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這場全面屏大潮?與全面屏有關的思考
2018年可謂中國手機行業的“設計元年”,VIVO NEX與FIND X的橫空出世,揭開了中國手機行業“真全面屏”的序幕。臨近年終,國內外的全面屏手機發布已接近尾聲,各廠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創新乏力的手機市場注入了新鮮活力,也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場視覺盛宴。那麼,如何理解這場全面屏大潮,手機的發展又將何去何從?剛參加完新浪眾測任務關於全面屏的討論後意猶未盡,想再跟大家交流一下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為什麼是“全面屏”?
全面屏的本質是什麼?我想就是在有限的手機空間裡得到最多的螢幕,對於一款手機而言,螢幕顯然是最重要的核心。這是我理解的功能性本質。而全面屏對功能的影響,似乎並沒有比上下帶有邊框的手機提升太多,所以全面屏還有這另外兩種重要的價值。
從工業設計的角度出發,全面屏是“極簡主義”在手機設計領域的最好詮釋。德國工業設計師Dieter Rams在“設計十戒”中指出:“好的設計是儘可能的無設計”。隨著喬布斯重新定義智慧手機,“極簡主義”的理念也逐漸通過手機進入大眾視野。手機的形態在十幾年裡發生的最大變化在於屏佔比的一再縮小。而邊框的逐漸消失,恰恰體現了手機工業設計的領域對“極簡”的追求。
或許這看起來更像是廠商的炫技,有人會說消費者更在乎錢花的值不值,價效比高不高,有誰真正在乎屏佔比呢?在乎的。我想起了蘋果公司關於電腦字型的一則小故事。在一九八四年麥金塔出現之前,計算機通常只提供一種字型。而為了讓麥金塔上出現多種可供選擇的字型樣式,喬布斯不惜與公司高層產生極惡劣的爭吵,因為這個需求似乎並不被消費者所在乎。但正是因為對“消費者並不在乎的設計”的不懈堅持,我們才得以使用到如此精美而偉大的MAC OS作業系統。
如今,手機已經成為大眾消費品中科技含量最高的工具。它的變化,不僅代表了科技進步,更見證了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國民的審美升級。在經濟發展落後、物資匱乏的時代,人們追求高大全,追求鮮豔複雜的設計以體現雍容華貴,在數碼界,大哥大便是身份的象徵。
隨著經濟發展,經濟基礎的自信讓消費者不再篤信同樣價格買大的,摒棄了鮮豔與招搖,人們更願意追求事物本來的樣子。無印良品這類簡約、剋制而留白的設計風格,反而更受當今消費者喜愛,這也詮釋了為什麼如今小米生態鏈、網易嚴選等產品的風格更加偏向於性冷淡以及簡約風。大眾的審美水平和消費觀念會受經濟的影響,吃飽了飯才會考慮好看不好看,歷經繁瑣才會歸向本真。
深澤直人所說:“設計並不是我所創造的,它原本就在那裡,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將它呈現出來。”全面屏就是最自然、不需要思考的設計,更是消費者用以詮釋自身審美、標榜個性的精神需要。
而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全面屏已然成為最重要的營銷賣點。廠商不是慈善家,也要掙錢養家,順便改變世界。
美,從未缺席過科技產品的宣傳,任何時代都有追求美的需求。還記得十幾年前摩托羅拉的“刀鋒”麼,在手機形態百花齊放的時代,“刀鋒”可以說達到了工業設計的定點,摩托羅拉甚至在後續的產品上不惜沿用“刀鋒”的ID數年之久。現如今,手機配置嚴重同質,外觀上以蘋果為標杆,價效比已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對品質的需求的情況下,追求獨立與個性更是年輕一代消費者最為關注的重點,“全面屏”似乎必然扛起了手機賣點的大旗。
產品的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在供給側改革大潮下的當今中國,如何更好的吸引消費者產生購機需求才是廠商在商業上最應該考慮的問題,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自然是廠商供給側的重要戰略投入核心,不然如何敢漲價賣手機掙錢?連一向在價格上從來不“妥協”的“HOV”都已經在設計上這麼努力了,其他市場佔有率低的品牌又豈敢怠慢。
關於全面屏的最優解
究竟哪種全面屏的形態更好,哪家全面屏更技高一籌呢?那麼首先要梳理一下近期的全面屏手機形態。
引領國產手機全面屏的潮流,小米MIX功不可沒,一代MIX把前置攝像頭從上邊框挪走,極高的提高了視覺感受。雖然現如今來看下邊框尺寸似乎非常“感人”,但在當時無疑是最大膽的嘗試。MIX採用全新的系列命名方式,定位極致的工業設計,同時也一舉提升了品牌調性。
小米MIX 如今看來,依然很美
既然是“全面屏”,在這裡我們不談美人尖以及劉海屏等異形屏的形式。正如本文開頭提到的,OV兩廠首先拉開了本年度全面屏序幕。先是VIVO NEX把前置攝像頭做成升降式,加入屏下指紋識別系統,從而保證了手機前後面板的極致簡約。OPPO緊隨其後,FIND X將前後攝像系統以及結構光人臉識別系統等全部放進潛望式結構,把機械結構發揮到極致。面對這樣兩款手機,本人既感驚豔,又非常感慨,藍綠兩廠玩夠了營銷改走工業設計風,仍然把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後,一騎絕塵。“全面屏”的設計更是成為引領未來手機工業設計的標杆。隨後小米、華為、聯想等推出了滑蓋全面屏,體現了對全面屏形態的另外一種思考。
VIVO NEX、FIND X
小米、華為、聯想
我時常想,目前阻礙全面屏發展的瓶頸在於前置自拍的需求,是否可以拿掉呢?如果拿掉,後置攝像頭必然要承擔自拍任務,那麼如何解決"看清自己"這個問題呢。努比亞同樣就這個問題作出思考並給出答案,那就是在取消前置攝像頭的同時給手機背面再增加一塊大尺寸的副屏,同時給予副屏更多功能,增加了護眼閱讀、遊戲按鍵等等。可以看出,自拍功能都把廠商逼成了什麼樣。但個人覺得這種設計比滑蓋手機更值得一試。
nubia X
誠然雙面屏並非努比亞原創,俄羅斯手機Yotaphone就在背部搭載了一塊墨水屏。魅族Pro 7也是一款背面帶有“畫屏”的手機。今年初,中興釋出天機Axon M,同樣採用了雙屏方案,兩塊螢幕通過摺疊可分離可拼接,就像婚禮現場用的LED大屏。兩塊螢幕的存在跨越了全面屏本身,實現了螢幕的拓展,其理念及想法很好,不過在屏佔比以及尺寸上沒有太多優勢。所以努比亞X應當是雙面屏手機中完成度最高、最好用的一款。
Yotaphone、 魅族Pro7、 天機Axon M
有人說,現如今的全面屏就像冷兵器時代可以連射的弓弩,雖然可以實現快速連射,但弓弩終究是弓弩,依然沒有進入火藥時代,這樣的創新似乎有強弩之末意味。有人說這麼多年手機終於摒棄了機械結構而進化到如今形態,但現在為了全面屏而重新加入更復雜、佔手機更多空間的結構,這簡直是工業設計上倒退,是機械結構在手機上的“復辟”,為了全面屏而全面屏。每每至此,不禁讓我想起了馬車與汽車之辯、鍵盤與觸屏之爭。社會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從未缺少爭議與討論,但歷史的車輪也從未因為喧囂與爭吵而停滯不前。所謂“復辟”顯然是對手機行業的誤解。
手機上任何的核心部件都離不開機械結構,無論是陀螺儀還是相機攝像頭模組等。無線充電是很高大上的功能麼?並不是。不過是法拉第磁生電技術的應用,來自於1831年發現的物理學定律,如今初中教室裡的實驗內容,呈現在手機上也不過是貼了一枚大線圈。說回到全面屏,以NEX舉例,其前置攝像頭並不是簡單的彈簧裝置,而是電機旋轉帶動螺旋齒輪升降,每一次升降伴隨著攝像頭排線的摺疊與展開,同時,新元器件的增加還要確保手機的體積不增加、功能不減少,隱去各類感測器,這既要求精密完美的設計佈局,更對現有的材料技術提出新的挑戰。“非凡一升”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FIND X的前後攝像頭與前後面板的分離更是一種絕佳巧妙的設計。況且,以上種種均是通過電力驅動的,與過去的手機更完全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在手機技術發展到瓶頸階段時,對更先進機械結構的合理運用,將其與最新的技術(結構光、屏下指紋識別)等融為一體,還要保證手機穩定、安全、可靠性,這一系列的探索與努力,雖沒有革命性的技術突破,但絕對是工業設計與科技的進步。
日本著名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說,“極簡的基本就是簡單、純樸,但簡單卻缺乏深度僅能稱呼為廉價,只有簡單是不夠的。”對全面屏而言,簡約的背後是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曾經,機械裝置成就了滑蓋、翻蓋、旋轉屏等各類手機形態,為我們帶來了屬於那個年代的美觀與實用。現如今,更高階更復雜的電機結構為我們實現了手機螢幕的終極形態。
要選擇最優的全面屏形態,我覺得見仁見智,沒有標準答案。VIVO NEX與FIND X是本人最喜歡的方案,努比亞的雙面屏個人覺得值得嘗試。但對滑蓋手機本人並非十分喜歡,也許是螢幕與主機分離的滑軌設計不僅增加了物理的互動成本,同時在工業設計上又不夠精美而略顯笨重吧。
生產力提升是手機發展的最終要義
埃尼阿克誕生至今七十年有餘,人類計算平臺從三十一噸到裝到口袋。1969年,阿波羅登月計劃的計算機,CPU是16位,主頻2MHz。我們的智慧手機已經輕鬆超越當年登月時NASA所有計算機運算能力的總和。所以,全面屏必然將很快迎來落幕的那一天。接下來,手機將走向何方?
在本人的想象中,全面屏的理想形態也許應當是正面一塊大大的螢幕,沒有伸縮的機械裝置,前置攝像頭置於螢幕下方且不影響成像,也許只是一種幻想,但是把埃尼阿克放進口袋聽起來豈不更是天方夜譚麼?
但與前置攝像頭的死磕是否仍有意義?或者我們是否可以拋開手機形態本身?最近釋出的柔性屏手機又給我們帶來另一種答案。隨著國內廠商柔宇科技的一場釋出會,給我們帶來了手機未來的另一種形態一一FlexPai柔派柔性屏手機,實現了真正的可摺疊。是否有邊框、邊框有多大,似乎不再是這款手機的重點。重點是它的螢幕尺寸之大、可摺疊的形態之科幻,彷彿真的來自未來,來自次時代。
柔宇FlexPai柔派
柔宇FlexPai柔派
舊金山召開的三星開發者大會上,三星的可摺疊手機來到大眾面前。移動產品營銷高階副總裁Justin Denison展示三星的摺疊手機,展開後為4.2:3螢幕,可像平板一樣操作,閉合時副屏21:9摺疊後收入口袋和正常手機一樣,封面用於顯示天氣及時間。同時三星電子專門聯手谷歌和安卓開發者團體一起開發適配摺疊互動的系統桌面,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這種新品的潛力。
另據外媒報道稱,華為已經研發摺疊屏手機成功,同時在美國專利商標局公佈的一項《鉸鏈式雙螢幕裝置》的專利中,曝光了一款微軟雙屏裝置。如此,我們發現手機發展的另一種可能,螢幕會以另外一種形式變得更大,從而成為真正革命性的產品,屏佔比似乎也因此不再有更多意義。
三星 Infinity Flex。現仍處於原型機階段,為了保護外觀設計,用於展示的工程機套上了厚厚的邊框,同時調暗了舞臺光線。
當螢幕可以變得足夠大,處理器變得足夠強,手機自然不再僅僅為娛樂而生,手機的生產力必然會發生突飛猛進的變化。對於手機作為生產力的工具,三星、華為、錘子等廠商早已經開始了探索,通過連線大屏、鍵盤、滑鼠而實現桌面級的操作體驗。錘子科技的TNT甚至可以脫離鍵盤滑鼠,主打觸控互動,具有非常高的完成度以及全新的系統級互動體驗。而柔性屏是自然的大屏,是桌面級作業系統的最便捷載體之一,是提升生產力的利器,也許真的會取代平板,甚至電腦,“摺疊下一個十年”。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更會突破物理螢幕的限制,迎來人類全新的計算平臺,比如VR。未來可期,我期待著那一天早日到來。
(備註,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