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思維與產品思維
導讀:本文作者劉茂華是童剛007寫作社群的同學,也是一名程式員,現在他正在從前端工程師轉變為產品經理。本文是他在改變過程中的一些感悟。

我是劉茂華,由於對區塊鏈非常感興趣,現在在一家小型區塊鏈創業公司從零開始做產品經理。在此過程中,我對產品有了一些新的認知。而最近工作又回到原來的前端開發上面,又開始仔仔細細看框架文件,正在踐行笑來老師說的“一字不差”地閱讀。
由於在這一家小公司身兼兩職——產品經理和前端開發程式設計師,慢慢地或者說不得不思考一些高瞻遠矚意味的東西: 工程思維與產品思維 。
下面從個人視角來說一說近期縈繞在腦海裡的思考,關於工程思維、產品思維以及和區塊鏈的聯想。
下面僅從個人的認識視角來說一說縈繞腦海裡的思考,關於產品思維與工程思維的區別和聯絡。
以大家耳熟能詳的直播為例,使用者思維是:我孤單,寂寞,無聊,我要在網上找個妹子陪我聊天,在這個思維模型裡面,他的預期是手機能上網,下載一個App,開啟後就有很多很多的妹子了。
但工程思維是什麼樣呢?還以直播為例,要實現直播功能,並不像使用者想象的那樣,開啟一個App點選一下,妹子就出來了,而是需要經過採集視訊,加濾鏡、視訊編碼、推流、CDN分發、拉流、視訊解碼、播放、聊天互動等環節才能完成,這裡面涉及到視訊處理技術,音訊技術,即時通訊技術等。
所以理想和現實之間往往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這個鴻溝就需要工程思維去填平。
往大的說,世間萬物皆有工程,任何大的事情都可以拆分成一件件小事情。
往小的說,任何小的事情都可以拼裝成一件件大事情。
就以我從事的前端工程開發舉例,前端工程就是一個個小的單元或稱為元件,封裝為對外暴露的庫、模組或外掛,而這些庫、模組和外掛再做一次組合,就形成了工程。在當下,我們大前端的工程最火熱最流行的非webpack莫屬。
上面的描述可能有點晦澀,可以用搭建房子做一個類比。一磚一瓦可以比作單元或(基礎)元件,用磚瓦拼裝調好空間和形狀再放入房子的某個部位,這就比作模組或外掛,而整體的房子搭建就可看做一個的工程學。
也許你聽過“程式設計師改變世界”的說法,為什麼現在的世界非常需要程式設計師呢?
段子上說,你看那些用腦過度聰明絕了頂禿了頭的程式設計師就知道了,他們在用“自宮”的方式解決世界上的難題。
最近李開復老師新出的一本書《AI·未來》談到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人的問題,取不取代有待觀察,但取代重複性勞動的工作已經不言而喻,因為“重複性”在計算機思維上是可以貼上複製的。

你或許覺得程式設計師非常老實憨厚,若你看到的不是,則說明是轉行剛進入的或者是打醬油的。因為不老實當不好一個程式設計師,究其原因,可以歸納於程式設計師每天都是和電腦打交道,要解決計算機程式的實質問題,需要反反覆覆、時時刻刻改Bug填坑,哪有多餘的精力放在“弄虛作假”上面。
當然這是好的一面,體現了程式設計師的老實和專注;也有不好的一面,情商不高或世故不會。比如現實中不少程式設計師還是單身dog,包括自己「捂臉」。回到程式設計師改變世界的話題上,程式設計師改變世界是改變生產力,無論你知道的人工智慧還是區塊鏈,程式設計師都是推動世界前進的動力:比如現在有了移動支付,我們日常生活購物再也不用帶現金,非常方便;再比如,有了微信群裡面的機器人,可以多個微信群同時直播業界牛人的知識分享,可以顯著提高社會分工社會協作的效率。
所以,程式設計師改變世界的作用竟然這麼大,但是,誰又來解決程式設計師的情感問題呢?哈哈~
有點扯遠了,回到工程思維的主題。因此你看,工程本質上是對事情對事物的一種探索發現,是對程式碼對程式的一種優化迭代,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脫離人際關係和人情世故的一種存在。
從我個人的角度論工程思維的重要性,程式設計師最寶貴的品質不是性格的老實憨厚,而是面對問題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這種日積月累所形成的工程思維,而這才是我們最需要擁有的東西。因為某些技能(比如程式設計)可能受限於某些領域,而思維卻是可以遷移複用的。
由於篇幅原因,本篇主要是探討了工程思維,下一篇再漫談產品思維。
附:

POB腦力挖礦是一個能賺錢的問答平臺。專注在投資理財領域,目前已經有很多高質量內容。腦力挖礦即將在11月25日進行公測,首期使用者限時招募10000人,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一起來玩,掃碼即可預約公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