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滿滿的快應用未來是“曇花一現”還是“後來居上”?

《我不是藥神》是最近的話題之王,支付寶小程式也因《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的帶動訪問量暴增414%,但是與微信小程式和快應用相比則顯得微不足道。
輕應用“雙雄爭霸”格局初顯雛形,新舊勢力角逐應用分發市場
微信小程式截止2018年5月已推出100萬個小程式,日活躍賬戶超過2.8億個。微信小程式通過微信平臺的引流,然後再通過獲得使用者手機許可權建立桌面快捷方式,把應用場景衍生到系統桌面,從而形成微信生態閉環。微信小程式以風捲殘雲之勢席捲了整個網際網路行業,並帶來了一場APP革命,挑戰硬體廠商在應用分發市場的地位,成為輕應用市場當之無愧的霸主。
而受到威脅的十大手機廠商也不甘示弱,在2018年3月20日推出“快應用”標準,以應對“微信小程式”在應用分發市場的威脅。時至今日使用快應用的開發者已經超過3800人,應用程式突破200款,支援近10億裝置。快應用依靠手機系統豐富的應用場景,獲取使用者流量並提高手機廠商在應用分發市場的話語權,以此應對小程式的微信。無論是在體量還是功能上快應用都與微信小程式旗鼓相當,是微信小程式最有力的對手。
雖然“輕應用”市場出現了包括微信小程式、快應用等一大批小程式,但影響力最大的還是微信小程式和快應用兩種輕應用,輕應用市場已初顯“雙雄爭霸”格局。不過,無論是微信小程式還是快應用都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
微信小程式存在兩大優勢與三大先天不足
微信小程式作為輕應用的倡導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且威脅到硬體廠商在應用分發市場上和手機流量入口中的地位,都歸功於微信小程式擁有微信這個大流量池的優勢。
微信已經是成為全民級移動通訊工具,不僅擁有數量巨大的使用者數,而且使用者粘性還高。據統計2017年底微信登陸人數達到9.02億,日均傳送微信次數為 380 億,微信儼然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流量池。而在艾瑞諮詢釋出的《中國移動App獨立裝置數》中顯示微信的使用者粘度高居APP榜榜首,佔據了國內網民 23.8%的時間,遠遠高於排在第二的騰訊視訊的4.9%。
微信小程式只需依託微信巨大的流量和高粘性就能比其他“輕應用”來說能夠更容易獲取到更多的使用者流量,而微信小程式又能為微信提供更多的功能,反哺微信為微信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可微信小程式開創了“小程式”這種全新的應用,並且也在“輕應用”市場中取得輝煌的成績,但是也難以掩蓋許多先天不足之處。
首先,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無論是微信小程式還是支付寶小程式都是以自家APP為平臺執行,並依靠其巨大的流量池生存發展。雖然騰訊今年5月公佈第一季度綜合業績顯示微信和WeChat合併全球月活躍賬戶達10.4億,其全球使用者數僅次於Facebook,但全國14億使用者中使用微信的人數不及80%,而小程式又是以微信為生存平臺,微信流量池的流量始終是存在上限的,故微信小程式的推廣和發展受微信平臺的限制、不利於微信小程式的普及和全球化。
其次,小程式使用前端技術棧開發,原生渲染,同時具備 HTML 5 頁面和原生應用的雙重優點,這是微信小程式最大的優勢但同時也為微信留下了一個天生的缺點。那就是小程式採用的前端棧技術開發,對網路的依賴較高,小程式就像是web網頁一樣,小程式需要的功能很大一部分都寄存在伺服器上,在使用者網路不佳或是無網路情況下,小程式和伺服器之間無法建立通訊連線,致使小程式基本喪失其功能。
最後,微信小程式不僅打開了輕應用時代的大門,更是直接威脅到傳統硬體廠商在應用分發市場中的地位。即便微信小程式已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但還是存在一些影響使用者體驗的問題。
一是微信小程式功能太過簡單。微信小程式以“小”著稱,講究的是以最小的記憶體佔用做最核心的事,微信小程式做到了“化繁為簡”卻沒能做到“化簡為精”,甚至某些核心功能方面都沒能完善,例如金融類小程式,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處於安全考慮,只讓金融類小程式顯示資訊卻不能交易,而交易則是金融小程式的核心功能之一,所以極大的影響使用者的使用體驗。
二是微信小程式優化不足。如果是微信小程式沒能做到“化簡為精”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微信小程式的優化不足就不是無心之過了。比如很多微信小程式開啟就有明顯的卡頓現象,特別是微信小遊戲尤為突出,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網路的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小程式的優化不足所致。
後發先至,快應用具有先天優勢但後勁不足
微信小程式推出已經一年多,不但在輕應用市場的表現十分搶眼,而且還在一步步蠶食傳統硬體廠商的應用分發市場的入口和流量。在應用分發市場被入侵的形勢下,今年3月20日十大國產手機廠商聯合釋出了“快應用”標準,正式與微信小程式展開競爭。從釋出會可以看到十大廠商對快應用信心滿滿,那麼快應用又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優勢用以反擊微信小程式呢?
快應用標準統一,利於大面積推廣。 “快應用”是以“OV華米”為首的十大手機廠商基於硬體平臺共同推出的新型應用生態。快應用採用的技術跟微信小程式類似,都是基於前端棧技術開發和原生渲染。由於快應用採取統一的開發標準和開發平臺,而且技術跟微信小程式技術類似,所以更利於快應用在輕應用市場上的大面積推廣。
由於主流手機都支援這個標準,所以不存在快應用不相容的問題。同時,由於快應用和小程式都採取了相似的技術,對於開發者來說是一個好訊息。開發者將小程式微改就能投入到快應用市場中,大大節省了開發者的開發時間和資金。
更符合使用者和系統習慣。 安卓系統在手機市場普及已有十餘年,使用者對於安卓系統的互動邏輯早已習慣,而快應用雖然屬於輕應用類,並且與傳統APP有較大區別,但是在互動邏輯、呼叫記憶體和操作方式方面基本與安卓普通APP一樣。快應用是基於手機系統的桌面級應用,安卓系統中處理應用時較微信小程式有更高的權重,具有優先處理,優先分配記憶體資源的優勢。
潛在使用者量極大。 快應用由中國十大手機廠商共同推出,十家手機廠商佔據了中國手機市場70%的份額,在釋出會上小米副總裁洪鋒稱,支援快應用的手機有10億部,手機的擁有者都是快應用的潛在使用者,並且快應用會成為手機的預裝軟體,這樣一來手機使用者轉化為快應用使用者的轉化率將大大提高。
快應用晚於微信小程式推出,雖清楚的看到了微信小程式的不足,並做出一些修改,但由於各手機廠商貌合神離,導致快應用仍存在一些問題。
使用者粘性不高。快應用擁有國內十大手機廠商的支援,旗下近10億部手機的使用者均有可能成為快應用的使用者,但是快應用被使用的機會並沒有微信那麼高,快應用不僅要與桌面APP爭奪流量,還要與微信小程式競爭,這樣一來使用者做同一件事就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間接降低了使用者對快應用的依賴度。
快應用入口尋之不易。快應用入口普遍較淺,處於系統桌面或應用商店中,快應用一般都在系統桌面中的資料夾、抽屜、負一屏中,使用者尋找起來雖然方便但是不夠快捷,喪失了入口淺的優勢;而另一方面雖然使用者在應用商店中可使用搜索功能找起來也較為方便,但是失去了入口較淺的優勢。總之快應用雖然優勢巨大,短板也不太明顯,但是就使用者的使用體驗來說還是略遜於微信小程式,要追上或超過微信小程式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快應用使用者直追微信小程式,與其二分“輕應用”市場
快應用釋出至今已有三個月左右,表現可圈可點,雖然沒有達到釋出會時說的10億使用者,但快應用也已經覆蓋了旗下10億臺移動裝置,並且有超過3800位開發者,而且快應用在“輕應用”市場的成長空間也比較大。第三方服務商即速應用釋出了一份《2018年小程式生態進化報告》顯示,微信小程式使用者已突破6億,小程式已超過100萬,表現依舊強勁。
微信小程式與快應用在“輕應用”市場表現都十分出色,而支付寶、百度等小程式的加入不會影響到未來“輕應用”市場的大體格局,那麼未來輕應用市場的大體格局怎樣,快應用和其他新興小程式的前途又如何呢?
可能性一,快應用使用者數將幾何式增長,可能追平微信小程式。快應用進入“輕應用”的市場明顯晚於微信小程式,但是快應用身靠10大手機廠商,有眾多手機使用者可轉化為快應用使用者,可在極短的時間獲得更多的使用者量,這將讓快應用在短期內使用者規模成幾何式增長,迅速追上微信小程式使用者數。
可能性二,“輕應用”市場出現“兩超多強”格局。微信小程式使用者超過6億,日活躍量以超過2.8億人次,小程式數量也突破百萬,一切資料都蒸蒸日上;而快應用雖然使用者轉化率極高,能在使用者數量上短時間上趕上微信小程式,但是在快應用在使用者活躍度和生態上目前還是在短時間內較微信小程式有一定差距。
支付寶、百度等小程式由於各式各樣的原因都無法成為與微信小程式和快應用相抗衡的“一超”,僅能在某特定領域施展拳腳。無論是現在佔有優勢的微信小程式還是在未來有機會反超的快應用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會處於勢均力敵的局面,而相對應的“輕應用”市場也會在一段時間內處於“兩超多強”格局。
小結
總的來說快應用的推出不僅能讓手機廠商有一件利器能與微信小程式去爭奪應用分發市場和使用者流量入口,而且還有利於推動“輕應用”市場的整體發展,推動APP的Web化。微信小程式、快應用作為“輕應用”裡的佼佼者,都有能力和希望成為“輕應用”市場的領導者和傳統APP應用的革命者,作為後來者的快應用能否“後來居上”還得等待市場和消費者的回答。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曠創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