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退休的馬雲再次「退而不休」
馬雲又退休了。
說「又」是因為這已經是馬雲第三次退休了。
馬雲第一次退休是把阿里巴巴總裁的位置交給了衛哲;第二次退休是把CEO的位置交給陸兆禧,在年會上馬雲還單膝跪地:“四十八歲以前,工作就是我的生活;四十八歲以後,生活就是我的工作,以後就拜託大家了。”
正如我們所見,前兩次的退休,馬雲並沒有真正退休,而是「退而不休」。
阿里巴巴的管理架構很有意思,和其他公司不同,它採用的是合夥人組織,一般公司董事會就是最高決策層了,但是阿里巴巴在董事會智商還有一個合夥人組織,組織裡都是阿里巴巴的核心創始員工和不斷髮展近來的核心管理層,從最初的18個人目前已經發展到30多人了,這個合夥人組織對阿里巴巴董事有半數以上人員的提名權,甚至可以指定獨董,可以說是董事會的董事會,而馬雲是這個組織的一把手。
歷數馬雲的三次退休:第一次是從總裁退到了CEO,第二次是從CEO退到了董事長,而這一次馬雲則是從董事長退到了董事長的董事長,所以,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這一次馬雲依然是「退而不休」。
馬雲的「退而不休」是好事。
眾所周知,馬雲最大的能力是戰略能力。
馬雲「使命、願景、價值觀」讓阿里巴巴的戰略佈局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當網路剛開始興起的90年代他創立了阿里巴巴,當十年後電商網站崛起的時候他創立了支付寶,當大家一窩蜂湧入支付的時候他又創立了阿里雲,阿里巴巴的戰略就像下圍棋一樣,目前棋過半局,並沒有完全走完。
馬雲的不斷退休是隨著阿里巴巴的成長的必然,第一次退休是從瑣碎的日常管理解放出來,第二次退休是從阿里的戰略決策解放出來,這一次,馬雲可能真的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董事會的董事會的職務中去,他的退休是因為他已經完成了這一層面的佈局,有了更合適的人來接替他,他好騰出時間做更重要的事情。
目前來看阿里巴巴可能已經是非常大的公司了,現在阿里巴巴在中國所形成的產業影響力已經完全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商業公司範疇,它帶有更大的社會公司或者說國家企業的屬性,在這一方面,阿里對於中國來講跟亞馬遜或者谷歌對於美國來講,是有不同權重的。
我猜想,下一步馬雲可能要放空自己,思考在全球市場環境下,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如何在商業和全球價值之間形成一種均衡、妥協和可持續發展,這個問題的解答只能由它的創始人來回答。
如果把馬雲目前的權力分成硬權力跟軟權力來看,軟權力也就是對公司的長遠戰略、長遠價值和文化,這是馬雲的強項,他在相當長時間裡還會發揮作用。但是從硬權力來說,他現在可能算是完全交出去了。
馬雲的每次退休為什麼都能引起廣泛的關注?
這是因為馬雲所創造的價值,我個人認為馬雲所創造的價值並不是多少財富,多大的公司,馬雲所創造的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建立起了一套可以商業化運作的信用體系。
毫不客氣的說,馬雲是唯一一個能夠在不認識你的情況下無抵押借錢給你的人。
在這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從古代的錢莊、當鋪到如今的銀行、典當行,那都是貔貅似的純在,只進不出。你把錢存入銀行很簡單,但是你要是想從銀行拿錢,沒有十公分厚的抵押材料你跑斷腿也做不到。
另外這種信任體系還在商業買賣中運轉,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是從古至今不變的真理,但是在電子商務時代,這種約定俗成的規矩再次被打破,買家和賣家相隔千里,沒有阿里巴巴創造的這套保證金擔保支付制度中國的電子商務可能還要慢上十幾年。
此外,阿里巴巴把這套信任體系以芝麻信用的方式具象化,並對外提供服務,每個人都有一個芝麻分,這個芝麻分無比重要,你芝麻分高可以無抵押在借唄借款,在花唄預支付,在ofo免押金騎車……
如果說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發展,依靠的是人口紅利、廉價勞動力,那麼接下來,中國可以依靠的不是貨品與貨品之間的差價,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如果說人類還有什麼紅利沒有被髮掘的話,那我相信,信任、互信是最大的未開發財富。
當然也有陰謀論者認為馬雲是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中看到了什麼,這不好說,像李嘉誠退出中國市場的時候,全國上下一致口徑:別讓李嘉誠跑了。現在呢?回頭看看房價、股市,不得不驚歎李超人驚人的預判。
每個層次的人總會有不同的視野,他們站在那個高度上,自然會有我們看不到、想不到、掌握不到的資訊和資源,不過又有什麼關係呢?
即使馬雲這次退休退任董事長,他也還是留在董事會裡的,同時他仍然是阿里巴巴合夥人組織的核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馬雲還是牢牢得控制著阿里巴巴的文化制度等,他其實依然是「退而不休」。
馬雲大概率還會有第四次退休,等到那次退休,可能才是他真正的歸隱山林吧。
古代的皇帝登基或者禪讓的時候都是要提前告知老百姓的,讓所有參與者、親歷者、目擊者感受到皇家威嚴,所有的目的都會在這冗長繁瑣的皇家儀式中實現,上臺登基者極盡威榮,而下臺退休者也可展現最後的威望,讓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枕無憂。
有眼光的企業家總是有希望、有期待、有準備的,何必在乎他是否真的退休,可能他只是在審時度勢做最好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