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婚騙迭代:資料分析+場景營造
在交友網站相識四年時間,卻從未謀面;對方一個Low到極致的藉口,卻能夠讓她相信了200多次,每次匯款幾十萬到上百萬元;如果不是這個“騙子”悄然消失,這筆錢或許還會一直匯下去……交友網站上這種看似老掉牙的騙術為何仍能頻頻得手?

上面的故事,就發生在一位香港地產行業的女商人身上。近日香港《文匯報》報道,這名女商人在某交友網站上認識了一位自稱外籍工程師的男子之後,被對方以公司週轉不暢等藉口,四年間騙走了1.8億港元,直到該男子8月份突然失去聯絡,女商人才懷疑自己可能受騙並報警。
“一騙就是四年,要麼是這騙子智商太高,要麼就是女商人被灌了迷魂湯,堅持匯款四年多卻從沒見過面,太玄了!”有網友對此感覺不可思議,甚至懷疑這別是杜撰出來的假新聞吧?
然而,家住廣州的黎潔(化名)在網上看到這則新聞之後,卻絲毫沒有覺得荒唐,只有滿腔的懊悔和怨念。因為就在今年5月份,她被網上結識的所謂“物件”,以更加“新奇”的手法,騙去了十多萬元的積蓄。
“可惜我沒有勇氣報警,更不敢告訴子女,太難為情了。”
事後她自己分析,網戀詐騙、網路婚騙的手段,並非人們想象中的那麼“低能”。如今交友網站上的詐騙分子想要矇蔽對方的心智,也絕非簡單的“我們交個朋友吧”、“要按時吃飯”、“天冷多穿衣”等噓寒問暖,而是會先“讀”懂你的心。
婚戀婚騙新伎倆,等你主動“送”錢

相關資料顯示,婚戀詐騙分子會在認識後1個月內首次向對方借款的佔42.4%,在3個月內首次借款的佔33.3%。而在3個月內向“物件”借款的男性,有75.7%是騙子。
“大家的警惕性高了,騙子也都開始琢磨新招數了。”
黎潔表示,三年前丈夫車禍去世後,由於女兒工作繁忙也常常不在身邊。去年,一位自稱早年喪偶、時年62歲,來自成都的退休工程師,走進了她的生活。
雖然雙方是通過網路交友平臺認識的,但對方通過發簡訊、打電話等形式和她多次接觸後,還是讓黎潔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起初,她對這名男子多少有些戒備心理,但看到對方出手闊綽,常常購買禮物郵寄給她,也就漸漸放鬆了警惕。
“我長得胖,又不好看,只是個退休會計,人家圖我啥。”考慮到對方僅比自己大4歲,又是退休工程師,有穩定的退休金,黎潔沒過多久就答應了對方的交往請求。
因為經常上網,瀏覽新聞資訊,她多少對網戀、婚戀騙局有所耳聞,所以一開始她也提醒自己,如果對方一旦提到借錢,那十有八九就是遇上騙子了。
“但時間過去半年多了,他從沒有提過錢的話題。”黎潔回憶,對方非但沒有借過錢,反倒常常問她需不需要零花錢。噓寒問暖的熱情,也絲毫沒有減退的跡象,這讓她十分感動。
在漸漸開始涉及談婚論嫁之後,這位“物件”甚至還主動介紹了“遠在海外”的子女給黎潔認識,並在微信上拉了一個“家庭群”,彼此之間相處也十分和睦。“子女們”一聲聲阿姨叫著,讓她心裡美滋滋的,堅信對方是個正經人。
“突然有一天,就說他兒子犯了病了,還是肝癌之類的重病。”然而對方並沒有任何向她求助的意思,只是表示以後可能會沒有太多時間陪她。這讓她很感動也很難過,就想盡一己之力,幫幫未來的“家人”。
在黎潔的堅持下,對方終於收下了她三萬元“心意”,還撂下話說,算是跟她借的,並打好了借條。但是隨著對方不斷表示孩子在國外治病花費巨大,她不由自主地又先後“硬塞”給了對方近十萬元。
“想想是我自己犯賤。今年5月底,突然就沒有任何訊息了。我還特地跑了一趟成都,發現給我的地址也是假的。”猶豫不決的黎潔不敢報警,更不敢將這件事告訴孩子。
這段時間,她依舊經常上婚介網站去搜索相關的線索,希望能夠看到這個人的資訊,哪怕有機會能質問一下對方,心裡也會舒服些。誰知道,找來找去進了幾個維權群,認識了不少苦主,其中還不乏一些老一代知識分子。
通過交流黎潔瞭解到,如今一些精明騙子的藉口,不再是生意週轉不靈、倒閉欠債等,而是親友病故、二度創業、投資金融等更打動人的說法。除了不主動“借錢”,騙子還會先在禮物、資金上“給予”,一副不差錢的姿態,再引出一些“突發事件”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受害者主動“送錢”,伎倆可謂是“與時俱進”。
而在詐騙的時間進度上,這些騙子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操之過急,而是放長線釣大魚。當受害者徹底放下了戒備,就會開始施展陰謀。
婚騙專攻人性弱點,擅長場景營造

“不管借錢也好,騙取財物也罷,騙子利用的都是人性的弱點。”
曾對婚騙團伙深入瞭解,並臥底調查後寫出多篇深度報道的記者老G告訴懂懂筆記,從他過去接觸過的眾多相關案例來看,遭遇婚騙、網戀詐騙的苦主,都有比較相近的經歷和特點。
其中之一喪偶或離異的中老年群體。詐騙分子為何偏好找離異、喪偶的中老年下手,是因為這些曾經擁有過婚姻、家庭的人,在失去伴侶之後會有很大的落差。即便婚姻生活不幸福的人,也會在離異、喪偶之後,感到莫名的失落和寂寞。
“騙子的出現,都會抓住這類群體的心理特點,讓對方感到內心充實和溫暖。”老G表示,往往有不少苦主會在長期孤獨後因為突如其來的呵護和關愛,放鬆了警惕性,從而透露太多個人情況,讓騙子掌握更多的資訊。
除此之外,騙子主要關注的物件是那些有一定經濟基礎,且與家人、親友、兒女關係較為疏遠,生活孤獨,在現實中不喜歡與人交流。一旦在網路世界接觸到“虛擬”的理想物件,反而容易開啟心扉。
“有的人甚至還會毫無芥蒂地向騙子抱怨以前的配偶,以及親友的不是,”老G分析,這種情緒的發洩更容易讓騙子有針對性的投其所好,用感同身受、理解痛苦的方式,攻破其內心防線,之後的“借錢”自然也就輕而易舉。
老G發現,多數上當受騙者在實際生活中的相親會、聯誼會上,反而很難被異性打動。
曾有被騙的受害者向他反映,有一段時間覺得在網上聊天或通電話時,感覺“物件”特別懂自己,能夠準確說出自己所面臨的難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式,讓自己特別有安全感。
“這些難題,還不都是自己透露給騙子的,對方是有心為之,自然會更容易打動你。” 老G苦笑道,這些騙子對心理研究都很“在行”,會根據受害者的內心需求,通過朋友圈的照片、資訊動態創造不同的社交場景。如果你渴望親情,你會看到他的社交圈呈現出融洽的家庭關係,與子女的關係融洽;如果你渴望金錢,他的社交圈會創造一個低調的富豪身份,天天進出高檔場所。
因此,有不少網友認為,大多數遭遇網路婚騙的人,是剛剛接觸網際網路和社交軟體,且資訊比較閉塞的中老年群體。
這個現象的確存在,但從老G最近一年多所經手的近百個網路婚騙案例來看,也有新的變化。一是女性受害者佔比逐漸增大,已經超過七成;二是40歲至59歲的中老年群體比例近36%,但30歲至40歲的中年群體比例竟達到了40%,甚至案例中25~30歲的年輕人佔比也達到8%。因此,網路婚騙並非年長者專屬。
“青壯年接觸網際網路交友、婚戀平臺的機會比中老年高,而且有更多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需要傾訴、排解。”騙子講究與時俱進,投“使用者”所好,一些交友、婚戀平臺上的中年群體自然就成為了重要目標。
老G同時強調,對於使用者被詐騙的事件,一些平臺大多是用先前就準備好的免責條款予以搪塞。即便提供了相關的資訊,對於後續有關部門的介入調查也幾乎幫助不大。
那麼,面對層出不窮的網路婚騙問題,部分交友、婚戀平臺又為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呢?
只看流量的婚戀平臺,顧不上價值觀

“騙子,他首先得先成為一名使用者。”
曾浩(化名)曾是一家國內知名婚戀網站的業務主管。他告訴懂懂筆記,對於任何一個剛剛建立起來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說,流量、使用者、日活等資料都是十分重要的,婚介網站也是如此。
然而,通過鉅額紅包補貼,能夠吸引到的單身人士數量比較有限,即便註冊之後,在平臺上的活躍程度也並不高。因此,他們當初就曾經將資料轉化寄託到了一幫“不正規”的特殊使用者身上,其中可能就包括了騙子。
“他們每天都在平臺上搜尋目標,而且嘗試與很多平臺註冊使用者接觸。”曾浩表示,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後臺便產生了不少活躍的資料。部分從未使用過平臺的使用者,也在這個過程中,讓部分騙子給“撩”起來了。
對於一家網際網路企業來說,使用者數量、日活資料就是其獲得融資的條件,這些資料越龐大,每一輪融資的數額就越可觀。因此,運營團隊並不會在乎發起互動的使用者,到底是真使用者還是騙子。
“騙財的、騙色的都有,但缺乏相應的自然使用者與之匹配。”曾浩告訴懂懂筆記,為了讓騙子有“目標”可互動,團隊甚至曾向灰產機構購買過大量精準的單身使用者資料,並逐一通過簡訊等方式,向其推薦自家的婚戀平臺。
在他看來,平臺發生詐騙事件,似乎是必然的,這也是高管一直強調的“發展中的陣痛”。只要有足夠多的互動資料生成,能夠讓企業順利拿到融資,其他的問題並不在自己關注的範疇以內。
“小婚戀平臺要資本續命,大婚戀平臺謀求衍生業務變現,但前提都需要大量的使用者基數作支撐。”曾浩坦言,為了規避責任風險,早在使用者註冊時所確認的使用協議中,他們就加入了免責宣告,專門提醒使用者在交友、婚戀時要辨別對方所提供的的資訊真偽,避免上當受騙。
以一個僅百萬註冊使用者的婚戀平臺為例,每天都在不斷在搜尋、互動、新增不同異性使用者的“非正常使用者”,就佔了六成以上。這豈是普通使用者僅憑圖片和文字,就能夠辨明真偽的?
“說平臺是騙子的幫凶有點過分,不過責任確實很難界定。”曾浩說,類似的詐騙事件,在不少社交平臺上都時有發生,並非只是網路婚介行業獨有的亂象。
在缺乏相應行業規範的情況下,一些網路婚戀平臺以“紅娘”自居,以提供有限的資訊資訊服務,規避自身應該具備的監管責任後,在流量和利益的驅使下,放任大量使用者違規行為不管,甚至縱容、鼓勵不良使用者在平臺上“行騙”。在圈外看來,這是資本積累過程中的原罪;在圈內看來,“大家都這麼幹”成了掩耳盜鈴的通行證。
更耐人尋味的是,網際網路上眾多給單身使用者的“防騙攻略”,更成了婚戀騙子的“教科書”。以其之道反制其身,演變出了大量新穎獨特、令人難以覺察的伎倆,這也讓婚騙行為變得更加隱蔽和難以察覺。
“只要寂寞的人還在網上游蕩,婚騙就不會消失。”曾浩無奈地聳了聳肩膀。
特別宣告: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絡DoNews專欄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