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才有新社交?
7月初,即刻再次改版,產品形態更徹底地往社群方向進發。這次即刻加入了更像Instagram Story的功能“我的日記”,更像QQ空間的功能“今日來訪者”,首頁從Feed流變成了圈子卡片,用以推薦精選內容。但比起功能上的升級,更值得注意的是即刻在此次改版中首次正式提出產品的目標人群是“95後”。
以內容工具產品起家的即刻,它的首批使用者大多是網際網路和媒體從業者。2018年年初,即刻正式轉型為社群產品,定位於“年輕人的興趣社群”,為了拓寬使用者屬性,它贊助了多檔綜藝節目,包括面向潮流年輕人的《即刻電音》,面向飯圈的《中國音樂公告牌》,和麵向二次元使用者的《故事王2》。
如今它不僅瞄準了社交賽道,更將扳機扣得更準,直指“95後”。
即刻6.0版本
此前即刻聯合創始人林航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轉型就是求生欲。現在急切的求生欲促使著即刻再向前一步,他們要更加貼近“95後”,對產品進行了社交化大改版。
“95 後”被全方位伏擊
2018年,資本市場迎來了一股“社交熱”。對於資本來說,社交相對於其他涉及實體服務的產品,這是一門相對“便宜”的投資。假若投中一個專案,那就可能有上千萬倍的回報。另一個讓人相信社交尚有機會的是市場上“逃離微信”的呼聲此起彼伏。微信已被熟人關係填滿,使用者需要全新的社交產品作為出口。
因此,市場不僅湧現了一大批“社交新貴”,大公司也在持續在社交上發力。但直到現在,還能收穫資本青睞持續運營的產品,幾乎只有兩種型別,一是背靠大公司資源,二是明確針對“95後”、“00後”等年輕人群體。
毫無疑問,年輕人的生活正被資本全方位的關注。許多份針對“95後”、“00後”的研究報告都這樣描述他們:他們不再區分“線下和線下”,“網友和朋友”,線上交友要滿足的是“陪伴”,不需要真的見面。
所有報告都肯定了他們的交友模式發生了改變,認為代際交替能催生新的社交巨頭誕生。這批湧現的“社交新貴”們也大打著“95後”的旗幟,似乎,新人類的社交需求才更值得重視。
根據即刻官方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3月,即刻總使用者量為4200多萬,月活躍使用者為1400多萬,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58分鐘,其中有49%的使用者在16-23歲以下。“95後”使用者不少,也不必激進地取悅他們,但即刻還是決定了要更直接地迎接年輕使用者。
實際上以社交產品起家,目前還能活躍在市場上的產品,絕非因為代際交替而崛起。更多是抓住了技術變遷的新機遇,有的是抓住了PC時代,有的是抓住了移動網際網路崛起。像是Instagram,則是抓住了手機攝像頭的畫素提高,以圖片為武器吸引到了更多人。
“95後”社交更像是個偽命題,跟所有由資本主導的風口一樣,打造一個全新的概念,吸引更多的關注的資本進入。
轉型就是求生欲,林航這句話不無道理。他告訴PingWest品玩,在轉型成社群產品前,還是一款內容工具的即刻就發現了轉型的可能性。他們看到使用者在產品內消費完內容後,會產生大量的互動行為。使用者需要的絕非單一的內容消費。這個現象對即刻來說是個好機會,因為相比內容工具,社交是個更大的市場,所以轉型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可惜的是,這次更貼近“95後”的改版引發了大量使用者的不滿,App Store上6.0新版本的評價幾乎都是差評,很明顯,老使用者不太接受即刻激進的“社交化”。
未知的機會
其實社交從來沒有真正冷卻下來。在資本都在關注O2O、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時,依舊有不少社交專案拿到機構投資,只不過跟市場動輒成千萬上億的投資相比,這個賽道上實在沒有什麼瘋狂的資本遊戲。
對專注於社交的初創企業來說,一千萬美金已經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投資,這跟前幾年在資本的助推下,瞬間膨脹的獨角獸公司相比,完全不是個讓人趨之若鶩的故事。
如今中國有14億人口,其中95後、05後共有2.64億人,佔總人口數的18.9%。我們理所應當地認為,代際交替必然帶來全新的社交方式。但到底是新人類需要新的社交產品,還是技術帶來的工具變化催生新社交方式,這兩者到底是誰更能左右未來,我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