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快遞元老宅急送怎樣才能翻身?
宅急送能在成立後的幾年內發展壯大,必然有其自己的競爭優勢。不過,儘管它第一個吃到螃蟹,但卻很遺憾沒有能夠成為行業內的常青樹。
來源/劉曠(ID:liukuang110)
作者/劉曠
說起快遞,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順豐、京東或是四通一達(圓通、中通、申通、百世匯通、韻達),並不會想到宅急送,而宅急送在人們的印象中像是被肯德基冠名的快遞,或許是因為廣告效應,許多人誤解了宅急送的業務面,其實,它不只是送吃的那麼簡單。實際上,宅急送是第一個開啟國內快遞市場的企業。
據相關資料,截止2004年,宅急送總資產就到達了2億元,員工8000名,車輛1500臺,年貨物週轉量達3200萬件,在“2003年中國成長企業百強”排行榜中排在第4位。而且到2007年,宅急送的營業額突破了13億,員工近萬名,覆蓋了全國300多個城市,無可爭議地成為當時的快遞老大。
可是,宅急送的好景並不長。面對順豐們的崛起與金融危機的雙重打擊,宅急送這家公司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一、宅急送的“三駕馬車”
如今,在快遞江湖上雖很少見到宅急送的身影,但是它並沒有out,即使到現在,宅急送依然有他人無法比擬的優勢。
(一)網路優勢和路網優勢
據宅急送的官網可以瞭解到,至今宅急送擁有32家直營分公司,4374個網點,全國省會中心城市和直轄市100%覆蓋,地級城市98%覆蓋,縣級城市85%覆蓋,鄉鎮覆蓋率為50%。
從網點的數量及覆蓋率上綜合來看,宅急送的網路佈局還是比較全面的,因此,能享受宅急送服務的範圍就比較大,可以說,它打造了一張僅僅次於EMS的快遞網路。
同樣從宅急送官網瞭解到,宅急送在全國共計自建了平臺304個,其中運轉中心35個,分撥站269個,總分撥面積達到21萬平米。全國共有幹線班車119條,支線班車427條,省內班車1337條。航空口岸33個,同時與國航、南航建立了全面的戰略合作關係,並且擁有航空線路700條。
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宅急送路網布局的廣度,在一定的程度上打通了地區發展的交通瓶頸,因此,促進了宅急送的地域性發展。
而且宅急送的網路與路網相結合,表現出1+1>2的效果,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宅急送的物流資料,還可以在實際運用中不斷優化網路和路網的佈局。
(二)完善健全的物流跟蹤體系
2010年宅急送啟動了“揚帆計劃”,並且與IBM、用友共同打造了一個新的IT平臺,還採用了“管理諮詢外包+IT研發外包”一體並行的合作模式。
同時宅急送設立了“3個1”的建設目標,即為構建一個核心繫統支援業務、打造一個資訊平臺提升管理、錘鍊一個專業團隊支援發展。這一套物流跟蹤體系的建設讓宅急送的運營走向資訊化,不僅在業務管理上實現了便利化,而且還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而且在2013年,宅急送成功上線了全新的倉儲系統,從一開始全條碼化的管理進化成流水化的作業,進而在倉儲作業中實現RF手持裝置的操作,也就是說,宅急送這一舉動使其倉配一體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同時它還完善了其全球定位系統和貨物跟蹤系統,使整個物流跟蹤體系比較簡便、準確、實用性。通過這個完善的物流跟蹤體系,宅急送可以根據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制定出個性化的倉儲解決方案,也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提供包裝分揀等業務,直接降低了使用者的物流成本,從而提高了使用者的滿意度。
(三)現代資訊化技術的應用
宅急送的資訊化技術應用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分別為現代資訊化技術管理和現代資訊化技術。
宅急送的收件—分揀—倉儲—派送—售後這一個完整的流程都採用比較先進的系統管理,譬如有最前端的MIS系統、倉儲管理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客戶資源定位和客戶網上查詢系統等。這一套搭配使宅急送的業務系統化,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宅急送從取貨到送貨這一流程的效率,為它的運營降低了成本。
而且宅急送的各個分公司與總公司在服務期間採用硬體加密裝置,保障了資訊的安全,同時還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實現與部分使用者、合作網路公司的資訊系統對接。
從宅急送的現代資訊化技術上反映了資訊化時代的來臨,而且它的應用能為宅急送的明天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總之,宅急送能在成立後的幾年內發展壯大,必然有其自己的競爭優勢。不過,儘管它第一個吃到螃蟹,但卻很遺憾沒有能夠成為行業內的常青樹。
二、第一梯隊淪為第二梯隊
宅急送是由陳平和他哥哥們共同攜手創立的,可以說是家族企業,並且高層管理人員大多數都有裙帶關係,那麼管理起來就比較混亂。
加上高層間曾因業務的發展方向問題發生過爭論,致使高層間的分歧增大,而那次的高層震盪,還給宅急送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不僅使它錯過了電商發展的黃金時期,也導致一部分管理人員的流失,從此,宅急送從民營快遞第一梯隊跌落至第二梯隊。
不過,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除了家族企業的詬病外,還存在其他的因素。
(一)定位問題:業務及模式的模糊
眾所周知,宅急送一開始是以B2B起家的,主打的業務是普貨運輸,而這樣的業務服務物件是企業,但要知道企業使用者的的借款週期較長且利潤較低,因此,宅急送在業務上發生了多次變革。
據相關報道,宅急送從上游餐廳、醫藥、服裝等商家的快遞配送業務為主,轉向社會化的小件配送服務,再到建立快遞、快運、國際快遞等各項業務部門,最終又回到倉配運一體化的老路,企圖成為國內一流的快遞服務商和渠道服務商。
而宅急送在業務上的幾次變革,只不過是用兩個杯子在互相倒水,只會虧損,難以實現盈利。這樣不專注一種業務深耕發展,而到處撒種的行為,最後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從經營模式上看,宅急送自身籌建並組織管理了物流配送的各個環節,而且還極力歡迎其他加盟商的加入,這種自營與加盟制混合發展的形式,在通達系和順豐等企業發展黃金時期顯得有些無力,一方面使宅急送內部的規矩和制度產生混亂,另一方面也給快遞網點的鋪開帶來了各種阻礙。
(二)資金問題:融資渠道過於單一
宅急送從成立開始就有資金短缺的問題,要知道,它是靠日本的一家公司注資才得以將其業務擴張。而之後由於數名骨幹的離開,宅急送再次陷入困境,這次是引進物美集團才化解了“危局”。
然而,多次遇到資金瓶頸,宅急送創始人陳平只能想到上市融資,但宅急送的兩次上市融資計劃也是遇到各種阻礙,最終所有的努力都白廢了。
可以說,宅急送一旦出現資金危機,就只會過度依賴董事會來解決問題,這唯一的融資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只會限制其業務的擴充套件。
(三)服務問題:服務質量水平存在問題
快遞業可以說是服務業的一種,那麼使用者的滿意度如何,其實源於企業的服務質量,如果企業的服務質量好,就會吸引住使用者,因此有可能會提高使用者對企業的忠誠度。
而據國家郵政局公佈的2017年6月消費者對快遞企業申訴情況來看,宅急送位於第三名,6月有效申訴率為10.77%,其中快遞延誤佔3.17%,丟失損毀佔2.74%,投遞服務佔4.57%,同比去年的申訴率上升了。
這就意味著宅急送的服務質量並沒有提升反而越來越差,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宅急送的聲譽,使使用者對其認可度降低,導致使用者量流失,甚至有可能會拉低其營業額。
總之,如果宅急送一直靠“負面新聞”出現在大眾眼裡的話,那麼它就離死亡不遠了。但宅急送並沒有就此放棄改革,而最近新零售比較火熱,催生了“即時配”的風口,那麼宅急送作為快遞行業的“老一輩”,能否藉此機會翻身呢?
三、“即時配”盛行,能否助力宅急送翻身?
自新零售誕生後,“分鐘級”派送已經成為傳統快遞的新物種,換句話說,傳統快遞目前站在即時配的風口上。作為快遞界的元老,宅急送也加入到了即時配的隊伍當中。儘管即時配成為了新零售的“寵兒”,但它能否成為緩解宅急送疲態的一劑良藥呢?我們尚且未知。
據搜狐網報道,今年8月份,宅急送上線了同城當日送達的業務。根據宅急送方面介紹,該產品設計為重量10KG以內,距離10公里以內,派送時間範圍在3-4個小時之間,服務範圍上支援檔案、票據、服裝、禮品、鮮花蛋糕、水果生鮮以及生活用品等各種物品的配送。
而且據悉,宅急送還推出了“前置倉即時配”產品,其主要服務於“天貓超市1小時達”,目前它已在22個城市建立了1000多個前置倉。
此外,搜狐網還報道過宅急送於2018年5月與易果生鮮的合作伙伴—鮮生活開始了戰略合作。雙方宣佈就繼續提高全國便利網路“1小時達”整體配送能力展開了深度合作。據瞭解,目前,鮮生活和宅急送的業務已經在包括西安、上海等全國20 多個城市開展。
宅急送近期在“即時配”上的一系列大動作,說明它已經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商機,試圖通過縮短配送的時間來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從而提高使用者的體驗感和企業的利潤率。
然而,目前並不是只有宅急送開展了即時配的業務,可以說,幾乎是整個快遞界的企業都已踏入了即時配領域。譬如,順豐推出了同城急送、即刻送、夜配三種同城即時配送產品;圓通以“計時達”產品切入了即時配送領域;韻達、中通也分別開通了“雲遞配”、“City Express”服務。
相比之下,宅急送進入即時配領域的腳步似乎慢了些,而這樣的場景與其進入電商時期時多多少少有點神似,都是回過神後,別的企業早已在該領域上佈局了業務,那這一次,宅急送能後來者居上嗎?
其實在這之前,宅急送曾涉足過同城配送業務。早在O2O火熱時,宅急送已經與華聯等商超和快餐外賣牽手,推出過“即時配”的配送服務。但即使是這樣,宅急送也沒有因此而繼續深耕即時配領域。如今,即時配風口再次來臨,宅急送只能想辦法抱上天貓的大腿,但也未必能改變它在市場上的份額。
根據比達諮詢《2017年度中國即時配送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即時配送平臺訂單份額中,蜂鳥配送以28.9%的佔比排名第一,新達達排名第二,佔比 26.2%,美團外賣排名第三,佔比21.6%。作為即時配送的直接參與者,蜂鳥配送、新達達、美團外賣三足鼎立。
換句話說,留給其他平臺的市場份額僅剩23.3%。在這樣的格局下,宅急送有很大的機率會成為各大巨頭爭搶即時配跑道的陪襯品,而宅急送要想靠即時配翻身,這其中難度是非常大的。
總而言之,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競爭日益激烈,宅急送要想不被淘汰,就需要自身硬起來,畢竟企業之間的競爭較量就是實力的較量。
要知道,目前宅急送已經不再是快遞行業的第一梯隊,而且由於它自身沒有深耕的領域,所以難以在快遞界打出招牌來。而這一次在即時配風口面前,宅急送真的選對了方向嗎?
來源/劉曠(ID:liukuang110)
作者/劉曠
物流指聞整理髮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