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營收入靠搜尋,搜狗市值今年為何縮水一半?
搜狗2017年11月10日上市,成就了搜狐與騰訊對其一路扶持的佳話,而搜狗出品的最知名產品“搜狗輸入法”是國內網民使用最為高配的打字軟體之一,連張朝陽對搜狗上市時僅53億美金還頗有意見:“華爾街投資人沒有用搜狗輸入法,他們沒有給予搜狗應有的估值。”
過去一年“中概股”受到整體經濟基本面的影響,從年初至今下跌顯示“一片綠”;原本被低估的搜狗雪上加霜,截止目前市值為24.31億美金,縮減了一半。
11月5日,搜狗釋出了Q3財報顯示搜狗第三季度總營收為2.766億美元,同比增長7%;其中淨利潤為2390萬美元,同比下滑23%;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第三季度歸屬搜狗的淨利潤為2800萬,較上年同期下滑10%。而截止11月14日,搜狗股票價格為6.12元,也不足當初上市時候發行價13.51美元的一半。
一、難道是二級市場投資人真的不懂搜狗業務嗎?
搜狗的確做出了很多優秀的產品,搜狗輸入法市場份額佔據60%以上,在移動端上也有接近5億人使用,但是世界還沒有哪家公司能夠完全靠輸入法專案上市,正是由於輸入法特殊性導致它可能是離商業變現最遙遠的工具,再加上微軟、谷歌、百度均有輸入法,很多廠商也有自帶輸入法,如果使用者一旦覺得受到了廣告干擾,其遷移成本也比較低。
根據王小川當年提出的“輸入法-瀏覽器-搜尋”三級火箭的路徑來看,在PC階段改造這個工具變現邏輯最成功的應該是360即“安全軟體-360瀏覽器-360搜尋”,反觀依靠輸入法靜默安裝的搜狗瀏覽器的市場份額並不高。
搜狗的流量主要不是靠輸入法獲取的,而是依靠與騰訊旗下的搜搜合併了之後,獲取了騰訊不少流量資源而躋身國內的搜尋第二梯隊的。
但是搜狗Q3的總營收2.766億美元,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搜尋(廣告)業務收入,其中搜索及相關收入為2.553億美元。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搜狗去年招股書中資料:2016年搜尋和相關廣告貢獻收入5.97億元,佔總收入的90%。2017年上半年搜尋廣告貢獻收入2.39億美元,佔總收入的88%。也就是說,搜狗市值本身是由其搜尋業務支撐的,上市了之後並沒有改變收入結構。
在資本市場上盈利模式太過單一的公司,往往意味著較高的經營風險係數。儘管搜尋業務是網際網路中變現能力非常強的業務,但是在國內搜尋市場上,百度無論是在PC端還是移動端都是佔據相對的壟斷地位,根據易觀的資料,2018年Q1搜狗搜尋佔據國內搜尋市場份額的6.63%,此外,還有非常強勁的競爭對手如神馬搜尋、360搜尋環顧左右,這使得“搜狗搜尋”的天花板已經觸頂了。
搜狗主營業務在市場上並不強,受限於網際網路廣告法對於搜尋業務的嚴加關照,增長空間更為逼仄;這是搜狗市值不增反退的根本原因。
二、“佛系”的搜狗在資訊流業務最後進場難有勝算
儘管搜狗為微信、知乎提供站內的搜尋技術支援,但是這兩大內容高地均屬於無法被公開搜尋到的“暗網”,比如在搜狗裡搜尋微信圖文連結過一段時間會失效、也不能顯示相應的流量及評論區等功能;這大大限制了搜狗的市場份額的拓展。
更為緊要的是,搜狗搜尋作為技術提供方無法在其內容池中進行競價排名或者關鍵字廣告的商業化落地;這讓搜狗有一種端著不能用的“金飯碗”的既視感。據瞭解,微信在緊鑼密鼓開發自有的微信搜尋,為進一步商業化做鋪墊,屆時搜狗地位可能會更加窘迫和尷尬。
目前PC流量與移動端的流量相比是“小巫見大巫”,由於移動端碎片化的閱讀環境導致人們在獲取資訊上更依賴“資訊找人”,而非是“人找資訊”,今日頭條等資訊流平臺的崛起對搜尋業務形成較大的衝擊。
如果搜尋引擎公司不及時適合移動端資訊分發的變革就有可能被淘汰。百度在2016年下半年開始在搜尋框下面加資訊流,從百家號到熊掌號打通各大網站,把所有的產品流量聚焦在手機百度(後改名為“百度”App);阿里系UC從UC號到大魚號不遺餘力的做內容生態,可以說這兩家在資訊流達到了All in的狀態。360手機瀏覽器也在2016年全新改版,為使用者提供新聞內容聚合服務。另據傳聞,谷歌將以資訊流產品的方式返華,可見一個搜尋框包打網際網路資訊世界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在資訊流方面搜狗只能說是後知後覺,“搜狗號”在2018年9月份才正式推出,算是所有巨頭中最後的入場的。此時,市面上搜尋類、瀏覽器類、媒體類等各種資訊流產品俯拾即是,內容注意力競爭白熱化,使用者經過2至3年時間沉澱已經各安其所,資訊流平臺是做的早、演算法迭代速度越快、使用者畫像體系就越清晰,相應內容分成及推薦效率也就越高,因而搜狗做資訊流的機會渺茫,通過資訊流來增加商業收入的機會更加渺茫。
搜狗流量來自兩大“蓄水池”。搜狗CFO周毅電話會議分析師問答環節裡提到,“本季度我們的自然流量在總流量中的佔比為26%,來自騰訊渠道貢獻了大約37%的流量,剩餘37%則來自於OEM手機廠商渠道。”
騰訊目前在狠補在資訊流上劣勢,以QQ瀏覽器為例主要是“企鵝號”的內容,搜狗自建搜狗號不可能獲得騰訊系流量的展示機會,再加上自媒體運營的各種資訊流賬戶相對較多了,多一個賬戶的運營或者搬運的成本加劇,沒有足夠的強勢的補貼很難把內容釋出和上傳變成長期操作行為的。
在手機廠商靜默安裝的渠道方面,小米手機安裝的是一點資訊,華為、OV等在硬體利潤率比較低(華為稱手機手機毛利低於5%),自然會自然在靜默安裝軟體上做籌劃,費用當然不菲。這也是為什麼搜狗的淨利潤在第三季度只有2390萬美元,下滑23%的原因,開支加劇了。
三、搜狗在人工智慧方向的突圍能否成功?
不知道讀者朋友有沒有發現,全球範圍內凡是做搜尋的公司都轉型做人工智慧了,谷歌、百度、360皆是如此,這是由於搜尋引擎通過語義分析調取資訊的技術模型指向人工智慧,而搜尋本身又調取了海量的使用者大資料,為人工智慧提供很好的訓練場景。
搜狗也不例外,搜狗找到了其發展人工智慧業務的核心即“語言”互動處理。也就說,搜狗本身依靠網民對搜狗輸入法高頻使用互動來不斷訓練搜狗機器人在知識詞庫中的深度學習能力,無論是搜狗問答機器人(汪仔)、搜狗翻譯機、搜狗主持人等均在強調“語言”的處理。在這方面搜狗的技術儲備是足夠強的,但並非沒有挑戰:
首先,搜狗智慧語音識別技術能否超越百度、科大訊飛等巨頭;
其次,智慧語音僅為人工智慧技術的一種,還有人臉識別、影象識別、自動駕駛、智慧零售、萬物互聯等更多方向,而AI要在這些方向落地需要持續多年數百億的資金的投入,搜狗是否有沒有足夠財力來開發;
網際網路公司本身並不擅長於做硬體的開發、品控及後續服務,並且毛利並不高,難以形成復購。
值得肯定的是,搜狗在人工智慧方向是對的,只有做人工智慧,搜狗才能突破輸入法無法變現、搜尋市場份額受到壓制的局面,但AI商業化之路相對漫長,搜狗如何通過人工智慧找到語言之外其他的落地場景也是能否拉昇其市值的關鍵。
結語:
當前搜尋市場格局已定,市場份額也難以飛昇,搜狗本身又得依靠搜尋產生主要的現金流來支撐其技術研發,這就是搜狗的矛盾所在。搜狗是一家卓越的工具軟體公司,能夠開發出一流產品,但是由於技術落地場景嚴重受制於競爭激烈的“語言”相關領域,很難在其他領域內獲得巨大的突破,這導致了搜狗處於安靜如玉的佛系狀態,在資本市場不溫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