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到達了巔峰 技術官歸位BAT
兩年前,筆者曾撰文《移動網際網路尾聲 巨頭深陷技術焦慮》,因為2017年初,BAT都很有意思,馬化騰、馬雲、李彥巨集三位大佬異口同聲地談到了“技術焦慮”話題:馬雲帶領阿里巴巴召開首屆技術大會,推出了非常前沿科學的“NASA計劃”;李彥巨集剛剛聘請了矽谷技術大神陸奇,還以現身野外生存節目的架勢,強調投身人工智慧的決心;馬化騰用程式碼變革來形容小程式,公開承認“為什麼騰訊總是提科技,其實也是焦慮所在”。
行隨心動,此後的BAT大變革被外界熟知,在掌舵者的思維導向下,BAT開啟了長達兩年的人事和架構調整。終於,5月31日,空缺了接近十年的百度CTO有了繼任者,主管AI和基礎技術體系的高階副總裁王海峰升職。
某種程度上,百度CTO的歸位,也宣告了BAT技術路徑的塵埃落定:焦慮到達了巔峰,架構追上了思維。
過去15年,是BAT呼風喚雨的15年,在商業順風順水的大樹下,技術短板被無限遮掩。尤其以CTO的失位為象徵,BAT迷失在現金流中,出位的高管,基本都是產品和商業化大神,無關基礎技術架構。
因此,2010年和2014年之後,百度和騰訊相繼空缺了CTO。反倒是看起來離技術最遠的阿里,一直保有這一職位。但坦白說,即便是阿里,CTO也不是強勢崗位。在程式設計師圈,阿里前CTO,同時也是阿里雲締造者王堅,一度是被“冷嘲熱諷”的物件,若不是馬雲的信任和魄力,CTO之於王堅,王堅之於阿里雲,阿里雲之於阿里,都不會是今天這般“領先”的姿態。
總體來說,CTO所代表的技術,是BAT過去十餘年嚴重缺失的。放到晶片戰爭和華為事件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更加刺眼。
好在,焦慮到頭,就是解決的開始。從思維到行動,BAT在CTO上的歸位,也代表了技術驅動重回網際網路。
去年至今,阿里CTO張建鋒,同時身兼阿里雲智慧事業群總裁和達摩院院長(阿里前沿研究機構),統一了阿里內部基礎技術、中臺技術和業務技術;王海峰本就統管百度技術體系(包括基礎技術和AI應用),CTO加身後名正言順;騰訊仍然沒有CTO,但技術工程事業群走出內部範疇,協同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並搭建了集團維度的技術委員會和技術中臺,相當於設定了組織化的CTO。
技術的殊途同歸,背後是商業模式的痛苦變革。以前我們說百度重技術、騰訊重產品、阿里重運營,BAT各自卡住一條賽道,主攻搜尋、社交和電商,偶有交叉但護城河穩固。
如今,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趨勢,是決勝未來的基礎性、支撐性底層戰略,不再是搜尋、資訊這類商業策略導向。
如果和過去一樣只做純軟體、純服務,可能會在未來的一些領域失去制高點。面對未知的恐懼,就會有不斷加深的焦慮,商業模式一勞永逸的假設就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