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財報超預期投行"買入",我卻看到這兩個關鍵詞
剛剛,騰訊釋出了2018年Q3財報,資料顯示這個轉型中的“企鵝”依然保持著高速增長:Q3收入805.95億元,同比增長24%,主要受惠於支付相關服務、網路廣告、數字內容銷售及雲服務的增長。
在這份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騰訊的業務更加均衡,未來2B的基礎——雲服務業務繼續保持著高速增長。一邊奔跑一邊轉型,剛剛過完20歲生日的企鵝正在重新定義“企鵝”。
研報顯示,高盛、德意志銀行、美銀美林等全球九大投行對騰訊給出了“買入”“增持”及“跑贏大市”的積極評級。
為什麼騰訊能獲得長期支撐?
可以從剛剛過去的雙十一看到端倪。阿里在舉行全民剁手大會,騰訊卻舉辦內部司慶,大家庭聚會,別樣溫馨。
幾位創始人坐在一起,聊一聊當年創業時鮮為人知的故事,再講一講長大的企鵝要如何扛起更大的負責。一系列寓意我愛你、騰訊股票程式碼、生日日期、成立年份的禮物——520元、700元、1111元、1998元微信紅包也在員工裡隨機發放。
作為週年慶活動的一部分,日前騰訊總辦成員與員工展開了一場Linktime交流。而在整場交流當中,懂懂筆記讀出了兩個關鍵詞:責任與機遇。
1、著眼資料安全、基礎研究、防沉迷等社會問題,從小作坊到大平臺的思維轉換
“騰訊的願景是希望成為最受尊敬的網際網路企業,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
20年前成立的騰訊是幾個人的“小作坊”,最初的夢想不過是“活下去”。今天的騰訊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平臺之一,將9億多使用者連線起來形成了一個數字社會。
當員工再次問到騰訊的遠景是什麼,馬化騰思考的出發點已經不是小作坊的“活下去”,而是9億使用者形成的數字社會如何演進:“騰訊的願景是希望成為最受尊敬的網際網路企業,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
受尊敬的網際網路企業,本質上是價值觀向善,用創新的技術和平臺的能力去幫助使用者獲得更好的生活體驗。
在這個巨集觀的願景下,具體到目標層面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和時代、國家的利益更加方向一致;二是和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融合;三是要能和業界的合作伙伴共同發展。
數字社會已經成為現實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騰訊是這個社會的聯結器。當騰訊的角色轉換,騰訊對於價值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使用者利益、股東利益、員工利益這些層面,而是社會層面的價值。所以,以上這三個層次體現出騰訊作為網際網路平臺企業的價值,這才能讓騰訊成為真正受人尊敬的網際網路企業。
比如資料安全這個全社會都非常關注並且難以解決的問題。“未來不管是消費網際網路還是產業網際網路,包括連線服務的時候,如何合理地保護使用者資料,讓使用者的隱私安全得到保障,這是騰訊最大的挑戰,也是騰訊的責任。”馬化騰強調,騰訊近期在進行組織架構調理前對資料問題進行過深入的討論,“資料不能像外界講的任意打通。”
前不久微軟公司CEO納德拉、蘋果公司CEO庫克都在呼籲,將“隱私權看作基本人權”。隨著數字化社會的到來,使用者的個人資訊在存在於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作為行業領導企業要提前預見到這樣的問題,並且在理念上、行動上都要走在前面。
此外,騰訊計劃在社會基礎科學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科學基礎研究是未來社會進步的公共資源,但現有的科技獎勵機制存在一些弊端、痛點。
產業的升級換代,尤其是網際網路的升級換代很多來自於基礎科學的突破,所以要推動整個行業和產業的發展,基礎科學的投入非常重要。比如科學家本人的薪酬和能力不匹配,當前商業公司從科研機構挖人,這使得技術的商業轉化可能更有成果,但是在基礎研究方面形成了人才真空,並不利於社會的長期發展。
所以騰訊這次推出了純公益性質的“科學探索獎”:這個獎針對45歲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者可以連續5年,每年獲得60萬,總額300萬元的資助,每年評選50人。
在這件事上,騰訊只出錢,不參與評選,不要求回報,也就是說科學探索獎資助的科學家,他們的研究成果將來是整個社會的福音,而不歸騰訊獨有。
還有一個關於遊戲防沉迷的問題。作為中國最大的遊戲廠商,騰訊一方面提供儘量優質、積極的遊戲內容,另一方面也在防沉迷方面持續投入。
“做遊戲防沉迷,我們是動真格的。我們希望能夠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措施,在遊戲行業當中能夠做出表率。”騰訊COO任宇昕表示。
在內部,騰訊一直嘗試將最先進的技術應用到防沉迷上面。實施了目前最嚴格的青少年防沉迷措施,部分遊戲要求每一個使用者玩遊戲之前都要把身份證資訊跟公安系統的身份證資訊對接驗證。甚至,騰訊也在陸續嘗試把人臉識別系統引入到防沉迷體系裡面去。
對外部,騰訊更是意識到防沉迷不是一個企業可以做到的,這是社會性難題,需要攜手所有廠商和社會各界,一起來從產業鏈條各個環節緊密協同、共同努力,來解決這個網際網路衍生出來的新問題。
企鵝20歲了,在慶生的當天,騰訊的高管與員工談論的話題涉及資料安全、科學基礎研究、防沉迷這些全社會性的難題,讓我們看到企鵝成熟了,肩膀上要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2、 對外開放生贏,對外啟用組織:聚焦自己能做而且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騰訊在挑戰中其實找到了新機遇。”
2018年,全球經濟形式風雲變幻,很多企業都遇到了發展中的困難。而具體到中國網際網路行業,使用者紅利消失,所有的網際網路企業都面臨著開闢新領域的挑戰。
“現在各個行業開始轉型升級,開始進入產業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階段,這對騰訊來說也是非常好的位置和機會。”馬化騰說。
今年騰訊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面向即將到來的產業網際網路時代。而這也帶熱了產業網際網路這個概念,一時間網際網路企業、傳統IT企業全部跟上。
本質上,產業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的深化。2013年馬化騰正是最早提出網際網路+概念的那個人。這個概念引發了全社會的熱議,也開啟了傳統產業向網際網路升級的過程。過去五年,有人說是網際網路+,也有人說是+網際網路,其實都是傳統產業互聯化的初級階段,他們只是一些技術的升級,或是一些簡單的商業模式的變化。
而今天,產業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的深化,傳統產業不是簡單的+網際網路,而是通過新技術、新模式去重構傳統產業。這個重構,其實是圍繞C端消費者的需求,去重構B端企業提供產品、服務的能力。
“現在各個行業開始轉型升級,開始進入產業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階段,騰訊最優先的是聚焦在自己能做而且別人做不到的事情。”當2B的一下子熱起來之後,馬化騰在意的不是概念,而是落地,如何通過自己的優勢和能力,真正幫助各個傳統行業轉型、升級、重構。
通過懂懂筆記前面的分析,大家知道產業網際網路是以C端消費者的需求倒推的升級與變革,那麼對C的瞭解、與C的連線都是基礎。而這也恰恰是騰訊“能做到而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微信是騰訊的核心優勢所在,騰訊希望這是一個切入口,從底層的小程式、公眾號、支付再加上社交廣告、雲,提供一整套基礎工具給各行業,“這是我們在產業網際網路方面的責任和義務。”馬化騰說。
我們發現最近騰訊將“賦能”這個詞改為“幫助”,在產業網際網路的程序中,主角是傳統產業,騰訊定位於輔助的角色,用技術、理念去幫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但不是主導。
同時,產業網際網路是一個非常複雜而龐大的體系,不是騰訊一家就可以幫助傳統產業去完全實現,需要聯合產業鏈上更多的資源一起推動,所以騰訊在聚焦自己能做而別人做不到事情之後,其它的讓合作伙伴去實現,用好他們的資源和力量,讓合作伙伴一起發力,產業共贏。
對於這個產業大趨勢的變化,騰訊在內部大膽起用年輕人來啟用內部組織,應對變革。不可否認,任何一個組織走到20歲,都會有臃腫、遲緩的現象。當面臨產業的新機遇,也應該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
騰訊總裁劉熾平強調在公司內部鼓勵”能上能下”的文化,杜絕幹部終身制。配合這一文化,騰訊啟動了“青年英才計劃”:將把20%的晉升機會給予年輕人,這是硬性的百分比。
對應到管理者,今後其手下有多少年輕人是自己識別出來,培養出來、提拔出來,將作為一個管理考核指標。更重要的是,幹部體系淘汰力度將進一步加大,要求每年有一定比例的管理幹部要退下來。
可見,在年輕人這件事上,騰訊是從制度上做出了硬性的要求,不僅是停留在提倡層面。這也意味著很快,將有相當比例的年輕人,在企鵝的一下階段奔跑中擔當起領跑者的角色。
在大環境不好的時候,有的人看到的是挑戰,而有的人看到的是機遇。馬化騰就是後者。對外合作共贏,對內啟用組織,企鵝已經為產業網際網路的開啟做好了奔跑的準備。
【結束語】
五年前,馬化騰點燃了“網際網路+”的概念,今年又點燃了“產業網際網路”的概念。在人們爭論騰訊有沒有2B基因的時候,騰訊早已經邁開大步往前奔跑了。
企業基因論並不決定企業的命運,誰能想到做通訊裝置出身的華為能成為中國最大的手機廠商呢?誰能想到傳統軟體巨頭微軟如今是網際網路巨頭亞馬遜最大的敵人呢?誰能想到做資訊流的今日頭條會與做社交的騰訊發生衝突呢?
今年對於騰訊來講是挑戰的一年,艱難的一年,但也是轉折的一年,抓住更大的歷史機遇的一年。騰訊根本沒有糾纏於基因論,該做的全力以赴去做,想清楚就快速奔跑。基因不決定成功與否,行動才能決定結果。
在產業網際網路這件事上,看到了騰訊的決心,也看到了騰訊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