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的方法論(1)
前兩個文章都很虛,只是一些很泛泛的東西,很空洞。但我想分享的不止於此,我會把我學到的,領悟到的精髓記錄下來,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幫助自己構建一個自己的邏輯體系。
邏輯是什麼?
我不是哲學家,不是數學家,所以我不可能上升到一個高度去解讀這個名詞,所以我說描述的只是我的看法。就產品而言,邏輯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什麼是邏輯?在我看來邏輯就是條理性,合理性的結合。帶入到產品中來說,整體框架是否合理?技術架構是否合理?使用者體驗是否合理?功能架構是否有條理性?市場定位是否合理?都是邏輯的一種體現,雖然這樣說有點兒狹義,但是我感覺產品的邏輯思維就是要這樣服務於產品。(歡迎Diss,交換意見)
我老大在這一點上就讓我非常崇拜,我有技術的底子,自認為邏輯已經很好了,但是在產品崗位上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我對於產品區域性邏輯還好,但是產品整體的邏輯還是有所欠缺,這也是我下一步需要讓自己成長的一方面,大局觀。我經常陷入一種困境就是我可以很快而好的輸出一個方案,然後被打回了。只看方案的話其實沒什麼問題,真正的問題存在於這個方案是否符合目前的架構,在專案的大背景之下,是否合理。當然,我經常是不合理的,但是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我在日後的工作一直在規避這樣的“坑”出現,並且,我養成了“多嘴”的好習慣,總是習慣先和開發聊聊,這個是怎麼實現的?是否符合我們之前的預想?如果要改應該如何去改?
沉下心,慢慢來
其實做產品,尤其是我這種入門級的產品,對於時間會有許多“浪費”,我總是會去細化我所要梳理的東西,我需要去了解整個專案的框架,結構。(其實我並不推崇想轉行的小夥伴從文件方面入手,因為我覺得最應該提升的首先是自己的邏輯思維,至於原型,文件什麼的,抽出一個禮拜來好好了解就OK了)但是有時候,我真的會很急,為什麼我只能做這些?為什麼我不能去控制一個專案的進度?其實下來想想自己挺傻叉的,不能自以為是,有一點兒感覺了,入了一點兒門道了就開始飄飄然。
剛入門,我一直告誡自己你是個“白痴”,別裝聰明人。我很少在公開的場合發表自己的意見,因為我怕錯,但是我會記錄了下來,會下問問我老大,為什麼要這樣?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還別說,我還真就提對了幾次建議。這一方面增長了我的信心,一方面也促使著我遏制自己的野心。還不到你掌握話語權的時候,別急。其實我知道每個人都渴望著成功,渴望著那種產品是由自己創造出來的那種感覺,但是功夫不到位,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
什麼是方法論?
說了怎麼多,到底什麼才叫方法論?其實這個和邏輯一樣,沒人可以準確的定義,只能說這就是你做事的一些準則,一些套路,一些方法的集合。每個產品的方法論都不一樣,卻又很像,因為我們最終追求的東西,本質都是一樣的。
入職的前幾天,我一直都在汲取各種產品方面的方法論,各種社群,網站,論壇,文章,都快看瘋了,然後再一次產品組內部會議的時候,老大專門做了一個關於他總結的方法論的PPT給我們分享,真的是受益匪淺,也在我後來的工作上避免了很多坑(雖然依舊踩坑,但少了很多)我後面也會慢慢的都分享出來,因為我想通過自己的理解去表述,而不希望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
需求到底是什麼?
其實做了產品以後,經常會有疑問,運營、商務提出來的需求千奇百怪,可是我們應該怎麼總結這些需求?是提出來的就做?還是我們再去思考一下?有的時候按照他們所描述的做出來的東西他們未必真的會用到,因為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所以,作為產品的第一個能力就是追根問底,找尋這個需求的真正面目,還原最真實的場景,這樣才能避免我們踩坑。
按照我老大的說法就是,問五個為什麼,追尋它的本質,問到底。然後想一個方案去解決,但是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用他的思維去考慮這個問題的核心是什麼,往往只有這樣,你才能發現最本質的需求。另外就是多維度去思考,除了五個為什麼,還有五個W一個H,也就是何時(when),何地(where),什麼人(who),什麼事(what),為什麼(why)和怎麼做(how),通過這幾點來發現最基本的需求場景,往往是比較接近於最真實的需求的。
作為產品我認為最需要具備的,第一是較為縝密的邏輯思維,因為產品是一個專案從誕生到成熟需要操心最多的人,因此一定要對整個專案有一個清晰的結構,第二是大局觀,通過區域性看到整體,又從整體來細分區域性,並且實時進行一些調整,使之符合現在的市場需要,使用者需求。因為我目前的這個專案是to B的,因此我們的整體就是市場,就是通過商務,運營來反饋的,這就引申出了第三點,對需求的把控,對偽需求的辨別,或者說是找到真正的需求。
產品是一條很長的路,需要學的東西也很多~所以,歡迎同行們或者前輩們指教,可以的話分享分享你們的一些方法,可以一起交流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