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季報看京東的兩條出路,BATJ都在面臨同一個困境
京東迎來東哥事件後的第一個財報,財報披露後盤前大跌4%,顯然這個財報沒有給市場帶來驚喜,也沒有給京東帶來轉機。
三季度,京東營收1048億元人民幣,低於市場預期,同比上漲25%,增速較二季度下滑6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14個百分點;歸母淨利潤30.01億元創單季新高,同比大增200%。
營收:主營增速放緩,網際網路大佬面臨同樣困境
收入貢獻將近九成的線上零售業務營收939億元,同比增長23%,增速開始放緩;包括平臺廣告和第三方物流收入的服務性收入同比大漲49.4%達109億元,佔總收入比例首次超過10%。
京東四季度預期將實現收入1300億-1350億元,同比增長18%-23%,即便是在雙十一、雙十二的銷售旺季,收入預期依然不佳,足以看出電商業務天花板。
網際網路流量逐漸飽和,經歷了高增長的擴張階段後,電商業務增速放緩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其實不只是京東,阿里 、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均面臨同樣的問題。
網際網路流量逐漸變為存量,京東成為第一個使用者下滑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截至2018年9月30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使用者數為3.05億,環比下跌2.8%;活躍交易使用者下滑800萬。三季度京東GMV達到3948億元,同比增長30%,環比下跌10%。
淨利潤:200%增速的真正來源
其實,三季度京東的主營業務並沒有真正盈利,營業利潤虧損6.507億元,較二季度的10.34億虧損有所收窄,但不及去年三季度的盈利5.024億。而200%的淨利潤主要來源於法瑞特IPO帶來的京東長期投資公允價值變動(36億人民幣)。但投資收益會隨著投資企業的股價波動而變化,並不具備永續性。
未來趨勢:內生和外延
目前,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大的網際網路公司目前都在面臨拐點陣痛期。阿里、亞馬遜和京東一樣,主營業務電商面臨天花板,阿里更糟糕的是雲端計算、文娛等副業並不賺錢;騰訊主營業務遊戲政策尚未放鬆,找不到可以替代遊戲的新增長點;而百度早已落後於阿里和騰訊,主營廣告業務也深陷流量之爭;蘋果手機銷量遭遇瓶頸期,只能靠提高單價來維持收入……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要轉型無非是兩條路子:一條是精耕細作現有主營業務,構建寬廣牢固的護城河,培養並吸引大批粘性使用者,在存量中吞噬別人的市場份額;另一條就是開發新的技術,尋找新的增長點。
具體到京東,第一條路子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
1) 吸引更多優質第三方商家入駐,尤其是奢侈品和輕奢品牌,簽訂獨家協議,構建護城河。截至 2018 年 9 月 30 日,京東第三方平臺共有約 20 萬個簽約商家。
2)精耕細作,提高客戶體驗,吸引粘性使用者。一方面,京東大量投入倉儲物流建設,提高運輸和中轉效率,縮短配送時間;另一方面,大力發展Plus會員增值服務。另外,京東近兩年一直著力在打造O2O新零售。
截止9月份,京東Plus會員已經超過1000萬人。這部分會員一方面貢獻了會員費收入,另一方面也是京東的典型粘性使用者,將貢獻更多的交易量和收入。
第二條路子還存在不確定性——
發展除電商以外的其他業務。10 月,京東上線了個人快遞業務,將快遞業務從B端拓展向C端。
值得關注的是,三季度,京東技術研發投入34.5億元,同比增長96%。今年前三季度技術研發投入已經已超過去年全年。
京東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人工智慧、大資料,以及智慧物流、智慧供應鏈、售後服務等應用領域。今年以來,京東已經上線了人工智慧平臺NeuHub、區塊鏈服務平臺智臻鏈、全鏈路資料平臺祖沖之。
從目前來看,京東的新方向一方面可能會集中在快遞的to B和to C,另一方面可能會是to B的區塊鏈的服務。
大量的研發投入確實給我們更多遐想,京東是否還在從事其他方向開放我們不得而知,那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