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衛星再添新成員,國產手機何時能拋棄GPS

19日02時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十八、十九顆組網衛星。此次任務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
由於起步較晚,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等原因,北斗的前進之路並不平坦。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早就建成並且投入使用。中國的北斗、歐盟的伽利略隨後開始跟進。之後,日本也啟動了偽天頂星系統,印度啟動了IRNSS系統。單就國際化而言GPS處於絕對的壟斷地位,國內通訊產業崛起的時候北斗還不堪大用,所用定位技術基本都是GPS。

衛星導航這種國之重器的發展道路,基本遵循軍用—行業—大眾市場的順序展開。最早的北斗導航就是基於軍事目的建立起來的,近年來行業推廣程序加快,隨著北斗的組網完畢,大規模的示範工程即將陸續展開,但是面對大眾消費市場而言,北斗系統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晶片的價格居高不下。北斗試驗系統的芯片價格一般在400元左右一枚,而GPS的系統晶片只有40元,此外北斗的出貨量是千萬級別,而GPS卻在千億級別。美國的GPS擁有巨大的規模優勢,好在我國有專項的補貼資金能不斷的的推動北斗向前發展。

十年之內北斗還不能在國產手機中普及,但是在北斗發展白皮書中提及未來規劃,大眾市場將會佔據北斗整體市場規模的80%,這個過程循序漸進的,未來的趨勢就是你會發現搭載北斗導航的手機會越來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