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貸“換馬甲” 評估費推薦費藏陷阱
由於缺乏監管,助貸平臺良莠不齊,更有甚者打著“助貸”的幌子招搖撞騙。6月17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來自上海楊浦檢察院官方網站釋出的資訊顯示,“阿聯金”、“閃聯銀”兩款助貸平臺App從第三方支付平臺匯聚支付轉入該數字科技公司賬戶的資金總額高達人民幣1600餘萬元,啃取千萬“評估費”、“推薦費”。分析人士提醒,不要輕信來源不明的借款App關於低息、不上徵信等宣傳,否則既容易被騙取資金,也極有可能遇到“超利貸”平臺。
啃使用者千萬“評估費”“推薦費”
今年初,手頭有點緊的小林經廣告推薦下載了一款名為“閃聯銀”的助貸App。用自己的手機號註冊成功,直接進入平臺後,小林按照相關操作提示,上傳了本人身份證照片正反面,並填寫了一系列個人資訊和個人銀行卡資訊後,按下了“提交”鍵。隨後就進入了“智慧評估服務”,小林點選了“去借款”後,手機簡訊立刻通知之前填寫的那張銀行卡內被扣了68元,手機螢幕上也很快給出了一個“信用評估分”。然後又進入“智慧推薦”,小林選擇了一個額度後,再點“去借款”,就又被扣了 128 元。
小林再次檢視App,在“我”這個選項裡找到了訂單列表,發現自己選擇的訂單顯示“待系統稽核”,但承諾如放款失敗可申請退款。大概過了半個多月,小林仍然沒有收到任何放款資訊。由於被扣金額不多,小林並沒有太在意,就把該App刪除了,隨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和小林一樣,急著用錢的小孫也經歷瞭如出一撤的“被扣錢”遭遇,只是他的稽核顯示失敗後,App推薦了他一堆網貸App,卻始終退款無門。打了多通客服電話,總是被對方一堆套話應付過去,忍無可忍的小孫選擇了報警。
從上海楊浦檢察院披露的資訊來看,經警方調查,犯罪嫌疑人趙某某夥同熊某某等人,成立上海某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先後開發了 “阿聯金”、“閃聯銀”兩款助貸平臺App應用,在並無第三方徵信公司資料對接,亦無第三方貸款平臺放款對接的情況下,通過虛構的隨機產生的徵信評估分收取每名客戶徵信評估費68元,並後續收取每名客戶98-288元不等的貸款推薦費,再以向客戶顯示虛假的銀行審批流程為拖延,向全國範圍內的大量客戶實施詐騙,經初步統計,兩款App從第三方支付平臺匯聚支付轉入該數字科技公司賬戶的資金總額高達人民幣1600餘萬元。
披“助貸”馬甲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在蘋果以及安卓應用商店,已經搜尋不到“阿聯金”、“閃聯銀”兩家平臺App的具體資訊。通過調查進一步發現,兩款平臺App的執行主體為上海金群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天眼查資料顯示,該公司大股東為趙加龍,持股比例99%;另一股東為熊芳勇,持股比例1%。
據瞭解,助貸平臺本身並不直接發放貸款,而是為借款人撮合匹配資金方,以實現資金的融通。而趙某某公司開發的App根本不具備助貸資質,他們與相關第三方大資料公司、徵信部門、銀行機構根本沒有任何對接,更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合作,他們給出的徵信評估分是系統隨機給出的,兩筆費用交完後的稽核也是子虛烏有。
從上述案件來看,此類助貸的資金方到底是哪些機構?麻袋研究院行業研究員蘇筱芮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介紹稱,主要是自有資金放款,這類機構主體需持牌經營,例如銀行、網路小貸等;此外是非自有資金放款,此類情形在合規認定上較前者更弱。對接到個人出借主體的,此類平臺為網路借貸資訊中介機構,即通常所說的P2P;而對接到機構資金主體的,就是通常所說的助貸機構。
上海楊浦檢察院披露的資訊中提到,趙某某搭建這樣的平臺的目的只是為了打著“助貸”的旗號,騙取兩筆費用——徵信評估費和貸款推薦費。而應對海量的投訴電話,他們的客服也有相應的“話術”應對,只有面對那些比較強硬的、揚言要報警的維權者,客服才不得不退款。
檢察官提醒,使用者應謹防你求助的平臺在借代這件事兒上根本沒法為你“助力”,卻是隻披著“助貸”皮的詐騙平臺,來啃你支付的“評估費”、“推薦費”。所以,借貸請選擇正規渠道。
針對借款人的建議,蘇筱芮也指出,急需用錢首選持牌金融機構,流程正規且利率最優;其次選擇知名非持牌機構,例如某些大型P2P,以及擁有明確合作方的大型助貸機構等,不要輕信來源不明的借款App關於低息、不上徵信等宣傳,否則既容易被騙取資金,也極有可能遇到“超利貸”平臺。
運營混亂易逃脫監管
在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大潮中,近一兩年主攻資產端的助貸機構開始在國內興起,各種借貸App不斷出現在公眾手機上,很多借款人還安裝上了助貸App來“助力”,但由於行業良莠不齊,也導致風險事件頻發。
上海楊浦檢察院提醒,“助貸”因其“非貸性”,即金融屬性減弱,而容易逃脫監管,運營混亂。借貸人切莫因借錢心切,而胡亂求助於“助貸”平臺。對助貸機構主要存在的風險,零壹財經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分析認為,助貸機構主要有兩大風險:一個是風控能力不足導致的經營風險,這種風險會傳導到合作的金融機構;二是對借款人利率過高、欺詐宣傳、資訊保安、暴力催收等,比如部分現金貸平臺。
而助貸業務已多次被監管機構提及,4月2日,北京市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協會(以下簡稱“北京互金協會”)官方微信釋出《關於助貸機構加強業務規範和風險防控的提示》稱,助貸機構若無擔保資質,與持牌金融機構或者類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合作時,不應提供增信服務以及兜底承諾等變相增信服務;不應向借款人收取息費或者變相以服務費形式收取息費。北京互金協會表示,目前,一些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和助貸機構合作,推出無場景依託、無指定用途、無客戶群體限定、無抵押、無發放資質的貸款類業務。這些業務存在過度借貸、重複授信、不當催收、畸高利率,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等情況,金融風險較大,帶來相當大的社會隱患。
蘇筱芮進一步強調,從監管動向來看,今年1月,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與銀聯釋出了《關於嚴禁為非法交易提供支付服務的函》要求成員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為非法交易提供服務。這充分說明監管思路開始順應新形勢,從大前方的“正向打擊”,逐漸轉變為“釜底抽薪”。從支付環節打擊非法金融活動,不但可以運用在非法現金貸,還能夠運用在非法校園貸、非法網際網路賭博等多種業態,也正成為2019年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