在竹籤上寫字,在用竹籤之前是在甲骨上寫字。從文字發明到印刷技術,從收音機到電視和網際網路,從移動互聯到人工智慧再到未來科技,每一階段教育都得到了普及,進一步消除了人類的愚昧,進一步使世界進步。
從大方面上來說,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技術的發展,世界是在不斷進步的,人類的整體水平和智慧程度是提高的,不再那麼愚昧了。但我們依然發現世界上有一些地區,這些東西都有,卻依然那麼的愚昧,依然有各種衝突,依然那麼頑固不化。難道說這些東西本身沒起到作用嗎?它起到了作用,但有的地方恰恰起到了反作用, 因為技術手段更加發達了,統治者也會利用這些東西來進一步愚民。所以一定要有正確的理念引導,技術才能真正推動教育的進步。
科技手段不等於教育本身
大家看看媒體報道,說的全是科技手段:
“某校量身打造,為每個學生配上了電子身份牌,學生跨入校園的那一刻將被自動識別,學生進入閱覽室,操場科學室,電子身份牌也將會記錄下他們的經歷,家長們通過終端登陸就能實時瞭解孩子在校生活軌跡。”
這樣做可能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或者對學生實行更好的管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你是在幫助學生還是在監控學生?也就是說它是兩可的,就看你怎麼想了。 如果技術工具讓老師和家長更加方便監控學生,進一步限制孩子們的自由,甚至操控孩子們的快樂空間,這樣就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還有的學校,在高中生的教室裡裝上了對學生一舉一動進行全面監控的攝像頭,包括孩子們遞紙條等行為都直接被記錄在案,連一點點調皮的空間都沒有。這就是不把科技用在正道上,學校想的是用這些技術來更好控制學生,而不是說怎樣讓學生更好地利用科技裝置發揮他們的創作力和想象力,讓他們更快地成長。
再看下面這個報道:
“今年某地方政府以“網際網路+教育”為抓手,投入6000萬元專項基金,全面推廣智慧學習建設,到2020年所有學校實現校園內無線網路全覆蓋。同時推進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技術,在智慧校園創新運用,電子身份證認證系統,構建課堂教學,教師教研,學生學習管理評價,家校互動,學校安全管理等一體化智慧校園環境,推動教育現代化。”
這都沒問題,這個方向是對的,但是你推動了用來幹嘛?這件事情要想清楚。就怕是好心做壞事,關注了技術,卻忘了教育的本質。
科技手段不等於教育本身,我們一定要把教育本身的目的想清楚再來講科技。搞“科技+教育”,我們需要更全面的考量,科技為教育手段賦能,有很多好處。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初我在北大學英語的時候,尤其是語音語調的糾正,那叫一個難學,宿舍裡也沒有錄音機,語音語調糾正全靠老師當面糾正。像我這樣從農村來的孩子,連普通話都說不好,老師糾正多少遍我也說不對,老師就會不耐煩,你自己也會超級難堪。但 現在通過智慧化英語教學系統,你模仿一萬遍機器也不會說你真笨,況且你模仿好了,機器還會給你打出一個鼓勵的分數來,讓你感覺到自己不斷進步。
從整個世界範圍來說,現在你在網上,只要進入幾個公開課或者學習系統,全世界最著名的教授課程你全都能學到,而且大多是免費的。你想要上哈佛的課程你不用去哈佛,上耶魯的課程你不用去耶魯,所有課程在網上都可以找到。甚至不懂英語都沒關係,不少公開課程其實都有中文翻譯。北大教授薛兆豐原來在北大上課,只能對經濟學系的幾百個學生上課,一年的工資也就幾十萬,後來在“得到”上開了一個北大經濟學課程,註冊學生30萬,每個人199塊錢,總共收入接近6000萬。
老師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學的熱情從來沒有這麼高過。實現知識無邊界,獲取知識的成本從來沒有這麼低過。
很多課是免費的,知識傳播手段也從來沒有這麼豐富過。音訊、視訊、文字、手機、平板電腦、電視、家庭音響都可以。我兒子在家裡學習,把自己的學習系統接到電視上去,面對大螢幕學習,比坐在教室裡的感覺都要好。因為高科技,教育資源均衡普及,有望走進現實。 所以我從來不反對科技,就像不能反對印刷、反對電視一樣。
科技也會給教育“負能”,“負能量”的“負”
比如學生學習更加不動腦子了,答案太容易找了。現在很多學生做題目,掃個二維碼或者說網上搜一下,答案就出來,抄完答案家庭作業就做完了,自己完全沒懂,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學生思考的過程沒了或者被縮短了。 我們還發現, 有一部分學生依然非常牛逼,但很多學生好像學習的反應反而越來越遲鈍了 。他在解題的過程中不用去冥思苦想、深思熟慮,他一有不會,就去找幫手。
大家稍微想想,如果你一遇到困難就找幫手,能力能提高嗎?不能提高。 工具的豐富性嚴重干擾了學習的專注力。一個人的能力提升,專注力是極其重要的 。很多學生表面上把題目做完了,但實際上沒有經過深度思考,腦子裡的邏輯思路是沒有打通的,思維方式是沒有培養出來的。
再說說科技和隱私的關係 。你把攝像頭裝到教室裡,這到底是監控學生老師,還是在幫助學生老師?這件事情就值得商榷了。憑什麼一個男學生給一個女學生遞個紙條,老師3分鐘以後就把男學生叫到辦公室去臭罵一頓。憑什麼?學生這樣朦朧的愛情難道不是很美好的青春回憶嗎?你有什麼資格去幹擾和打斷呢?這樣做是違反人性的。
但很多老師都是粗暴地管理,沒有能力讓學生放飛自己的情感,但又想防止學生的情感脫韁狂奔。如果我們做的事情,對於學生身心有傷害,我們就需要考慮這樣行為的正當性。
高科技不等於硬體的投入
我到農村邊遠地區去,發現國家花了那麼多錢,安裝了很多資訊化裝置,但有的甚至都被蜘蛛網覆蓋了。有的老師根本就不會用,會用的也不知道教育資源到哪兒去弄,弄出來的教育資源跟當地的老師水平和學生水平完全不匹配。
每一個教室可是花了幾萬到十幾萬塊錢的裝置啊,過了3年,硬體都是3年過期,再重新換一批。國家的報告中說的非常好, 我們在資訊化教育發展中投入了幾千億。幾千億,但實際的用處呢?如果把這些錢給農村老師多發點工資呢?是不是效果會更好?
我在兩會上,連續兩年提出了給農村老師多發薪酬,高出城市老師20%~30%。 只要在農村地區教書的老師,別管他戶籍是城裡的還是農村的,就必須比當地城市老師工資高出30% ,這樣才能形成優質老師資源的迴流到農村。我們小時候農村教育水平反而很好,老師的水平決定一切啊。
現在農村老師工資很低,又沒有希望,連培訓的機會都很少,你說他怎麼可能教得好呢?光給他一套現代化裝置,他怎麼用?他工資那麼低,他連上課的心情都沒有。在學校高科技硬體上我們花了很多錢,但老師工資卻不見增加多少,投入和產出,到底應該投在什麼地方呢?中國人做事情喜歡一哄而上,喜歡錶面工程,喜歡政績,一件事情的實際效果如何不是考慮的重點。
對於我們來說, 解決當前的教育問題就是面向未來的 。我們不要只去想未來的教育,不要一想到未來的教育就是高科技。誰還不會玩高科技啊? 但是教育要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沒有解決,一切以應試為核心的選拔體系沒有解決。 從幼兒園升小學就開始選拔,明的不讓暗的來,中考高考明目張膽,到最後都是以單向維度選拔學生。這樣的應試考試,殘害了學生的興趣,消滅了學生的特長和興趣,一定需要變革才行。
中國學生等到考上大學的時候,就變成一塊鵝卵石了。很多學生每門課都考到接近滿分,智商都那麼高,卻沒有對一門課感興趣的。北大清華的學生進來以後,有約達40%的新生表達了人生迷茫。北大心理諮詢中心的負責人跟我說,要請殘疾人藝術團到北大演出。為什麼?通過殘疾人的那種樂觀演出,給正常的北大學生勵志。連北大的學生都需要勵志,怎麼弄啊?我們當初進了大學好像沒有這麼迷茫的,都是天真單純地努力學習,快樂生活。但現在大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反而減少了。高考每門課都是高分,但就是對於學習不感興趣。
中國高中生的數學水平平均比美國學生要高出一倍以上,但是全世界前100位數學家我們幾乎沒有,美國就有80個 。這就是現狀,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失敗。全中國,每年900萬到1000萬高考生,每個人數學考那麼高幹什麼呢?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你必須讓孩子們把生命用在最感興趣的事情上面。
從更大範圍來說,允許學生思考、質疑、批判、挑戰的教育方法沒有形成,標準答案教育,老師說一不二的教育,任何質疑和思辨都被當做異端邪說的教育,是中國教育的普遍現象。未來要跟世界競爭,如果學生沒有學會質疑和辨析能力,沒有是非判斷能力,怎麼可能呢?我們現在不是在國內競爭,從1840年開始就在跟世界競爭,這一競爭就是真正有創造力的人才培養的競爭。
某些以未來教育為主題的論壇,老師們講得很好。比如賀永老師講了如何提升兒童青少年智力發展水平,要研發準確客觀評價兒童青少年腦認知發育水平的方法;郭秀豔教授論述和展示了對人類認知規律的研究,如何給未來教育實踐帶來有益啟示;馬少平教授通過例項介紹了人工智慧的主要技術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王殿軍校長指出,學生要為未知而學,教師要為未來而教,為未知而學,其核心是培養探索未知、創造未知的能力與素養。
為未來而教,就是切實引導學生的多元化、個性化,選擇性的發展,追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教育境界。都講得特別特別好,但是講得不夠,我們所有的教育專家,都不願意去觸及技術性背後真正的問題到底在什麼地方。
以下萬偉老師的觀點,也是網上搜到的,說到了教育的五個方面,我也挺認可。
第一個方面是工具與技能 ,學校教育必須給孩子基本的知識與技能,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工具,畢業後能夠有基本維持生存的能力。
第二個方面是興趣與特長 ,學校教育另一大主要功能就是要保持孩子的興趣,真正持有的動力,一定原自於內心的興趣,最佳的生活狀態就是興趣與職業的統一。
第三個方面是文化與傳承 ,教育的另一大功能是文化的傳承,學校教育為民族的未來,培養人才,承擔民族復興重任的年輕人,必須深諳民族精神的精髓,傳統文化也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第四個方面是事業與境界 ,強調文化傳統並不是主張封閉,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與融合,年輕人需要有寬廣的事業,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知道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明白其他國家同類人的思維方式。
第五個方面挑戰與勇氣 ,國外的教育十分重視體育,體育對人的體能挑戰,培養的是團隊精神以及克服自身能力極限的勇氣和意志。
這五個方面說得非常好,我們可以看出來,中國的教育人士都在反覆探討中國的教育到底應該往哪個方向走,但是探討了這麼久我們就是沒有往真正的方向走,這是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
中國教育要回歸常識
中國的很多問題,不管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甚至是體育,都是因為常識缺乏。比如說中國的體育,從上到下,認為搞體育就是為了得奧運冠軍,似乎沒有別的指標,如果不想得奧運冠軍,就不要搞體育了。中國的體校,學生就單一在體育上下功夫,文化課一塌糊塗。
前段時間,體育總局的一位領導找我,說你能不能幫幫忙,現在2000多所全國的體校,文化課實在太差了。因為文化課差,家長都不願意把孩子送到體校來了,你能不能幫忙把文化課的水平提升一下。 美國很多奧運冠軍都是名牌大學的學生,而且很多人還在科技領域有過巨大的創新,我們的人才培養卻很單一,奧運冠軍就是專業體育人員。
除了體育,其他領域也差不多。不迴歸常識,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主導了一切的發展。北大教授錢理群說北大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我自己和北大學生打交道,也感覺到北大的學生憂國憂民的情懷變少了,為國奉獻的意願變少了,但怎樣利用自己在北大的身份和地位來為自己獲取利益的能力增加了,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主導了一切。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還是教育,權力和金錢插手每一個領域,腐蝕了太多的靈魂。
這種權力和金錢插手已經腐蝕到了小學生身上,甚至是幼兒園身上。連幼兒園的孩子都知道,一到逢年過節就得給老師送禮,而且反過來向父母要。說別的孩子送了,我不能不送。你看中國的現狀,不給紅包不開刀,不給老師紅包,老師上課的時候不關注你。當然不是每個醫生、老師都這樣。
那麼怎樣迴歸常識,路徑在哪裡?你搞不清我也搞不清,常識迴歸需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障,這個保障到底在什麼地方?
再舉個簡單例子,政府天天在講要支援民營企業發展,但實際上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卻日益艱難,因為國有企業佔據了太多的資源,國有企業可以跟權力輕而易舉結合,跟資本輕而易舉結合,可以隨時跟銀行貸到大筆的資金來收購民營企業。對民營企業的發展沒有制度和法規保障,只有口號來進行保障,而口號通常是不起到實際作用的。
有一次易中天講一個教育觀點,他說:“ 我的口號就是今天的主題‘望子成人’。什麼人?真正的人,有標準嗎?有,8個字,真實、善良、健康、快樂 。”他說得非常好,但我覺得易中天只說對了一半,如果一個國家不把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獨立作為教育的前提,也會教育出真實善良健康快樂的奴才。
美國南北戰爭的時候,美國南方是奴隸制,北方是要解放黑奴進行的戰爭。但是在南方後勤部隊裡有很多黑人,幫著南方軍隊運糧和做保障工作,其中不少人是出於自願,理由是我們不需要北方人解放,我們在主人的照看下活得很好。美國南方的這些黑人,就做了非常真實善良健康快樂的奴才。
根據易中天的教育觀念,我做了對於教育觀念的思考。 我認為教育應該以良知、理性、仁愛為經,以知識、科技、創新為緯,造就新一代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獨立的公民。 我認為未來世界需要的人,一定是品行到位、感情豐富、精神獨立、個性自主、事業創新、全球格局的民族精英。
我不認為高科技的應用會對中國教育的本質帶來多大的影響,我也不認為現在的高考改革對中國教育會帶來多大的促進。因為本質問題沒有解決。現在邁出的每一步都在通向未來,如果出發的方向錯了,我們將和未來擦肩而過。 所以我們不要急於出發,要先想清楚腳步的方向。一個民族的未來依賴於教育的方向,也就是說,教育的方向決定了民族的方向。
我拍了一張天門山盤山公路的照片,這條路真的是九曲十八彎,但它的方向是沒有錯的,就是要到達山頂。我們教育的道路,也是不平坦的,是九曲十八彎的,所以犯錯不怕、探索不怕,但大方向一定要把握住,千萬不要把自己給繞暈了。
目的地在哪裡?我們不能忘記。
相關推薦:
ofollow,noindex"> 俞敏洪:以終為始、急事慢做、近悅遠來,創始人必備的三條準則
新東方俞敏洪:AI離教育天然近,未來我們將面臨這些“危與機”
近幾年,教育行業可謂熱鬧非凡,一大批企業在這樣的環境下快速地誕生、成長、跑馬圈地。同時,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教育行業正面臨和展開著一場“升級”。
從大資料到人工智慧,新技術不斷出現,教育行業面臨技術升級;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教育行業面臨理念升級;從減負令到相應的政策法規,教育行業面臨政策升級;從爭搶一二線城市到下沉三四線城市,教育行業面臨市場升級……未來教育還將有哪些可能?
11月2日,由億歐公司主辦的教育行業創新峰會,將在上海舉辦,注重圍繞教育產業的技術升級、理念升級兩大方面,邀請行業人士一起探討未來教育。
報名連結: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