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文章沒有吸引力?只因你沒寫這3個簡單的故事

文 | 島主
暖石網微信專案實操指導老師
我知道各位同學很努力地輸入知識、很努力地寫文章,想盡辦法給讀者輸出有用的乾貨文章,想求表揚、求追隨,可奈何收效總是很低,贊數寥寥無幾。
就像你拼盡全力大吼,可總也得不到響應……
我曾經講過, 你需要為「讀者/使用者」解決某個問題,給他們有用的東西,他們才會買賬, 所以很多同學就奔著輸出幹到爆炸的乾貨去了,以為這就是他們想要的。
但是,讓使用者接受你的知識的前提是:
他們需要信任你!
咱們換位思考想想, 你是更相信你的好朋友說的話,還是更相信從未相識之人說的話?
也想象一下我們的口頭語:“他人不錯,我瞭解他” or “不是因為我不信任他,我只是不瞭解他”。
看出來了嗎?你和使用者的關係就是“陌生人”,他們不相信陌生人說的話,即使你說的很對。
那麼你要怎樣營造信任感,讓他們覺得你們是有“私交”的呢?
這就談到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故事思維。
你要講一個“相信我”的故事,才能提升你自己的影響力。
大家聽到講故事,千萬別緊張,真的真的很簡單。
有6種類型的故事能有效地提升你的影響力,今天先只講3種:
1.“我是誰”的故事 2.“為什麼我會在這裡”的故事 3.“願景”的故事
人們總是本能地對外界樹立屏障,用懷疑來保護自己,消除懷疑的第一步,就是講一個“我是誰”的故事。
一、“我是誰”的故事
因為人們意識到你想影響他們時,他們首先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人是誰?”
那麼,這時候你要講一個故事,給他們看\你想讓他們看到的\那個你。
而且,你不能告訴使用者你是誰,你得證明你是誰,這樣更可信。
因為你直接說:“我是一個很逗比的人”,基本沒人信,而你在你的故事中體現你很逗比,那麼他們會對「你很逗比」這件事更加深信不疑、更加信任你,因為使用者只相信他們自己觀察出的結論。
那麼這個故事要怎麼講?
很簡單,真實真誠就可以。
我隨便舉幾個有些人氣的公眾號當做例子:
不好意思~我又來臭不要臉了,先說我自己的
▼公眾號:【刀叨島主】

這是我開這個公眾號後發的第一篇文章—— 介紹“我是誰” ,之後,不管在知乎還是公眾號上,發的文章都會帶有“我是誰”的影子。

▼一個暖石同學的公眾號:【靜靜教主】

同樣,教主通過寫自己的經歷來提升“信任感”, 不管是好的經歷還是壞的經歷,只要是真實真誠的,都能拉近和使用者之間的關係 ,所以這個公眾號的使用者粘性非常高。
▼公眾號:【咪蒙】

咪蒙就不用說了,成天黑自己又醜又胖、愛吃小龍蝦、對待員工特別好、曾開垮高價公司~
看出來特點沒?
就是你面對的作者是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有很多缺點的人,正是因為真實,才覺得他們跟自己有些親近。 (咪蒙在塑造親近感上可謂下足了功夫,拼命暴露自己的自黑人設)
那麼這時候,你可能有一個疑惑,覺得自己沒什麼特長、沒什麼特殊經歷、渾身是缺點.....怎麼敢寫自己是誰?
哼!

信任的力量並非來源於完美,而是來源於真實。 一個真實的人會犯錯、會愛罵髒話、會又黑又醜又胖、會是一個無聊的人……有這些缺點的人才是與使用者更容易親近的人,因為感覺好像你們是“同類”,所以不用害怕自己去講“我是誰”。
倘若一個人能夠毫無保留地批判自己,那麼我們就會覺得,不僅他的話可以相信,他其他方面也值得信任。
所以,勇敢地跟使用者說“你是誰”吧!
並且我偷偷給你傳播點祕籍, 有以下幾種方式講“你是誰”的故事:
1.講述親身經歷: 你的親身經歷比起其他形式的交流,更能讓別人瞭解你是“誰”?客觀資料不足以產生信任,人們最終會根據主觀證據相信你的意見和你的話。
2.側面講述故事: 你不一定要講親身經歷的故事,經由朋友講述的故事、對話、時事等等都是可以的,如果你講故事的方式,確實能夠從某個角度揭示一部分你是“誰”,那麼任何形式的故事都能變成一個我是誰的故事?
3.你對一件事的看法可以體現出你的性格、態度。
4.你的語調、文章風格 可以看得出你是一個幽默的人還是一個沉穩的人。
總之,要帶一些“自己作為真實的人”的味道在文章當中就行了。
二、“為什麼我會在這裡”的故事
我們天生都有警惕心,會懷疑他人的動機,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所以也很難相信有人可以做到像“唐僧”一樣心無雜念,普度眾生。
所以,如果你有任何企圖,最好開誠佈公。
向他們坦誠自己的意圖,那麼他們就會知道這個“真實的人”是什麼樣的,他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你用合情合理的方式講述你“謀利”的故事,讀者會覺得你雖然在為自己謀利,但是謀利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沒有任何隱瞞,那麼你就贏得了他們的信任。
舉些例子:
▼還是臭不要臉的我的公眾號:【刀叨島主】
我寫過開公眾號的初衷:我只是想走自媒體道路,想紅想賺錢而已。

▼公眾號:【圈外孫圈圈】
圈圈同志多次表示公眾號不開大賞的原因只是因為想要裝X。

再比如說,之前遭到實錘的薛之謙在還未紅之前多次公開表示:“我想紅,不紅不罷休”,那時候的他毫不隱瞞地說出自己的企圖,得到的是“他很真性情”的評價。

坦誠布公地說自己的企圖不僅不會讓人覺得討厭,還會讓人產生好感(當然永遠都會有不看好你的人,這類使用者用另外3個故事講)。
這就是講述“我為何而來”的故事所帶來的信任感。
當然,如果你不想說自己的企圖也是可以的,至少不刻意隱瞞就行。
三、“願景”的故事
好了,讀者已經知道你是誰,也知道你為何而來, 接下來你就得告訴他們:你能帶給他們什麼好處。
因為你開這個公眾號,肯定是要讓讀者有所收穫的,而這個收穫你不能直白地告訴他們。
也就是說—— 不能說教,不能直白地跟讀者講道理。
因為傳授給別人某個技能,你不能直白地告訴他這個技能好,你還得告訴他為什麼好,而且是, 對他而言,為什麼好,他學了能幫他自己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寫職業規劃、簡歷面試相關乾貨的文章,卻總是沒幾個人看的原因。
那怎樣講好這個“願景”的故事,讓讀者既不覺得被說教,又覺得自己有所收穫呢?
要講出引導人思考的故事,隱晦地描述這個“願景”。
1、舉個例子,職業規劃的乾貨文章怎麼寫?
最近讓我看到眼瞎的職業規劃文章都有一個通病——乾巴巴地羅列知識點,直白地告訴讀者“這很重要”。
說實話,讀者不會感受到重要性,因為:
你沒告訴他“你是誰”,信任感都沒有
你也要真正覺得這很重要,否則你打動不了使用者
你想讓人懂得一個道理,除了讓他知道很重要,還得讓他知道為什麼重要
職業規劃要成為你的“願景”,它對你來說很重要,你才能給讀者傳達出“這真的很重要”的感情,讓此成為他的“願景”。
那想讓他知道為什麼很重要,就得描述一個有關“職業規劃”的故事,比如說你或你的朋友因為沒做好職業規劃而變得很慘,倍感煎熬,因為有了職業規劃而怎樣怎樣。
讀者會將自己代入這個故事,從而引起他們的恐慌,再引起他們的思考,接下來他們就能接受你所羅列的知識點了。
任何價值觀念,如果不能從某個人的生活中體現出來,那麼使用者會覺得沒有實踐性,不值得相信。
2、如何寫傳達知識或觀點的文章

A、左圖文案為【刀叨島主】的《我們都在一起那麼久了,不結婚還能怎樣?》
願景: 想讓讀者不要太在意沉沒成本
文章解析: 不採用直接告訴讀者這個大道理,因為他們不會聽的,我用別人的故事或者自己的故事,告訴使用者我擺脫了沉沒成本得到了什麼好處,別人沒有擺脫又有什麼壞處。我不直接告訴大家一定要怎麼做,因為人一般只相信自己的判斷,所以我只負責給故事,讓讀者自己去思考,自己得出結論,然後自己說服自己。
B、右圖文案為【咪蒙】的《你以為能遷就的事,最後只會爆發得更嚴重》
願景: 想讓讀者不要太遷就+廣告
文章解析: 通過小冰和徐徐的故事,將讀者代入情景。這個故事選的很平常,是室友不合的故事,但是越平常,越容易打動人,很多人都有跟人合住的經歷,很多人都有室友不合的情況,所以選這個不起眼的故事反而更容易觸動使用者。讀者會跟著主人公的故事情節走,如果主人公覺得自己以後一定不能遷就了,那麼讀者也會跟著這個故事得出同樣的結論,作者沒有任何說教讀者的痕跡,自然就能讓讀者乖乖聽話了。
如果你個人公眾號定位於個人成長相關,輸出觀點的文章佔據的比例會比較多, 所以要善於發現這些生活當中的觀點,加上一些真實的、平凡的故事,你能寫出很多“講道理”的文章,並且不缺乏吸引力。
好了,今天就講這三種故事,我想應該夠你的公眾號輸出幾篇文章了吧,不過想學好這三種故事,還是得把我今天說的案例都好好研究一遍,自己多練習,那你的文章一定不會再“幹”了。
至於,另外3種故事,你們可以通過留言評論的方式給我反饋,反饋好的話那我就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