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頭條初長成,最慌的還是騰訊
上個週末很熱鬧。11月17日,今日頭條在北京召開“生機大會”。4000名創作者,2000平米內容市集,1萬名使用者。大會的規模,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的是平臺的規模。
剛剛上任的今日頭條 CEOofollow,noindex">陳林 ,宣佈了幾個資料:今日頭條上粉絲超過一百萬的賬號達到了 800 個,50 萬以上粉絲帳號數量達到 2400 個,10 萬以上粉絲帳號數量達到 1.5 萬個 。
緊接著,這位新任CEO趁熱打鐵,宣佈了頭條的平臺升級戰略:深耕粉絲生態,推出小程式 和開放技術模型。同時,面向創作者,推出「10 萬創作者 V 計劃」,即在超過 100 個垂直領域深耕,深度扶持出 10 萬個優質創作者。
從內容到流量變現的生態閉環
這不是今日頭條第一次向創作者伸出橄欖枝。繼2015年的“千人萬元”,2016年的“10億扶持短視訊”,2017年的“千人百萬粉”後,這是第三次向創作者推出的新舉措。
在這三年中,這些橄欖枝已結出一些果實。
2015年開始,今日頭條每年都會為平臺的內容創作者召開年度大會。2015 年 – 2016 年,這個大會叫「頭條號創作者大會」,那時,今日頭條每天的閱讀數為 5.1 億,而頭條號貢獻的閱讀數達到 3.7 億,佔比 73%。
但比起閱讀數佔比,頭條號貢獻的文章數卻卻僅佔文章總數 的30%-40%。於是,“千人萬元計劃”在那時被提出來——即未來一年內,平臺將出現至少1000個月入過萬的頭條號創作者。
這種直接變現的方式,對創作者是不小的誘惑,大量內容創作者湧入頭條。2016 年,今日頭條日活躍使用者漲了一倍,達到 6000 萬,每天內容閱讀總數達到 19.7 億,其中閱讀頭條號的有 18.3 億次,佔比超90%。
2017 年,大會升級為「今日頭條創作者大會」,張一鳴學起了微博,建立粉絲機制。他在今日頭條創作者大會上宣佈了「千人百萬粉計劃」,即在未來一年塑造 1000 個百萬粉絲以上的內容創作者。
雖然這個目標今年並沒有達成,但是800萬個百萬粉絲大V,相比去年增長900%。同時,其中一部分大V已經通過非流量分成的方式獲得了更好的收益。比如,巧婦 9 妹通過今日頭條達成 800 萬銷售額,其中 86% 的訂單來自粉絲;美食作家王剛 的 110 萬銷售額中來自粉絲的比例佔到 92%。當內容創作者數量已經積累到一定數量,粉絲互動達到一定規模,頭條接下來考慮的,是整個內容生態的升級。
從扶持頭條號作者,到建立粉絲生態,再到推動內容垂直化、幫助大 V 變現,今日頭條已經走過了內容平臺的完整週期。接下來,它將致力於對平臺上的內容精耕細作,保持使用者規模和黏性,幫助創作者獲得收益。
有趣的是,生機大會主論壇邀請了3位優秀的內容創作者分享,而其中的兩位——凱叔講故事和 KnowYourself,他們都是從微信公眾平臺上成長起來的大 V。而且,微信至今仍是他們的主戰場。
由生機大會引起的一場罵戰
誰也沒想到,生機大會成了一場“罵戰”的導火線。
生機大會這邊正開的如火如荼時,騰訊一名公關在朋友圈酸溜溜地嗆聲:誠心請教,有什麼你喜歡的內容創作者,是誕生在今日頭條的平臺上的?
沒過多久,今日頭條公關立刻隔空迴應:平臺不重要,不是溫室,不是花盆,不是你家的一畝三分田。你恰好是一個路口,恰好人多,恰好一批學者路過這個路口,然後你覺得人家就“誕生”在這個路口。多二,多霸道啊。
或許,這位騰訊公關的反應,並不一定代表騰訊的官方反應。畢竟一直低調的馬化騰 曾有過指示:專心做事,不與外界逞口舌之快。
遺憾的是,這位嗆聲今日頭條的發聲者,也並沒有逞得“口舌之快”。相反,他被狠狠懟了回來,成就了頭條宣揚自己平臺價值觀的一個機會。
把頭條公關人士的迴應剝離其中的火藥味,剩下的有關平臺的價值觀是:並不是平臺成就了創作者,而是創作者成就了平臺,或者說,是相互成就。
此番言論,格局高下立判。
話說回來,對優質內容的爭奪,兩個平臺都不遺餘力 。
雖然頭條召開生機大會,但騰訊的優質內容創作者生態同樣是生機勃勃。騰訊方面,除了跟各種自媒體聯盟打交道,希望優質作者入駐天天快報之外,還啟動“芒種計劃”,打造媒體共贏生態圈——媒體和自媒體釋出、運營的內容,可以通過企鵝媒體平臺(om.qq.com),在天天快報、騰訊新聞客戶端、微信新聞外掛和手機QQ新聞外掛等平臺渠道進行一鍵分發。
同時,對於那些堅守原創、深耕優質內容的媒體、自媒體,騰訊還將給予全年共計2億元的補貼;其在文章頁面上的所有廣告收入,也將100%歸其所有。
此外,推出向用戶推薦的“朋友圈熱文”是騰訊對於今日頭條另一番無聲對抗。
頭條代表的演算法推薦模式與微信公眾號的社交推薦模式,目前來看並不存在誰替代誰。不過,頭條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威脅,已經足夠讓騰訊感到緊張。
早在2016年,張一鳴就提出那年的計劃是決戰國內第一內容創作平臺。張一鳴希望今日頭條打造一個類似甚至超越微信公眾號的自媒體成長生態環境,讓優質的內容和優秀的作者都集聚到今日頭條上去。
在對優質內容創作者的爭奪背後,其實只是頭條和騰訊全面對戰的其中一面。
騰訊和頭條的戰場不只一個
當這位騰訊公關還在糾結“平臺”時,恰恰忘了此次大會的主題應該是後兩個字:“生態” 。
而如今,張一鳴卸任今日頭條,陳林接棒,也傳遞一個訊號:在內容之外,張一鳴要帶領今日頭條下更大的一盤棋。
張一鳴現在的身份,是位元組跳動CEO。而位元組跳動,正是跳脫了今日頭條這個平臺之後,締造的真正的生態王國。
從圖文到短視訊,再到長視訊、網路文學、漫畫、遊戲、知識付費,對於張一鳴來說,構建更廣闊的內容生態體系是一種必然。
根據行業資料調查機構QuestMobile的統計,2018年第三季度中,今日頭條的月活躍使用者數達到2.54億,而今日頭條孵化出的抖音,上升勢頭明顯,月活使用者達2.31億,兩者的差距已經抹平。除抖音之外,頭條系的西瓜視訊也貢獻了1.16億的月活資料,火山小視訊與FaceU也貢獻了不小的使用者規模。
抖音無疑是過程中的一個驚喜。2016年11月推出,到今年10月,抖音的國內日活躍使用者已經達到2億,月活使用者突破4億。在巨量流量基礎上,生出的更多商業模式的想象空間,包括電商和社交。
張一鳴沒有出席今日頭條“生機大會”,恰恰因為他的野心一直是構建一個如BAT一樣的生態。包括正式推出“小程式”,因為它意味著生態閉環中的更多商業空間的想象。
從首批上線的頭條小程式就不難看出,包括頭條小店、貓眼電影、小米商城和58 同城生活助手等,都具有很強的交易屬性,頭條迫切需要藉助這些合作伙伴建立新的服務生態。
沒有邊界的戰火將持續綿延
面對抖音的瘋狂增長,騰訊試圖一直保持優雅。雖然騰訊聲稱朋友圈對所有小視訊app一視同仁,但是後來還是將自己的產品微視,直接放在了朋友圈醒目的位置,以頂級資源支援。
今年以來,騰訊也開始發力短視訊,一下子推出多款短視訊,形成短視訊矩陣對抗今日頭條,截至目前,騰訊旗下擁有微視、下飯視訊、閃咖、速看、DOV、MOKA魔咔、貓餅、MO聲、有視訊等十餘款短視訊App。
根據Questmobile的資料,2018年6月,騰訊系app總使用時長佔比為47.7%,相比上年減少了6.6個百分點;但相反的是,頭條系增長了6.2個百分點。
使用者量與使用者使用時長等資料,背後指向的是社交的活躍空間。而讓騰訊無法忽視的是,頭條系已經看到此種可能並且付諸實踐。比如,今日頭條推出的多款產品,它們在評論、動態、粉絲上相互打通,在生態上相互促進。
一跌一漲之間,或許是騰訊丟掉的千億市值,以及位元組跳動最新的近千億估值。
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的6年間。目前,今日頭條以750億估值成為全球最大、估值最高獨角獸,已超過百度。BAT已經變成了“ATT”。因此,騰訊才會如臨大敵。
少年頭條的顛覆性在於,用新的力量質疑規則,挑戰秩序,給巨頭震懾的同時自己成為新巨頭。
不過這一切並非終局。對頭條系來說,向著智慧社交、泛內容生態體系和社交電商方向的探索雖然勢頭良好,但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從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披露的資訊來看,曾經被看做使用者時長最有力爭奪者的頭條系產品,在國9 月份,使用者使用時長絕對值和份額均出現下滑。
與此同時,來自巨人騰訊的反擊與挑戰也是頭條在進擊的道路上必須要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