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補時代終結?「攢片」想讓影片宣發更透明化
還記得曾經 9.9 元的電影票嗎?作為消費者,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幸福美好的時光。我們逐漸養成的線上購票習慣,大概與 2014 年開始的瘋狂票補分不開。當時市面上出現了格瓦拉、百度糯米、微影、貓眼等十幾家大大小小的平臺,為了搶佔市場,各家甚至投入千萬級金額進行票補。
經過幾輪混戰後,現在電影票務平臺剩下淘票票和貓眼電影兩家獨大,而中國線上電影票務市場份額在 2017 年已經達到 81%。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電影院幾乎喪失話語權,受到票務平臺很強的制約。同時,片方給到的票補去向也並不十分透明,片方需要通過票務平臺去影響在各個影院的排片場次。
而即將出爐的針對線上購票平臺的“新規”似乎要改變這種局面。傳言中, ofollow,noindex"> 新規規定發行方、製片方、院線方不允許進行網路售票平臺補貼投放 , 也就是說電影院將有機會重新掌握定價權,同時,製片方可能也會將更多宣發費用直接給到電影院。
36氪近期接觸到的專案「攢片」正與這個大趨勢不謀而合。攢片希望提供一個平臺讓製片方和電影院的對接更直接透明。具體來說, 製片方通過攢片找到想要排片的電影院,之後攢片聚集的一票 KOL 會發起電影在該影院的攢片,如果人數到達一定要求,就可以進行放映。 目前攢片以小程式形式運作,KOL包括個人和平臺,比如微信群群主、線下奶茶店店長、或者是網路使用者平臺等。而電影票的收入會在攢片結束後 3 天結算給電影院。
目前攢片已經與全國上千家電影院展開了合作。創始人黃福建表示, 全國共有 10000 家左右的電影院,其中只有 4000 多家歸屬連鎖性質的影院投資公司,其餘近 6000 家影城都是單體影城。對於製片方來說,很難覆蓋到大多數的單體電影院。 特別是在票務平臺如此成熟的今天,之前片方負責與影院對接的各個地方團隊都已經解散了。
攢片最初選擇和小眾電影合作,因為他們沒有足夠多的宣發費用給到票務平臺,因此在電影院的排片都較少,攢片可以幫助它們增加排片。同時,攢片也開始操作一些大片的超前觀影,通過 KOL 幫助片方找到精準人群,更有利於影片早期的傳播。
攢片的兩個小程式
在過去的半年時間,攢片已經完成 10 部電影的攢片合作。其中,包括 11 月份熱門影片《毒液:致命守護者》,在該影片上映前 7 天,通過遍佈全國的 300 多個漫威粉絲群和影迷群發起攢片,最終在 11 個城市共攢片 100 多場。
而在價格方面,攢片的場次的電影票價也低於一般線上票務平臺。主要原因是, 攢片只收取片方宣發費用的 20% 左右作為服務費,剩下的將直接給到影院和負責攢片的 KOL。 影院直接拿到了足夠的宣發費用,所以可以給到更低的價格。而每筆費用的走向都會在之後公開給片方,讓宣發透明化。
黃福建表示:“新規如果出臺,票務平臺的掌控權會被大大削弱,而之前受其制壓的片方和電影院都需要一個更透明和高效的平臺,去完成影片發行的對接,這裡就是我們的機會。”
團隊方面,創始人黃福建曾任時光網 CEO 助理、豆瓣電影負責人、微影時代副總裁以及 Vista 中國 COO,擁有 13 年的“網際網路+電影”的經驗。今年春節,攢片已經完成來自創享投資和京北投資的天使輪融資。
推薦閱讀: IPO觀察 | 如果票補沒了,貓眼IPO會有哪些利好與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