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網際網路
/1/
前兩天,乎睿資料團隊在【小聲比比】公眾號上發表了 OA==&mid=2247485920&idx=1&sn=5fed49692d675a09b0ca07060c4c5f05&chksm=97412997a036a081e5ae11e7f184e716141216ffa663b8f58467179cfb97099c987bd199c470&_from_dispute=1&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noindex">馬蜂窩資料造假的調查報告 ,馬上一石激起千層浪,網際網路界又被刷屏了一波。
緊接著馬蜂窩連夜做出刪除造假賬號和造假評論後,第二天又被乎睿 抓住把柄diss了一波 。
馬蜂窩面臨輿論壓力下,在清洗資料的同時,還不忘把乎睿搞上法庭,在媒體通告中說乎睿團隊這一波操作是【 LGdbAkda6A&pass_ticket=RzGWmy6Lcmm7L0/PPL/aIFG96PEb3PtDo4mWTmVIRGRRapjJUioUWErYmX0cfcC6#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noindex">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 】。
果然【惹怒學霸後果很嚴重】,小聲比比的梓泉和乎睿團隊此次不光捅了馬蜂窩,還將網際網路界通行的資料造假行為公之於眾。
太陽底下無新事,當皇帝的新裝被揭穿的時候,還有媒體採訪梓泉時質疑:社群資料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祕密了,你們在揭發時就沒有想到嗎?
是的,想到了。 可是公開的祕密、通行的做法,難道就是正當的嗎?
/2/
作為一個深度宅女,我經常深夜突發奇想,翻到某個手鍊或電子產品時候就陷入癲狂狀態,當時必須要買到手,買不到誓不罷休。於是在各大電商網站仔仔細細翻每一條評論,詳細比對、斟酌,享受著購買過程中的品評樂趣。
可是次數多了也有疑惑:我初步判斷京東上的評論質量比淘寶上高一些,原因是評論內容圖文豐富,感受細膩。但是當我翻遍了所有評論後,發現評論整體重複,舉例說明如果有100頁評論,那麼前50頁和後50頁的評論是一模一樣的,包括評論人賬戶名。
自此以後,評論數量就僅作為我購買產品的參考之一,不能從評論數量就輕易判斷產品受歡迎程度。
自動有了信用卡後就想套現做理財,除了套現以外在京東上購買收貨後還可以返京豆,PLUS會員返地更多。但是一共三萬的額度也無法折騰出花樣,於是偶爾會幫別人買手機等等刷刷京豆。
直到有一次購買了一單手機,收到貨後發現是一塊包裹嚴實的泥土,驚得我目瞪口呆,儘管身處網際網路,對刷單等已司空見慣,但親身經歷後還是覺得不可思議。
但是想來也不必驚訝,不光商家參與刷單構建虛假交易,平臺也難辭其咎,乃至參與其中。京東眾籌造假刷單已被曝光,眾多虛假賬號已被爆出實錘。在眾多的刷單案例中,從平臺、商家、中介、物流、刷單群等構成了一條完整的利益鏈。乃至有些行業比如P2P平臺、小貸公司等需要真實身份證註冊大量賬號,鏈條已延長至身份證購買銷售賬號註冊等,提供完整的一條龍服務。
在網易總結的網際網路資料造假的方式中,直播資料造假、電商刷單造假、粉絲資料造假、文章閱讀數造假、水軍發帖造假、APP下載量造假、融資資料造假、遊戲流水造假、視訊播放量等不一而足。
在五光十色、閃閃發亮的精彩資料泡泡下方,漂浮著一座座冰山。冰山下藏著無數祕密,各色職業人士依賴此進行謀生。
當泡沫粉碎時,迎來的是一地雞毛,還是成就另外一灘地下生意?
網際網路流行的大資料,究竟多少是假資料,多少是真欺騙?
//關注公眾號【陳熊貓醬】,專注 職場|生活|理性|思考。從簡單的生活發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