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憂參半 全球奢侈時尚品牌Q3財報彙總
儘管全球奢侈時尚行業普遍復甦,但整體表現依舊不穩。
管理諮詢公司貝恩EMEA業務高階主管Joëllede Montgolfier日前在巴黎舉辦的《Vogue》時裝節上透露,《2018全球奢侈品行業報告》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釋出,並確認個人奢侈品消費增幅將放緩至7%錄得約2800億歐元,但強調中國內地奢侈品消費目前依然處於加速復甦的階段。
鑑於全球奢侈零售環境依舊動盪,貝恩公司預計未來幾年該行業的增長將放緩至4%或5%。
從LVMH、Gucci母公司開雲集團和愛馬仕三大巨頭的業績表現來看,三者在第三季度均錄得雙位數的增長,主要得益於中國消費者強勁購買力的推動。不過受市場對奢侈品行業前景的擔憂影響,這三大奢侈品巨頭自今年下半年來的股價表現並不理想,漲幅收窄至單位數。
與此同時,以Burberry為代表的英國奢侈品牌們的業績依舊低迷,旗下包括手袋在內的配飾部門銷售額基本無增長,錄得4.69億英鎊;女裝成衣部門銷售額增長2%至3.6億英鎊。Mulberry上半財年的銷售額則同比下滑8%至6830萬英鎊,淨虧損較上年同期的60萬英鎊擴大至360萬英鎊。
此外,Tods和Salvatore Ferragamo兩個義大利奢侈品集團仍處於轉型的陣痛期。期內,Salvatore Ferragamo在迎來新CEO後,銷售額同比增長3.9%至2.98億歐元,終止了連續8個季度的下滑,但前9個月的銷售額仍錄得3.3%的跌幅至9.72億歐元。Tods集團則在上半財年短暫止跌後,銷售額錄得下跌2.2%至7.06億歐元。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輕奢市場的格局還在繼續變化,繼Coach去年收購Kate Spade並改名為Tapestry集團後,Michael Kors也於今年10月宣佈以21億美元收購義大利奢侈品牌Versace,並改名為Capri集團,目標年銷售額達80億美元。
受龐大門店拖累的快時尚品牌們也開始加速轉型,來自日本的優衣庫成功超越競爭對手H&M和Zara成為今年行業的大贏家,母公司迅銷集團自今年以來的股價累積上漲24%,市值約為6.3萬億日元。
有分析指出,相較於身陷瓶頸的其他快時尚品牌,優衣庫馬力十足,正加緊全球擴張。據日經新聞早前訊息,負責亞洲和大洋洲業務的迅銷集團執行董事果瀨聰透露,優衣庫將在中韓以外的亞洲和大洋洲地區增加店鋪,計劃在2022財年前把上述地區的店鋪數量增加至2017年的2.5倍,達到400家。
Nike和adidas兩大運動巨頭之間的較量則愈發膠著,隨著adidas掀起的復古運動潮流漸趨弱化,Nike開始發力反撲。據矽谷數字商務研究公司提供的資料,Nike的銷售額正因其由前美國橄欖球聯盟球星Colin Kaepernick拍攝的廣告代言而加速增長,相關廣告發布後,Nike線上銷售額增幅達31%。
在NPD集團最新發布的美國市場報告中,Nike再次成為大贏家,排名前十的運動鞋均來自Nike集團。其中有8款為Nike主品牌產品,其餘兩雙則來自Jordan和Converse,排名第一的是售價僅為65美元的Nike Tanjun。NPD產業分析師在報告中指出,暢銷榜單前10位罕見缺少adidas的身影。
高階護膚品牌持續成為美妝行業的主要增長引擎,歐萊雅集團、雅詩蘭黛集團和寶潔集團在第三季度均錄得破紀錄的業績表現。有分析指出,高階化妝品在走俏的背後是年輕消費者開始追求“從有到優”的生活。
在美妝產品細分消費群體中,凱度消調查研究顯示20至29歲的年輕女性已經成為美妝消費的主力軍,尤其喜歡高階品牌,其中90後消費者買走了中國一半的高階化妝品。
有業界人士認為,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增長潛力有限,奢侈時尚品牌未來要想獲得更大的增長幅度仍將面臨艱難挑戰。隨著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的時尚意識愈發成熟,以及對個性化的重視,高階小眾設計師品牌或將對傳統奢侈品牌的市場地位造成衝擊。
因此,在專注中國市場的同時,奢侈品牌開始將注意力轉回到日本這一潛力市場。據德勤釋出的報告顯示,日本經濟的增長似乎正在加速,且明年經濟前景樂觀。
有觀點認為,日本消費者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在充滿變數的零售環境中對奢侈品牌而言是一個有利的事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除Valentino、Max Mara和Dior外,Bottega Veneta也將在日本的東京釋出新創意總監Daniel Lee的首秀。
以下是根據時尚頭條網資料彙總的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涵蓋奢侈品牌、輕奢侈、快時尚、運動品牌、珠寶品牌以及美妝集團。
開雲集團(KER.PA)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4% 市值約為490億歐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內,開雲集團銷售額同比大漲27.6%至34億歐元,超過市場預期的32.7億歐元。在核心品牌Gucci的推動下,開雲集團今年前9個月銷售額大漲31.5%至95.26億歐元。Gucci第三季度有機銷售額則同比大漲35.1%至21億歐元,在去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已連續第7個季度錄得超過35%的增幅,去年同期Gucci增幅為破紀錄的50%。
愛馬仕(RMS.PA)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9% 市值約為510億歐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內,愛馬仕銷售額增長9.4%至14.6億歐元,包括皮具、成衣和配飾在內的部門收入增幅為11.7%,香水部門以及絲綢和紡織品的收入則分別下降0.9%和1.6%,手錶部門收入增幅為7.3%。期內,增長最快的是除日本外的亞洲市場,收入增長11.8%至5.19億歐元,主要得益於中國消費者的強勁消費。
歷峰集團(VTX.CFR)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24% 市值約為382億瑞士法郎
在截至9月30日的六個月內,旗下擁有卡地亞、萬寶龍等品牌的瑞士奢侈品集團歷峰銷售額大漲21%至68.1億歐元,但除去其收購的YNAP和Watchfinder貢獻的收入後,銷售額實際增幅為6%,按固定匯率計算則增長8%,較此前已有所放緩,淨利潤則大漲131%至22.5億歐元,主要得益於集團手中握有的YNAP股票收益。
Prada集團(01913.HK)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1.8% 市值約為762億港元
在截至6月30日的6個月內,Prada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3.3%至15.35億歐元,淨利潤大漲10.7%至1.06億歐元。里昂發表研究報告,預計Prada的銷售將隨著歐洲7月零售環境的改善而在第三季度繼續錄得增長,並將該集團2018年收入及盈利預測分別上調2%及6%。
Burberry(BRBY.LON)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2.4% 市值約為71億英鎊
在截至9月29日的上半財年內,Burberry總銷售額下跌3%至12.2億英鎊,同店銷售則增長3%,營業利潤同比大漲36%至1.73億英鎊。其中,該品牌零售渠道銷售額基本與去年持平錄得9.44億英鎊,除美妝外的批發渠道銷售額同比增長9%至2.54億英鎊。
Ferragamo(SFER.BIT)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8.4% 市值約為35億歐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內,Salvatore Ferragamo銷售額同比增長3.9%至2.98億歐元,終止了連續8個季度的下滑,但前9個月的銷售額仍錄得3.3%的跌幅至9.72億歐元,淨利潤則大跌17.5%至6500萬歐元。核心的鞋履部門前三季度銷售額繼續錄得下滑6.2%至4.05億歐元;皮具手袋部門銷售額則增長1.9%至3.74億歐元(詳細資料)
Tods(TOD.BIT)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0.2% 市值約為18億歐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前9個月內,Tods集團銷售額下跌2.2%至7.06億歐元,核心的鞋履部門銷售額下跌2%至5.62億歐元,皮具和配飾部門銷售額下跌3.7%至9610萬歐元,服裝部門銷售額則減少1.8%至4710萬歐元。截至報告期末,Tods集團在全球共擁有279家零售店和118家特許經營店。
Canada Goose(GOOS.NYSE)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70% 市值約為63億美元
在截至6月30日的三個月內,Canada Goose銷售額同比大漲59%至4470萬美元,毛利率為64%,淨虧損則較去年同期的1200萬美元擴大至1900萬美元,主要受品牌加速擴張管理成本增加的影響。該品牌將於11月14日美股盤前釋出新一季度財報。(相關閱讀)
Tapestry(TPR.NYSE)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9% 市值約為119億美元
在截至9月29日的三個月內,Tapestry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7.2%至13.8億美元,同店銷售增長4%,淨利潤則較上年同期淨虧損1770萬美元恢復至盈利1.22億美元。期內,核心品牌Coach銷售額同比增長4%至9.61億美元,同店銷售增幅為4%。
Michael Kors(KORS.NYSE)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25% 市值約為71億美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內其收入同比增長9.3%至12.5億美元,略低於市場預期,毛利率為60.9%,淨利潤則同比大跌32.1%至1.376億美元,核心品牌Michael Kors零售銷售額幾乎與去年持平錄得6.439億美元。上半財年,該集團收入大漲17%至24.56億美元。
Hugo Boss(BOSS.ETR)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16% 市值約為43億歐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內,德國服飾集團Hugo Boss銷售額與去年同期持平錄得7.1億歐元,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64.2%下滑至62.5%,淨利潤大跌18%至6600萬歐元。期內,Hugo品牌銷售額同比大跌11%至9800萬歐元,Boss品牌銷售額則增2%至6.12億歐元。
VF集團(VFC.NYSE)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12% 市值約為331億美元
在截至9月底的三個月內其淨利潤上漲14%至5.76億美元,收入從33.93億美元大漲6%至39.07億美元。期內,集團旗下僅Vans與The North Face兩個品牌錄得增長,分別錄得26%和5%的增幅,Timberland、Wrangler和Lee三個品牌的收入則受西爾斯百貨破產衝擊,分別下跌2%、5%和9%。
Levi Strauss&Co.
在截至今年8月26日的第三季度內,Levis集團淨利潤同比大漲58%至1.3億美元,銷售額則增長9.9%至13.9億美元。其中美國是表現最強勁的市場,收入增長7%至7.93億美元,直營零售銷售額增長13%。該公司已連續四個季度實現兩位數的利潤增長,今年銷售額有望進入50億美元俱樂部。
L Brands(LB.NYSE)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39% 市值約為102億美元
在截至10月底的一個月內,Victorias Secret母公司L Brands銷售額增長8%至8.65億美元,同店銷售則增長4%,主要得益於Bath&Body Works部門11%的增長提攜,Victorias Secret收入則無增長,不過該集團依然對第三季度業績持樂觀態度。
H&M(HM-B.STO)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6.3% 市值約為2525億瑞典克朗
在截至8月31日的三個月內,H&M集團利潤同比大跌19%至39.1億瑞典克朗,約合3.51億美元,銷售額則同比增長4%至648億瑞典克朗,約合71.6億美元。執行長Karl-Johan Persson表示,時尚行業持續變化,H&M集團目前正處於過渡時期,其轉型策略已逐步生效。
Inditex(ITX.BME)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11% 市值約為815億歐元
在截至7月31日的6個月內,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3%至120.3億歐元,毛利率為56.7%,EBITDA同比增長2%至23億歐元,淨利潤則同樣上漲3%至14.1億歐元。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Pablo Isla坦承,受匯率波動、實體零售門店租金不斷上漲影響,Inditex集團的盈利能力正遭受打擊。
迅銷集團(9983.TYO)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24% 市值約為6.3萬億日元
在截至8月31日的2018財年內,日本快時尚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銷售額同比大漲14.4%至2.13萬億日元約合1314億人民幣,淨利潤同比大漲29.8%至1548.11億日元約合95億人民幣, 逼近100億大關。其中優衣庫在日本全年銷售額同比上漲6.7%至8647億日元,在包括大中華區在內的海外市場的銷售額同比大漲26.6%至8963億日元。
Nike集團(NKE.NYSE)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18% 市值約為1192億美元
在截至8月底的第一財季內,Nike集團營收增長9.7%至99.48億美元,略低於市場預期,淨利潤則同比增長15%至11億美元。其中,Nike品牌營收增長10%至94.17億美元,Converse則增長9%至5.27億美元。值得關注的是,Nike的重要收入來源大中華區營收達13.79億美元。
adidas集團(ADS.ETR)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16% 市值約為404億歐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內,adidas收入增長8%至58.73億歐元,營業利潤大漲13.2%至9.01億歐元,營業利潤率從去年的14%提高至15.3%。期內,集團在北美和包括中國的亞洲市場收入分別大漲16%和15%,電商渠道也成為主要增長動力,增幅高達76%。
Puma(PUM.ETR)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20% 市值約為65億歐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第三季度內,德國運動品牌Puma銷售額增長14%至12.42億歐元,毛利率為48.8%,淨利潤則同比大漲24.7%至7750萬歐元。前三季度Puma銷售額同比大漲16.7%至34.22億歐元。截至報告期末,Puma在全球擁有約1.3萬名員工,共有600多個銷售點。
Under Armour(UAA.NYSE)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50% 市值約為92億美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內,Under Armour收入增長2%至14.4億美元,利潤從5420萬美元增加到7530萬美元,均超過市場預期。其中北美的收入從前一年的10.8億美元下降到10.6億美元,鞋類收入持平,為2.85億美元,服裝收入則增長4%至9.78億美元,配件收入下降6%至1.16億元。
lululemon(LULU.NASDAQ)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69% 市值約為179億美元
在截至7月29日的三個月內,加拿大瑜伽運動品牌lululemon銷售額同比大漲24.5%至7.235億美元,淨利潤則較去年同期的4870萬美元翻倍至9580萬美元,均超過分析師預期。營運長Stuart Haselden表示,lululemon未來將繼續擴張線上市場以及男裝品類,今年計劃新增40家門店,其中一半位於國際市場。
Skechers(SKX.NYSE)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25% 市值約為45億美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第三季度內,Skechers銷售額增長為7.5%至11.76億美元,再次獲得破紀錄增長,利潤則錄得輕微下滑至9070萬美元。前三季度,Skechers銷售增長11.5%至35.6億美元,也創下歷史新記錄。第三季度Skechers美國本土批發業務下降3.0%,包括中國的國際業務則增長12.5%。
Asics(7936.TYO)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15% 市值約為3040億日元
2018財年前九個月,asics集團銷售額同比下滑4.7%至2956.8億日元,經營利潤同比大跌37.1%至153.6億日元,淨利潤的跌幅則錄得47.55%至82.88億日元。Asics指出,儘管品牌在本土市場日本、EMEA以及美洲市場的銷售額均有所下滑,但在中國市場獲得兩位數增長,抵消了集團業績的部分跌幅。
Deckers集團(DECK.NYSE)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65% 市值約為38億美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第二財季內,UGG母公司Deckers集團銷售額增長4%至5.019億美元,毛利率為50.2%,營業利潤則同比大漲34%至7750萬歐元,核心品牌UGG銷售額下跌1%至3.99億美元;HOKA ONE ONE銷售額大漲28.4%至5210萬美元;Teva銷售額增長0.6%至2150萬美元;Sanuk銷售額大跌9.4%至1380萬美元。
Columbia(COLM.NASDAQ)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25% 市值約為63億美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內,美國戶外運動品牌Columbia銷售額增長6%至7.96億美元,營業利潤增長5%至1.29億美元,淨利潤大漲14%至1億美元,均創歷史新高。今年前9個月,該品牌銷售額大漲12%至18.85億美元,淨利潤則大漲38%至1.55億美元。
歐萊雅集團(OR.EPA)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10% 市值約為1157億歐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內,歐萊雅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7.5%至64.7億歐元,創十年來新高。其中,奢侈品部門期內的同店銷售增幅錄得15.6%,活性化妝品部門的同店銷售增長為13.1%,消費品部門的增幅為2.3%,專業產品部門銷售額則同比增長1.5%。歐萊雅集團在包括中國的亞太地區增幅最為顯著,錄得25.8%。
雅詩蘭黛集團(EL.NYSE)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10% 市值約為512億美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內,雅詩蘭黛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8%至35.2億美元,淨利潤同比大漲17%至5億美元,均超過華爾街預期,主要得益於中國消費者對La Mer和M.A.C等品牌產品需求的持續增長,核心的護膚部門銷售額大漲17%至14.9億美元。
資生堂集團(4911.TYO)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23% 市值約為2.8萬億日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9個月內,日本化妝品集團資生堂銷售額同比增長10.2%至8057.6億日元,營業利潤大漲43.5%至1014.1億日元,淨利潤則由去年的虧損199.6億日元恢復至盈利640億日元,約合5.6億美元。期內,該集團在中國的收入大漲33.4%至1405.4億日元,已成為最主要的業績增長引擎。
寶潔集團(PG.NYSE)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2% 市值約為2309億美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內其銷售額錄得166.9億美元,利潤同比大漲12%至32億美元,均超過市場預期。 期內,對寶潔利潤貢獻最大的是美妝部門,銷售額同比增長5%至32.9億美元,淨利潤大漲20%至7.59億美元,主要得益於SK-II以及Olay在中國市場的強勁增長。
歐舒丹(0973.HK)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10% 市值約為233億港元
在截至9月30日的6個月內,歐舒丹銷售額同比增長8.6%至5.95億歐元,按固定匯率增幅則為12.4%,主要得益於集團新收購品牌Lime Life by Alcone的貢獻。期內,歐舒丹來自零售渠道的銷售額同比增長9.8%至4.36億歐元,佔總收入的73.2%。
Pandora(PNDORA.CPH)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44% 市值約為433億丹麥克朗
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內,丹麥珠寶品牌潘多拉第三季度收入同比減少3%至49.8億丹麥克朗,約合7.62億美元,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率則從上一年同期的37.8%減少至29%,淨利潤為9.51億丹麥克朗,約合1.45億美元。
Tiffany&Co.(TIF.NYSE)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上漲2.5% 市值約為133億美元
在截至7月31日的第二財季內,Tiffany淨利潤同比大漲27.8%至1.447億美元,銷售額同比增長12%至10.8億美元,同店銷售額增長8%。 期內,Tiffany在美洲市場銷售額增長8%至4.75億美元;在亞太市場增長28%至3.01億美元;日本增長11%至1.55億美元;在歐洲增長5%至1.21億美元。
周大福(1929.HK)
自今年以來股價累積下跌17% 市值約為698億港元
在截至9月底的第二財季內,周大福內地銷售額同比大漲15%,同店銷售增長6%;港澳地區銷售額增幅則達25%,同店銷售增幅為23%。周大福表示港澳地區業績的強勁增長主要得益於零售環境回暖和內地遊客持續增長的提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