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多年的戶外好幫手——冷山經典再突破冷山UL體驗
陪伴多年的戶外好幫手——冷山經典再突破冷山UL體驗

飛神
戶外領隊、高海拔重灌徒步,繩索玩家、戶外裝備大玩家、多個品牌定向測評,測評使用過上百件戶外用品【土拔鼠,攀山鼠,lowa,斯卡帕,頌拓,馬蓋先,凱樂石,黑冰等等】,對戶外裝備有非常富有的瞭解和知識儲備
8分鐘前
多年之前開啟自己的戶外之路時,使用過的第一個帳篷便是牧高笛帳篷經典之作—冷山。據官方資料統計已有70多萬頂陪伴著戶外愛好者陪伴了他們一個又一個夜晚。
記得多年前,在福建號稱中國十大最美島嶼之一的大嵛山島使用過冷山帳篷令我印象深刻。還記得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旁邊的小夥伴帶著其他品牌價值量的帳篷,而我則攜帶著冷山經典款。沒記錯的話當時是由於沒有合適的營地還是失誤的原因把帳篷搭在了風口。當晚狂風呼嘯,風雨交加,隨著隔壁小夥伴阿的一聲,就只見他從外面鑽進了我的帳篷,原來是他帳篷被風被吹斷了,而我的帳篷還依然堅挺,並且順利的度過了恐怖的夜晚,自那時其我就帶著冷山走了很多地方,甚至還上了高海拔。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款冷山最新UL版。
在開箱之前我曾對帳篷進行了稱重量,最終結果為2000g多一點,比起之前的冷山在重量上確實輕量化了一點。這款帳篷可以說是牧高笛在UL路上踏出的第一步,也是在輕量化與其紮實的抗風與防雨之間取得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從而使得我們可以攜帶著它走向更遠的地方。
開啟包裝其所有的配件如下:收納袋,內外賬,帳杆,風繩,地釘,還額外贈送了底地布。我個人覺得其實虎娃線路並不一定攜帶地布,地布的作用主要有減少地帳破損的可能性,保持地帳的清潔,以及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潮防溼的功能,如果防潮墊攜帶的是氣墊的話建議還是攜帶地布減少被割破的可能性,如果是發泡膜墊的可視情況決定是否攜帶,畢竟地布也是有一定重量的。
在收納袋的內部有著一份安裝說明,基本上看下說明就可知曉帳篷的是如何安裝帳篷了。也可以參考其淘寶裝賣店的搭建示範視訊。後續我也會簡單談談。
其地釘採用的是鋁合金三菱形狀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具備較強的牢固度且更容易插入地面。當時我紮營的地方由於地較硬且石頭較多,所以我就隨地減了塊石頭將其敲了進去,另外敲的時候務必是斜著45°敲進去,這樣更容易敲也不易被風吹脫。
這個防風繩額設計還是蠻有意思的,在防風繩固定一端有著牧高笛品牌LOGO 的環形小圈圈,這個圈圈主要用於調節風繩的長短以達到最佳的防風鬆緊度。另外根據這個小圈圈拋光工藝不錯,外表較為圓滑,如果哪天不用來防風的,掛在脖子前也可以當做裝飾品使用。
而在其另一段帳篷的固定處則是一改傳統的通過繩子直接與帳篷縫紉的線圈,改為環形D形扣。D形扣的作用便是連線風繩與帳篷。操作方式較為簡單,直接將其釦子開啟即可,如此一來,在戶外較為惡劣的環境下時可速度將帳篷風繩拉起來以保證帳篷的防風效果。 D型扣扣上風繩的效果圖如上。其實當時在扣的時候我的腦海裡湧現出一個問題。那就是D型扣的那個連線處會不會鬆動,從而使得防風效果減弱,經過一夜的風吹雨打,帳篷還是維持原樣就打消了我這個念頭。不過為以防出現意外情況,還是建議戶外的小夥伴自己學會簡易的繩索使用。
我們還可以看到的是在藍色的風繩上邊還有些白色的小點點,那是個反光設計,光照在其上邊時會有反光從而避免自己出去如廁或者他們經過時絆倒對方。
鋁杆採用了7系航空鋁合金,環保氧化,更加牢固及輕便。不過個人感覺在重量上與頂級帳杆相比還是重了一些,希望後續冷山UL 的升級款能在帳杆上再將重量降下來,當然是在保障帳杆強度的前提之下。
如上圖所示,頂部固定的六通結構設計新穎,採用了引導式的搭建方式,即使是在一個人的情況下也可快速搭建。不過即便如此,建議使用帳篷去戶外尤其是天氣多變容易暴風雪的鰲太,或是新疆及西藏其他高海拔地區之前,務必要熟練使用。同時六通的結構設計使得帳篷比四通更為穩定,抗風效能進一步加強。六通比四通多出來的兩個支點還能起到的作用是使帳篷的外觀看起來更加飽滿,具備觀賞性,內部的空間也隨之增加。
外架式骨骼設計也是冷山UL的亮點之一,外架式的骨骼以及掛扣式設計使得搭建非常方便,即使在下雨天也可以先選擇搭建外帳從而保證內帳,提升戶外生活的舒適度。掛扣採用了價格較高的水晶塑料,其特點主要為耐熱,耐寒,強度大,耐衝擊,抗腐蝕,作為外架式的掛扣是個不錯的選擇。
冷山UL與其他普通的搭建方式不同, 普通帳篷是先搭建內帳再搭建外帳,如果是在下雨天就會淋溼內帳。冷山UL採用了外骨骼設計且內外帳一體式連線,內外賬通過多耐福扣件連線在一起,使得內帳即使在雨中搭建也不會淋溼,多耐福扣具是世界知名的登山揹包所推崇使用的扣具,可見牧高笛在選料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從上圖我們還可以看出內帳與外帳之前還有大概10多公分的距離,有效的防止內外賬貼在一起從而導致水珠滲透進來打溼內部。為使得冷山UL輕量化,內帳除了底部,上方都是具備網眼額網紗。一旦貼合在一起,裡邊就會苦不堪言。
關於面料:外帳採用了藍白雙色的30D PU2000超輕塗矽面料,防水可達2000mm(含)-3000mm(含),藍白的顏色個人覺得在戶外環境中還是非常顯眼的。冷山UL的外帳材質為錦綸,錦綸材質的耐磨強度,抗撕裂強度都是非常不錯的,加之表面的塗矽處理使得其防水級別可達到防暴雨。在體驗的期間,我在山上睡了一夜,那天天氣不好,一直在下雨,晚上下了,白天還在下,從上圖我們可以發現雨水落在帳篷上之後形成了水滴,荷葉般效應的從帳篷表面滑了下去,當然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手需要自己動手耍耍掉。經過一夜的露營,並未發現有水珠從外帳中滲透進來,使得我一夜睡得安穩,不用擔心可能出現的外面下大雨裡邊下小雨的情形。
雖然雨水是沒滲透進來,可是我還是發現在帳篷頂部有一塊地方容易凹陷進去一點點,正是風帽撐起來之後的後方中間處,這塊如果沒有積水的話帳篷頂部就更加完美了。不知道會不會是我搭建的還沒有展開的原因(由於地面石頭多,地釘無法在最佳位置打入),如果拉的特別緊上方還是略微有點凹陷額話,那麼這個帳篷是不太適合帶上高海拔區域的。因為高海拔天氣冷容易下雪需要帳篷頂部至下成塔型,否則雪將累計有著壓垮帳篷帳杆的風險,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這款更加合適的非高海拔地區的露營,這是我的觀點,也是基於其內帳材質的前提下。接下來來瞧瞧其底帳及內帳的材質。
底帳採用的材質為 68D PU4000防水滌綸牛津布,滌綸牛津面料國內主要用於抗洪防汛雨具等,其特點為抗皺性良好,具有較強的強度以及彈性恢復能力,堅固耐用。作為底部來說非常適用。目測底部的材質與其是一樣的面料。其實當時紮營在這個地方我還蠻忐忑的,沒記錯的話當時爬錯了山頭,這邊的山頂沒有什麼特別好的地方紮營,這個露營地下方都是石頭,不容易扎地釘,而且地面的石頭稍微有點尖銳。每次起身從帳篷內出去或者移動時都能聽到摩擦摩擦的聲音,不過好在並沒被摩擦過或者戳破,所以在這裡也建議下挑選硬度儘量別挑這樣的地方,不過這地方對於測試帳篷的效能倒不錯:處於風口,地面容易劃破帳底,經常下雨。
為什麼剛在我說冷山UL更加適合非高海拔地區呢,正是因為其內帳採用了輕量化的細密網眼網紗,是由100%的聚酯纖維所構成的,由於很多網眼的存在,所以透氣效能會比其他設計會更好,當然也可以阻擋飛蛾蚊蟲等困擾,於此同時在保暖效能方面就會稍稍弱一點,空氣那個佳流通之後,冷空氣可以從帳底溜進來,把帳篷內的溫度帶走,所以我覺得冷山UL更適合南方地區溼熱蚊蟲多的地帶。
說到帳篷的內部,來看看底帳系統,內外賬之前全部做了壓膠處理,縫紉之處做工十分平整防止雨水從連線處滲透進來,體現了牧高笛做帳篷的專業程度。在帳底處還有一個溫馨提示:如遠離火源等。保持空氣暢通等。
內帳底部側牆有個加高設計,可以防止雨下大的時候從側面濺起落進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對頭部與腳步的防水作用。如上圖頭腳兩邊的高度特別高~
再來看看其內外設計的其他細節。內帳的頂部有個露營燈懸掛的掛繩,採用了一根繩子組成的圓環取代了傳統的塑料扣也算是為輕量化貢獻了幾克。方便了夜間提供照明。不過如果露營燈沒有可開啟的扣子的話就需要自己想辦法了。所以很多時候輕量化是需要建立在個人能力以及裝備的基礎之上的。一味的追求輕量化也不是一件可取的事情。
在內帳的一側也設定了彈性掛繩設計,方便了開啟帳門時將去固定在一邊,不回會飄來飄去的影響進出或者觀景。
在開啟門的拉鍊外部,有一塊和拉鍊條同樣形狀的橫條設計。畢竟拉鍊不防風也不雨防雨,此處的設計正是為了避免雨水從此處打進來。同時也算是點綴了整個帳篷,豐富了帳篷的元素。
這就是躲在防風條背後的雙向拉鍊。拉鍊兩邊都可以開啟,且對拉鍊繩進行了延長設計,即使是在夜間或者戴著手套操作時也能較快的拉鍊拉開。
在帳篷的頂部兩側設定了風帽,與以往風帽不同的是此處位置更高,露營的時候可以在內部閉合風帽,或者在內部調節其大小以適應不斷變化天氣。 在以往的帳篷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凝露的現場,此處的設計提升了通風效能,加大了空氣的流通量,排出了更多的溼氣,在一定程度上較少了凝露發生的可能性。保證使用者在戶外使用過程中的乾爽及舒適性。
冷山UL的尺寸如下:寬是60公分+135+60公分,這是什麼意思呢,指的是帳篷裡邊的寬度,加上兩個門廳的寬度,這樣就顯得非常寬。如上圖再放了一個70L的小鷹蒼穹揹包以及黑冰G1000的睡袋之後,還有不小的空間富餘。長是210公分,那麼高就時60公分了。這樣的空間兩個人使用也是綽綽有餘的。如果特別喜歡寬敞的小夥伴可以將揹包,鞋子等東西做好防水處理之後丟在門廳即可。一般情況下只需要在門廳的地上放點東西防潮就好,上邊的水是很難滲透進來的。
兩個門廳都可以開啟,且都可以將內帳掛起來,解決了晚上如廁時小夥伴從我身上壓過的痛苦。夏天的時候產超級兩雙,因為內外賬是通過多耐福扣具連線的,其實也就意外可以將內帳拆開,內帳以拆掉就是就是相當於一個涼亭就出現了。
冷山UL還有個令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其自身就自帶天幕。要知道搭建一個天幕還是需要一定的動手能力。而這款帳篷的完全開啟之後便是天幕,只需要將兩個登山杖一豎立起來通過D型扣的防風繩一拉即可,方便我這種手殘黨。搭建效果圖如上,這時候就可以愉快的做飯或者放一些其他東西在外邊了。後來看照片的時候我才發現天幕還有一個腳沒拉開,天幕在完全拉開之後還存在一個小小的問題,就是雨可能會從天幕與帳篷主體之間額空隙處下進來,這可能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帳篷的低調系統處,我們發現底部與帳篷的連線方式也是直接通過扣件連線,比起之前那種扣在帳杆頭部來的方便和實用多了,也使得地布的固定效果更好。
在之前講述細節的過程中,其實我已經將其防水,抗風,空間,通風,搭建,重量等都提到了。最後再簡單的進行總結下。
關於其防水與抗風效能:在一個晚上和白天的風雨交加中,當時的帳篷扎的還是個風口處= =得益於其超輕撕裂的材料,加之其防水塗層,六通結構支撐,風繩系統的作用發生,使得帳篷未曾發現漏水的跡象,整個帳篷的穩定性也比較穩定,沒有背風吹的搖晃起來。
關於其空間:寬60公分+135+60公分,長210公分,高60公分的設計使得兩個人使用都是綽綽有餘的。
關於其通風效能:頂部風帽設計可自主控制通風量,內帳可拆除及天幕的設計可做一個涼亭簡直不要太涼快。
關於其搭建:六通結構,內外賬一體化,外架式骨骼設計使得單人也可輕鬆搭建。
缺點:
1、雖然已經減重了不少,2000多g的重量還是稍微有點重
2、內部網兜設計取消,好多小東西誤觸安放
3、頂部構造可能會積水
4、天幕與帳篷主題之間有空隙
本文作者極果體驗師:飛神
本文由極果體驗師飛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