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上難過的事還不夠慘嗎,為啥還要被人惦記我的錢?
心情不好嗎?沒關係,一大波商家已經在趕來安慰你(搶你錢)的路上了。
▼
比沒有錢更可怕的事情是,明明沒有錢,但不開心的時候總會鬼使神差地買些亂七八糟的玩意兒。
一項刊登在心理學權威期刊《心理科學》(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上的研究發現,傷心的人不小氣(Misery is not Miserly),難過的情緒會增加人們願意為一樣東西花錢的額度。
也就是說,平時碰到一樣超過心理預算的東西,咬了三遍牙關也無法下決心買,但假如你碰巧情緒不佳,可能在自己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就已經痛快刷卡了。
而比這還要可怕的是,總有精明的品牌試圖用大資料洞悉你的內心,在你意志力最薄弱的時刻送上溫柔一刀,順走你口袋裡最後一點 money。
eBay 在 2016 年推出了“情緒營銷工具”, Facebook 則告訴廣告商說,他們能夠識別出什麼時候青少年們感到“安全感缺失”、“人間不值得”,什麼時候需要一點“信心振奮劑”。
去年我們報道過 Facebook IQ 關於人們在社交網路上的分手習慣的調查,他們說,分手後的使用者但關於旅遊產品的購買消費卻增長顯著,比宣佈分手一個月前要多出 25%。 還有,人們在修改感情狀態前後四周裡都比平時更願意接受活動邀請,認為多參加社互動動能幫助自己 move on 的女性是男性的兩倍,而通過精修廚藝培養新興趣來 move on 的男性則分別是女性的 2.19 和 1.72 倍。根據這些調查結果, Facebook 建議客戶可以給這部分單身狗們定向投放旅行產品廣告,以發揮新晉單身狗的商業價值。
失戀不一定很慘,但被人套路賣給廣告主實在是有點糟心……總之你種種隱祕的小情緒,在網際網路平臺看來可能滿滿都是商機。
在暴露內心這件事上,“你喜歡聽啥歌”所攜帶的資訊量也不比分手時刻少。英格蘭銀行的首席經濟分析師 Andy Haldane 說,通過人們在 Spotify 上的歌曲下載記錄,和他們搜尋歌曲時用什麼關鍵詞的語義學分析來判斷他們的感受,比傳統的市場調研更能幫助理解消費者的行為。
《衛報》記者 Arwa Mahdawi 最近寫了一篇文章討論了“Spotify 能知道你什麼時候心情不好,為什麼說這事兒其實挺可怕的”,她說,一位 Spotify 的員工告訴她,“沒有什麼比一個人的音樂品味(和挑選小黃片的口味)更能說明他是一個啥樣的人”。
而這家音樂平臺的商業模式也是根植於這個信念之上的——在過去幾年裡,Spotify 一直致力發展自己的資料分析能力,根據使用者的性別、年齡、地區、歌曲列表、聽歌習慣等資訊來更準確地識別使用者情緒。2016 年 Spotify 還宣佈和網路廣告平臺 Rubicon Project 合作,通過提供相關的使用者分析資料,在實時競價平臺上使廣告商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打廣告。
Mahdawi 讓 Spotify 根據一些歌單分析出了英國最憂傷地區,得到的結果是牛津和劍橋,這兩個地區的使用者聽憂傷歌曲的頻次是全英最多。而擁有最快樂的聽歌習慣的則是位於塔斯馬尼亞東海岸的聖海倫小鎮,和南約克郡首府巴恩斯利。
他們甚至還用這些對人們私密情緒的洞悉做過一次成功的營銷。2016 年底,Spotify 在美國、英國、法國、丹麥四個國家打出了由內部創意團隊策劃的廣告,內容是對一些聽歌習慣別緻的使用者的調侃,比如“那位在情人節聽了 42 次《Sorry》的夥計,你到底做了些啥?”還有“NoLita 的那位從六月就開始聽節日歌曲的朋友——你當真是 jingle all the way 對吧?”,還挺好玩的。
但想到這些資料可能會被打包提供給廣告主,心裡多少又會有點不是滋味。試想那位傷心的使用者聽第 43 遍《Sorry》 的時候突然收到一條來自航空公司的廣告,告訴你道歉不如打飛的去到 ta 面前,宇宙航空最新大促瞭解一下,該是一種怎樣的心酸體驗。
很想替他問一句,都已經夠傷心的了,就不要再惦記我的錢了好嗎?
- 動圖來自: Giphy ©The Bachelor -
//////////
對了!我們正在做一個挺好玩的調查,主題是「不同年代的日常用詞」
完成問卷後,截圖「提交成功頁」傳送到好奇心研究所微信後臺,我們會從參與者裡抽取 10 人送一個很富貴的 U 盤,像這樣:
歡迎幫助我們,如果自己懶得做,轉發給朋友強迫他們做也是可以的。我們需要一些不同年代的樣本,所以 60 後爸媽和 00 後小堂妹小侄子什麼的最好都能發動起來。
總之,多謝了!祝你們都有一個美好(富有)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