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與人和,羅永浩做錘子手機給創業者上了重要的一課!

這個世界一直崇尚的是成王敗寇。
2018年7月9日,小米在香港成功上市,雷軍笑眯眯地敲響了港交所特意定製的大鑼,值得一提的是,IPO之前,雷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收到了小米董事會的近百億“紅包獎勵”。
一邊是火焰,一邊是海水。
作為雷軍的知名同行,羅永浩做錘子手機的光景就明顯差了許多。
特別是近期的輿論風向,顯得特別對羅永浩和錘子手機不利。有媒體報道稱,錘子科技承認“公司的確有危機,但請給錘子時間。”——錘子公司陷入了巨大資金危機中,其中資金鍊緊張到不夠支付員工工資,同時公司已開啟全公司裁員計劃,最終只留下40%的人員。
對此,羅永浩發文反駁:「如期發過工資了,感謝媒體的朋友們造謠傳謠。」他還對此媒體的老闆調侃道,一位我不方便透露是誰的內情人士跟我說,(此老闆)在外面有一堆私生子,但我相信應該是假的。
加上此前風傳的錘子科技成都公司總部解散和錘子科技最新發布的堅果R1孔雀藍版本將會是錘子的“絕版手機”,雖然都被羅永浩闢謠是假的,但也可見錘子公司的媒體氣候之惡劣。

磨刀霍霍。
現如今,對媒體而言,掰著手指頭等著的有兩個大“失敗”下鍋:一個是共享單車領域的戴威、ofo;一個就是手機界的羅永浩、錘子。
你們能不能給個痛快的,趕快承認被收購、倒閉、失敗完事多好——多少人盼著看呢!
看ofo的公號都開始打廣告賣蜂蜜了,你個錘子公司還嘴硬、硬撐什麼勁?
老實說,這樣的環境對創業者實在是太殘酷、太不友好了。
也許我們本就是缺少對失敗寬容的土壤。
「創業者就像女人穿著無肩帶的文胸,一半人在疑惑中,到底什麼在支撐著它;另一半人在盼著它何時掉下來,等著看你的笑話。其實只要心、胸夠大,什麼都不怕!」
但不要忘了,創業是九死一生,一將功成萬骨枯,能夠走到最後的從來都是少數。
劉強東曾經提到過兩句話——創業者即使失敗了,也比整日不做實事只會挖苦他人的人強100倍;破了產的百萬富翁,遠遠不同於那些沒有賺過錢的人。
所以,嘲笑羅永浩,你配嗎?
人的生命時間都是差不多的,但有的人走遍了千山萬水,看過了世界的繁華熱鬧,而有的人只是像拉磨的驢子一樣,走過的路其實是一樣多的,可實際上卻一直在原地轉圈圈。
就算最終ofo和錘子公司失敗了,那又如何,世上哪有從不死亡的公司?至少別人曾經努力過、經歷過、發光發熱過,而你呢?

參觀別人,不是為了對其評頭論足、嘲笑,而是為了反省自己,這才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
回到標題:同樣是無中生有,雷軍可以做小米,為什麼羅永浩就不應該做錘子?
都是半路出家,做手機之前,雷軍和羅永浩幾乎都沒有從事硬體系統的經歷。
決定做手機之後,都是走的先推手機系統、再出硬體的路線:MI,Smartisan OS。
至於粉絲經濟,更不用說了,米粉和羅粉在江湖上赫赫有名。
還有講故事、講情懷,雷軍和羅永浩都推崇喬布斯,雷軍有“雷布斯”的綽號,羅永浩聲稱自己才是匠人精神——喬布斯去世後, 錘子公司是世界上唯一懂人機互動的團隊。
「小米雷軍和魅族董事長黃章都是土包子。」羅永浩曾發誓,要做一個真正集“易用”和“人性化”於一身的智慧系統。
但結果我們看到了,根據小米的2018年Q3財報,在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機銷量3330萬臺,營收508.4億元,同比增長49.1%,國際市場收入223億元。
而錘子手機的銷量,按羅永浩的說法,自2012年錘子科技誕生至今,錘子手機,包括堅果系列在內,一共賣了約300萬臺。
拋開個人的偏好和情緒,我們一起來反思一下:羅永浩做手機絕對是非常之認真的,但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果。
為了避免引起異議,下面會引用到羅永浩自己說過的話。

選擇,真的比努力重要。
千萬記住,如果你選擇去創業,如果你有很大的雄心壯志,那麼選擇一條適合你的賽道至關重要。
任何一個事業,要想取得成就,都離不開古人的一句話:天時地利與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不然,你就會事倍功半,累死累活半天卻發現收穫無幾。
這都是被多少人驗證過的寶貴經驗。
先說天時。
小米成立於2010年4月,錘子成立於2012年5月,在時間上相差了兩年。
什麼是天時?
就是老天給你的機會,《資治通鑑》中有句話,「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如果你閱歷較多,肯定會明白時不再來的重要性,什麼時候適合做什麼事,其中的重要還需要多說嗎?
你知道嗎,蘋果公司的經典款iPhone 4的釋出時間是2010年6月8日,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潮已經掀起來了。
2011年,小米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手機,小米模式開始迅速走紅。而錘子呢,等到它的Smartisan T1推出已經是2014年了。那時候,小米都已經推出了紅米系列手機,並進軍智慧硬體領域了。
後來華為的人說,如果不是策略延誤,要是當時華為進軍中低端智慧手機市場,根本就沒有小米的什麼事了。當時的時間視窗很短,幾乎一閃即逝,但雷軍抓住了。
時來天地皆同力,智慧手機的風口已經是過去了,錯過了風口,再想飛可就是大不易了。

再說地利。
小米和錘子都是在北京成立的,後來錘子去了成都,而小米也早已在全國佈局。
但“地利”並不只是意味著地點,還有資金、資源。
實際上,小米一開始就不差錢,不說雷軍多年在金山積澱的人脈和資源,就是他幾年的投資人經歷也是斬獲不少,重要的是2010年4月6日小米成立的時候,就已經拿到了1000萬美金的A輪融資。
羅永浩呢,其實一直在差錢,錘子的早期資金來源於羅永浩的朋友唐巖、黃章晉等人,其中唐巖大概是投了900萬(人民幣),他還幫羅永浩張羅了融資的事。
小米的融資保持著很健康的節奏,一次比一次估值高不少。而錘子的融資節奏明顯很費勁,為了找錢,羅永浩也是大耗時間、精力。
還有資源,不要忘了雷軍可是個活招牌,金山可是中國搞IT當中“爺爺輩的存在”,以雷軍的資歷、名望和能力,要做事的時候,肯定會有不少的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做小米之前,雷軍可是在魅族黃章的辦公室裡呆了很長一段時間,兩人一度是密友。
羅永浩做手機之前,是新東方老師,是培訓學校校長,再之前的經歷頗為複雜,但都談不上什麼正規商業的履歷。
這些無形的東西,有時候會決定別人會不會相信你。
當然羅永浩的口才、個人魅力還是很強的,“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圈粉無數。

人和。
從某種意義上,這個最重要。
事情終歸是落到人身上,什麼事情都是要靠人去做才行。
小米的創始團隊非常豪華。
雷軍就不用說了,是名震四方多年的創業者。
小米公司的總裁林斌,曾任微軟亞洲工程院工程總監、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就是他和雷軍一起琢磨出了做手機這件事。
對了,當初雷軍想要拉著黃章一起搞手機的時候,就想讓黃章拿出點股份挖林斌過去,結果被黃章一口回絕了。
小米一開始能夠搞出手機來,有一個人至關重要,他就是前美國摩托羅拉手機總部核心設計組核心專家、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總工程師及高階總監周光平博士。
為了找到一個資深的硬體專家,雷軍三個多月見了一百多位行業人才。
其他洪峰、黃江吉、黎萬強、劉德等人,幾乎都是各個領域的翹楚。
而羅永浩呢,他明顯低估了做手機、做實業的難度,錘子的設計、供應鏈、製造包括融資這麼困難,是與他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幫忙有很大關係的。
事必躬親,就算每天不睡覺,他又能做多少事?
做手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不是說你設計出來找個代工廠就可以完事的,一開始你量小,只是供應鏈的時間、溝通等成本就能夠折磨死人,還有富士康等大廠的規矩,一個個度是難關。
就是牛氣如華為,都需要任正非親自出馬去三星那裡談供應鏈,這是連餘大嘴都幹不來的活。
直到錢晨加入錘子擔任CTO,外界才算是對錘子手機有了點信心,錢晨是手機硬體領域真正的內行,他在摩托羅拉幹了13年,雷軍為了挖他曾接連談了三個月。
最後因為理念不同——錢晨想多要錢而股份可以“隨便”,但雷軍認為這種態度不是創業的精神,於是兩人分道揚鑣。
嗯,後來錢晨也從錘子離職了。

天時地利與人和是根本,至於羅永浩喋喋不休、引以為豪的工業設計和細節體驗不過是細枝末葉。
還有定價、營銷、市場策略等,我們看到羅永浩一再妥協,或者說逐漸變得像一個商人了。
錘子手機的目標人群、核心價值、使用場景......誰能說清楚?
「關公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奈何。
其中的緣由,羅永浩這麼聰明的一個人肯定是有過自我反思的。
比如,「作為創業者,我犯的第一個大錯是在找人方面投入嚴重不足。除了技術驅動型公司,或者創始人本身就是科學家出身,否則CEO至少要把30%-50%的時間投入在找人上。」
缺少關鍵人物,是錘子手機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為此,羅永浩特意在辦公室貼了一幅字:「警告!你該出去談人了」
另外,是策略問題。臺積電的張忠謀曾說,企業的策略有大策略、小策略,大策略就是看趨勢,看哪裡能夠賺大錢。而小策略是看客戶和對手,要從競爭中找準客戶需求和對手軟肋對症下藥。
羅永浩承認自己在這方面犯了錯誤——
「從大策略上講,創業公司進入紅海是非常不明智的。實際發生的事情,比我想象中最壞的結果還要慘烈。這些年我們有很多地方都做得很優秀,但因為身處在這片血海里,所有的努力都被稀釋得七七八八了。」
有句話叫“事倍功半”,如果創業公司選擇進入紅海,會是“事倍功半”再乘以十。
除了賺錢難,在紅海里打拼還會有一件令人難過的事:即使你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整體上看,你並沒有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別人在混亂中掙扎,你也在掙扎,大家都沒有做出革命性的創新。在這個過程裡,你這裡贏了一點,那裡又輸了一點,本質上都是零和遊戲。這是最不讓人興奮和激動的地方。
老羅這段話,值得每一個創業者背下來不斷地警醒自己。

市場自有規律,商業自有邏輯,和它們對抗又有什麼好處呢。
「市場上有文藝的服裝、文藝的餐廳、文藝的酒店、文藝的交通工具,沒有文藝的手機。」
老大,你是真該去學學人家拼多多。
智慧手機市場,其實非常明顯了,要麼是像蘋果手機這種走高階、高利潤路線,要麼是像小米這種走價效比、“發燒友”路線。
中間看似兩邊都靠,實際上兩邊都不討喜,你大眾不大眾,小眾又不小眾,這就尷尬了——為情懷買單的究竟有幾個?
三環外的市場才大有可為。
開玩笑的說,要是老羅一開始在快手上發視訊,憑藉他一千多萬的粉絲量,錘子手機一年銷量何止一個區區300萬臺。
再說了,隨著國內智慧手機市場的飽和,增量放緩,出海是大勢所趨,在國內,錘子怎麼和華為、小米、O/V幾個競爭?
有時候還是需要跳出去看,比如2006年才成立的傳音公司,它的 TECNO、itel、Infinix手機,在非洲就是大賣特賣,只是在2013年,銷量就有3700萬臺。
現實世界的種種,其實都是由人大腦中的想法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