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 4G 火車,去印度造自媒體
位於首都新德里225km 之外的泰姬陵門口,一個小孩撐在柱子上發呆,蓬頭垢面。從他身邊穿過了遊客與當地人,除了我蹲下拍照,未有一人駐足。
他變換了幾次面部的朝向,最後停了下來。順著他的目光,可視盡頭是拿著手機的兩位青年,一人橫向拿著點按一通,一人豎向拿著用大拇指滑動著網頁。
街邊玩手機的青年
在印度街頭,類似的情景有很多。小吃攤、人力車伕、路邊貼膜棚,印度人民休息時,通常會拿出手機消遣。但在泰姬陵附近,網路是個神奇的存在,樹蔭下可能無服務,走出來可能就有4G 訊號。不僅郊區,新德里市區同樣如此。步行在與牛羊並排的空曠大街上,手機也能離奇斷網十分鐘。
縱使Chrome 擁有天然的Android 手機預裝優勢,卻因全球統一設計的理念,在如此“惡劣”的網路環境下顯得水土不服。一個網頁還沒等到載入完畢,就有可能從4G 網掉到2G 網。
另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印度的4G 網速為全球最慢。經實測4G 網下載速度在10Mb/s 左右,而3G 網下載速度僅為1Mb/s 左右。對比中國的4G “火箭”,印度的4G “火車”讓Chrome 在瀏覽器行列失去了優勢,反而是經歷了中國2G 到3G 時代的UC 瀏覽器,用經驗解決了入門時的種種問題。
當地網速實測
自2011 年進入印度市場,UC 瀏覽器利用安裝包體積小、載入速度快、省流量、預載入的特性,迅速積累了大量使用者。彼時的印度使用者所用手機記憶體空間有限,處理器低端,執行速度緩慢,且流量資費高昂,UC 瀏覽器狠狠戳中了使用者的痛點,打響了漂亮的第一槍。
近年來,印度逐漸凸顯”藍海市場“的特質。
印度的網際網路相比國內的發展是斷層的,他們幾乎沒有PC 時代,而是直接躍進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根據IAMAI 釋出的資料,截至2017 年12 月,印度移動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數量為4.56 億,比2016 年12 月同比增長了17%。
此外,全球第一的GDP 增長,大量科技人才的湧現與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共存,大量中國企業被此吸引。抖音、快手、榮耀、小米、一加、OPPO 和vivo 等企業競相入場,到印度拓荒掘金成了熱門。
在熱鬧的出海潮推動下,印度的環境悄然發生著改變。企業到此掘金的目的,也從獲取使用者佔領市場,轉變到戰略上的考量。
工具到內容的轉型
UC 瀏覽器將中國市場早期的打法複製到印度市場,在7 年裡先後超過了Opera 和Chrome 老牌瀏覽器,佔據了印度近一半市場份額,目前使用者月活達到了1.3 億。
據第三方市場資料監測公司AppAnnie 的資料顯示,2018 年齋月期間UC 瀏覽器使用者日均使用時長為40 分鐘,開啟率為58%,均比Opera 和Chrome 要高。
即使到現在,印度的網路環境仍然十分考驗瀏覽器網頁載入的速度。UC 瀏覽器早期工具性的優勢,建立了一定的使用者粘性與競爭門檻。同時進入印度市場時間較早,已有了一定的沉澱。但在印度這片土地上,經驗並不是全部。
UC 瀏覽器,於2016 年開始轉型,推出資訊流產品UC News,逐步轉為內容平臺。
後來的事情證明UC 的策略是極具前瞻性的。網路基建與移動裝置的快速發展,將UC 瀏覽器早期的優勢消磨掉了。2017年幾乎免費的Jio Phone 橫空出世,伴隨而來的還有巨量4G 流量、通話簡訊免費的套餐。一時間大量的使用者被這家運營商從2G 時代硬拉到了4G 時代。印度使用者對早期功能的依賴不那麼大了。
小孩手中是Jio Phone
“通過瀏覽器去做資訊流這件事是很自然的。”阿里巴巴大UC 事業群總裁朱順炎說道。UC 瀏覽器轉型內容平臺,早在2014 年就有了苗頭。彼時國內自媒體的發展已經駛入高速路,加上印度使用者搜尋習慣在內容偏好上有明顯的傾向,與其讓使用者找內容,何不如讓內容找使用者呢。UC News 便順理成章誕生了。
轉型的原因還有另外一個。目前印度本地的內容生產模式,仍然以民營的機構媒體為主體,內容生產模式相對固化、內容偏傳統。同國內欣欣向榮的自媒體生態差別很大,印度使用者無法自由地獲取更豐富資訊。
其中一個難度,集中體現付費訂閱內容。於是UC 瀏覽器在短時間之內和頭部媒體全部談好了版權,放在了自己的APP 資訊流上,免費開放給使用者閱讀。
同時,UC 瀏覽器還注意到在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創作者。他們有能力,且願意寫東西,不過僅僅把寫作當成副業,下了班之後寫一點文章放在Google 或者是Facebook 上獲取廣告收入。
在國內我們能把這類人群稱作”自媒體“或者KOL,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可以實現經濟獨立的職業。然而印度還沒有這種”職業“,因為靠網站上的分成模式,收入微薄且可持續性不強。
面對此情景,UC 瀏覽器通過資訊流產品構建了自媒體生態,為這一類有能力、有想法的自媒體人提供平臺,通過廣告等變現方式,幫助他們賺取相對體面的收入。
在變現這方面,UC 有專門的廣告平臺UC Ads,與內容平臺UC News、應用和遊戲分發平臺9Apps 組成三大業務模組,構成了一個內容生態。”UC 一開始,就是按生態理念去發展的。“朱順炎補充道。
構建自媒體生態
印度重視高等教育,忽視低等教育,導致了人才層級的畸形發展,國民文盲率偏高。因此有意願且有能力從事內容創作的人,目前大多數都仍然供職於機構媒體。
也正因為如此,印度當地能夠從事”自媒體“這一行業的人,大多都擁有豐富的經驗和紮實的基本功。他們由於箇中原因,無法繼續之前的工作,繼而選擇到UC News 平臺上創作內容。
Vibha Sachdeva 就是這樣一名”自媒體人“,不過他們通常會自稱”bloger“。Vibha 目前在UC News 上有近四萬粉絲,她擁有超過15 年的電視行業經驗,因此去過世界上很多地方。而且深知數字媒體流量的要領——注重標題。
Vibha 的主頁
UC 自媒體平臺上像Vibha 這樣的bloger 已經有了6.5 萬人。
Vibha 的人生拐點發生在2016 年,那年她迎來女兒的出生,隨後她辭職成為了全職太太。工作與生活上環境與角色的雙重轉變,讓她幾近抑鬱。幸運的是,她後來通過丈夫接觸到了UC 自媒體平臺,前媒體人對內容的敏感,讓她立即選擇在這裡開通賬號。
Vibha 表示,UC 自媒體平臺給予她最大的幫助,是讓她覺得自己的價值重新得到了認可。
在UC 自媒體平臺上,bloger 能通過UC 的廣告分成以及激勵計劃獲取一定的收入。這樣的收入會根據實際的文章PV 來計算,從單位時間內來說,跟傳統媒體的收入還是相當的。對於長期在家操持家務的女性來說,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獲得額外的收入,”是非常舒服的。“Vibha表示。
除了在UC News 上能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Vibha 還認為在UC 上能快速發出一篇文章,所帶來的體驗非常重要。因為時間意味著一手爆料,一手便意味著流量和收入。這是一個良性迴圈的過程。
印度是一個內容多元化的國家,本地常用的語言、方言有33 種,南北部語言環境都不同,每一個邦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內容供給上,有近80% 都是機構媒體,輸出的內容較為統一,只有小部分是自媒體。
UC 的自媒體平臺價值便在這裡體現出來了,自媒體的創作氛圍相對自由,可以根據自己內容的需求來以各種方式輸出。”推出自媒體創作計劃後,大量的自媒體人,通過平臺能逐漸把寫作當初自己謀生的一種手段。“UC 國際業務部印度、印尼辦公室總經理席宇展示了一點UC 做到的小成績。
迴歸到事情的本質,UC 同阿里一樣是搭建一個平臺。印度當地原本貧瘠的自媒體環境上,先吸引一部分自媒體人來創作,並通過商業反哺的形式激勵他們持續創作,吸引更多有能力的自媒體人加入平臺。同時藉助其他業務模組,例如UC Ads,形成良好的商業環境。
Motivator 是印度十大媒介代理公司之一,佔據印度50% 的市場份額。與UC 瀏覽器合作近兩年,並與UC News 達成合作關係。
“我們通過UC 向自媒體平臺的自媒體人進行約稿。”Motivator 的首席發展官Rajiv Khurana 明確說到了廣告業務與自媒體人的聯絡。有一個成功的案例,Rajiv 曾與UC 自媒體平臺合作,與7 位自媒體人進行約稿,觸達了50 萬用戶。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在UC 平臺上進行廣告投放, Rajiv 回答道:“UC 在印度是一個很下沉的產品,我們能通過UC 去觸達二三線城市、小城鎮的一些使用者。”Motivator 的一些品牌客戶需要這樣的下沉渠道。
紮根印度,本地化
印度多元化的環境,使得企業在當地需要“導遊”。UC 也不例外,印度辦公室裡有80% 都是本地員工,只有對本地文化環境足夠了解,才能在內容上拿捏好取捨的尺度,選出適合當地使用者的資訊。
在PingWest品玩使用的UC 瀏覽器上,每天都會有固定的推送。通常是印度文,當然也會有英語的出現。負責UC 瀏覽器國際資訊流印度娛樂分類的Kavita Himthani 表示,印度當地最火的兩類內容是板球和電影,後者主要指向寶萊塢的花邊新聞。
印度UC 瀏覽器的推送
板球是印度國球,為全球第二大球類運動。“相當於中國的乒乓球一樣,板球比賽、相關的一些花邊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內容。”板球內容對於平臺的流量增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據中新網報道,在2018 印度IPL 板球超級聯賽期間,UC 平臺上相關內容消費總量達到213 億,日人均消費時長20分鐘,超越同期Twitter的資料。且在此期間,有7000 多家印地語內容釋出方和2400 多家英語內容釋出方為UC 瀏覽器使用者提供了內容,產生了許多10萬+。
如這一類內容都是需要員工對本地文化足夠了解的前提下,才能指導相關的創作者進行內容輸出。
在本地員工的管理上,朱順炎坦言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但他仍然有自己的解決辦法。“我覺得我現在呢,是打算做點苦工,從最細節的開始做起。比如有文化衝突,我們把它列出來,一項項解決。”
而招聘方面,UC 本身相比其它跨國公司已具有一定競爭力。Kavita 有一個弟弟入職了Google,當時她還沒有工作,對比之下壓力巨大。三個月之後她成功入職UC,媽媽非常高興,覺得她進了一家大公司工作,自己可以退休安枕無憂了。
Kavita 對公司的選擇標準是具有全球策略化,同時又有本地員工團隊的公司,UC 就是這麼一家公司。在此之前她就知道中國的餓了麼,並表示五六年之後,自己也可能創業做外賣APP。印度本地外賣服務市場基本處於空白,就算是達美樂披薩的外賣,也送得非常慢。
“我的APP 就放在UC 發行的9Apps 上,所有UC 員工可以在APP 上下單,還能享受六折的優惠。”Kavita 在UC 的工作是開心的,相比在媒體工作的12 年,她覺得在這裡的個人成長是很迅速的。
雖然中國和印度有著2.5 小時的時差,中國員工與印方員工在工作上的協作,並沒有因此拖沓。Kavita 表示,即使印度晚上時間10 點,中國時間已經是晚上12點半了,但她發信息給自己的中國同事,總是在5 分鐘之內就能收到回覆。這種積極的工作態度,總能讓她感受到工作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