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啟德:不同的科學文化只有特色沒有優劣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人民網 (603000 , 診股 )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魏豔 實習生 楊舒穎) “科學與你”國際研討會暨科學文化高峰論壇15日在京開幕,本次論壇以 “理解、分享、參與:多元世界的新思考”為主題,吸引了來自18個國家的科學文化研究領域的國際組織、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的350餘位代表出席會議。
開幕式上,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為大會作了特邀報告。在報告中,韓院士從科學與社會的關係,科學的演變,中西方科學差異和目前中國科學發展現狀等角度進行了評析。韓啟德引用了《中國科學》最新公佈的《全國公民素質調查》相關資料指出,目前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是8.47%,比2015年的6.20%顯著提高。“但美國在1999年這一年,比例就達到了17%,2005年,更是提到了28%,同年,瑞典的比例更高達35%”,他說,“我國科學事業從‘大夢沉沉終不悟,千呼萬喚走光明’到如今的‘光明初見’實屬不易,但仍任重而道遠。”
“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科學文化是多元多樣的,不同的科學文化只有特色,沒有優劣。”韓啟德深情地說,並以“同無一法,同無妨異,異不害同,鼓瑟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28個字來表達了對世界科學文化事業發展的期許,韓院士認為,只要我們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就一定會贏來美美與共,和諧共生的人類科學文化新天地,這也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意義。
作為大會主席之一,皮埃爾?穆贊哈特在大會致辭中高度評價了本次論壇,他表示,很高興看到“科學與你”來到中國,中國的同行們舉辦了一次高水平的學術盛會,也期待未來雙方能合作舉辦形式多樣的學術交流活動,共同促進科學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開幕式上還放映了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艙中為中國中小學生講課的畫面,王亞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曾作為航天員參與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她的到來在開幕式上掀起了一陣高潮。
當天下午,《科學文化(英文)》(Cultures of Science,以下簡稱《科學文化》)期刊創刊號釋出會也順利舉行。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義大利特蘭託大學以及中國科協等8家單位6個國家的期刊編委以及特邀專家學者20餘人參加本次釋出會。
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在釋出上發表了致辭,他表示,科學文化已經成為一個被廣泛關注的交叉學科領域,不僅吸引著自然科學界研究者們的興趣,也得到歷史、哲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們的充分重視,但目前專注於科學文化研究的專門學術期刊卻不多見。《科學文化》的創辦填補了國內科學文化研究領域的空白,更標誌著非英語國家創辦的科學文化專業性學術刊物的誕生。中國科協將持續鼓勵並推進科學文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支援《科學文化》英文期刊的建設,為了把它辦成世界一流的學術期刊而努力。
據瞭解,《科學文化(英文)》(Cultures of Science)是中國科協主管,由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主辦、《科學文化》編輯部出版發行的英文學術期刊,每年出版四期(季刊),於2018年三季度正式創刊,創刊號聚集了來自中國、加拿大及印度等國家地區的專家學者,他們從科學文化的政治與社會意義、科學文化的傳播、科學文化的內涵與結構、科學文化的氣質及當代中國的科學文化研究等角度進行探討,體現了不同國家的學者對科學文化的理解及科學文化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情況。
據悉,本次論壇為期兩天,共設21個主題分論壇,議題涵蓋公民生活中的科學文化、科學家與科學傳播、科學文化與社會、大資料視域下的科學文化研究等科學文化和科學傳播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問題。論壇的舉辦不僅是科協長期以來關於科學文化工作的一個重要節點,也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