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商品API接入對銷售開單率提升的原因
網際網路保險公司的產品經理價值,如何體現?在我司入職半年以來,接近一半的時間都在跟保險API打交道,第一款API的接入,甚至花費了前前後後45天。這期間,我們頂著來自老闆和其他部門的壓力,始終把API接入的優先順序放在最前,也在努力拓展技術線。經過2個月的磨合,技術團隊已經發展到可以同時接入3款API商品,效率也加速到了30天上線一款。
或許有人會問,保險商品一定要自己接入嗎?第三方保險中介創業公司,百廢俱興,前期技術資源緊張,難道不應該花時間去鋪設後臺,或是開發更多營銷工具輔助銷售嗎?關於後臺,我們一直有條不紊地搭建,而且後臺解放的其實是運營人員的人力,對於提升公司收益沒有直接幫助,尤其是前期開單量不大,資料處理的工作量較小,人工也可以解決;再說營銷工具,我們已經上線了80%的銷售最常用的工具,剩下20%非必須、但需要花大力氣去開發,我們判定為重要不緊急,可在中後期處理。
因此,保險商品作為銷售展業的核心,任何一處小細節都會因單量的爆發而引發量變。尤其是保險還涉及到支付和財產,安全性和周密性也是考量的一大標準,看似千篇一律的保險頁面背後,其實有很多複雜的邏輯和預設。我體驗了我司現有的幾十款CPS商品,總結了它們經常會“犯的錯”,並用實打實的資料證明,使用者體驗是如何促成銷售成交的。
開單率的統計方法:
· 保險連結在微信端(我司的主要展業渠道)的點選UV:前端統計
· 開單量:銷售部門統計,後期可通過crm後臺統計
· 開單率=開單量÷連結點選UV
用我司9-10月份開單量最大的熱門重疾險——復星康樂一生B款為例:同樣的一款保險商品,用保險公司自己的CPS連結展業,開單率是7%,接入API之後達到了9%; 也就是說,我們通過產品體驗和功能的提升,為公司的單個產品增長了30%的利潤。 當然不排除這期間銷售技巧的長進,但是API商品連結相較於傳統的CPS連結,在使用者體驗上的確有非常大的改善。
CPS連結影響下單的幾大因素:
1、銷售無法替客戶預填寫投保資訊,導致投保過程冗長,抬高了購買門檻;
眾所周知,保險——尤其是重疾險,投保所需填寫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其中還包括投保人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等不易記憶的欄位(如圖);如果不能一次性填寫好,就會導致客戶來來回回重複填寫,填一遍就需要5分鐘,耐心從何而來?
我們的API商品有一個市場上獨家的功能——銷售代填:銷售可以幫客戶選擇並填寫好詳情頁的保障計劃、投保頁的投被保人資訊,再轉發給微信好友,好友點開後的頁面即可呈現銷售預填寫的內容,無需全部從頭填,尤其對於不擅長打字的中老年人來說,可以說節省了不少時間精力。

投保人部分有10個欄位

續期賬戶+被保人又有9-個欄位
2、連結內容不可控,有一定機率引流到保險公司公眾號和其他商品,導致使用者注意力分散;
對於第三方經紀公司來說,銷售環節的漏斗非常重要,本身就處在信任天秤的弱勢端,客戶去保險公司買,和在我司買,價格相同,前者更容易取得客戶信任,所以我們是非常不鼓勵銷售去關注保險公司公眾號的。但是CPS連結的跳轉不可控,或許返回就會跳轉到對方的產品列表頁,客戶極易流失到對方平臺。
3、頁面跳失嚴重,比如開啟條款就跳轉到瀏覽器;
這是互動上的細節,被很多工程師忽略了。一個保險前前後後最多能有10個可開啟的條款/協議,試想,檢視PDF協議還得跳轉去瀏覽器,客戶還回得來嗎?回來之後,當前頁面填寫的資訊還會儲存嗎?答案顯然是否。
4、令人困惑的頁面互動;
我司資料表明,保險客戶有50%都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不擅長使用線上投保,如果操作流程不順,可能導致倒戈線下投保。

繳費期限的選項被覆蓋

繳費賬戶名不可編輯,但用了灰色樣式,令人迷惑
5、運營方案選擇過多,沒有體現精挑細選的原則;
一份保險,可選的繳費期限可以有一次性交、3年交、5年交、10年交……保障期限可以有終身、10年、20年、30年……保障額度可以有5萬、10萬、15萬……還能選擇附加投保人豁免、附加輕症、附加兩全……各種各樣的方案,使用者挑選時眼花繚亂,且不利於企業引導客戶,購買使我司利益最大化的保障方案。
6、系統不穩定,保險公司的技術團隊水平參差不齊,經常出現頁面載入不出、404的情況;
傳統保險公司通常都不重視網際網路技術,甚至使用的是外包團隊,且系統維護的時間難以捉摸,常常會在白天或傍晚這樣客戶瀏覽網頁最頻繁的時間段更新系統,很明顯是不利於促成交易的。
7、保險行業對投被保人的各項指標要求很複雜, 比如50歲的不能買50萬保額、第5類職業不能投保等,諸多的規則, 如果客戶發現某個欄位無法點選,但沒有相應的提示,就會產生困惑。
綜上,產品的智慧隱藏於細節,更基於對業務場景的理解。第三方平臺的能力不應只侷限於銷售,網際網路產品部門同樣能對業績提升有直接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