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對這個事的重要性的認知,小米排在中國第三

最終,一個公司的持續作戰能力,來源於他系統的能力,因為有這樣的系統,才能保持你持續的成功。
近期,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和晨興資本創始合夥人劉芹交流時,說了上面一句話。
雷軍表示,小米以後要構建一個像美軍一樣的指揮系統和組織系統,從而使公司處於高效並且可持續的發展之中。
為此,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準備和醞釀,雷軍說他在2018年9月份幹了一件挺誇張的事情——在小米組建了組織部和參謀部。
他說,「今天,在中國的民營高科技企業裡,有組織部設定的,只有華為和阿里,今天又多了個公司——小米,我說至少對這個事的重要性的認知,小米排在中國第三。」
眾所周知,人的思想決定了人的行為,企業其實也是如此,是思想的認知決定了企業之間的差距。

那麼,雷軍在小米設立的這個部門到底有多重要呢?
雷軍說,其實組織部這個設定,它確保了投入足夠的資源,關注了關鍵少數人,尤其是一個幾萬人的企業,我覺得人是第一位的,光有HR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當你的組織系統建立得足夠強大的時候,最重要的體現就是你的戰將如雲。
做企業的老闆有一點痛苦是共同的,那就是沒有足夠的人。
比如你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才,人家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走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因此在許多企業當中,老闆對那幾個關鍵緊要的員工可以說是又愛又恨,他們雖然是企業的骨幹力量,但老闆還老是擔心他們什麼時候一走了之。
真是恨不得拴在公司裡,讓他們從此就留在身邊。
這種情況當然是不對的,在企業組織生態當中來說,也是極為不健康的。
你看人家阿里巴巴,就從來沒有這個擔憂,他們少一個副總和高管,對組織來說一點關係都沒有。
還有京東,劉強東就在一次請員工吃飯的時候對某個高管講,不要覺得你離開了團隊就散了,工作就沒人敢了,不會的!說實話,你們(這些高管)去休息,對下面的弟兄們也是一件好事。
雷軍所說的組織能力,就是如此了,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組織系統強弱的一個尺度。

都說華為厲害,任正非搞得狼性文化牛,團隊戰鬥力強,但華為的「科學管理體系」才是任正非最大的貢獻之一。
1998年,剛成立10年的華為就請來國際商業巨頭IBM當老師,指導華為建立了IPD和ISC專案、升級了華為的管理流程。
5年間,共計花費4億美元,這就體現了任正非的高瞻遠矚,目光遠大。
實際上,無論是華為的科學管理體系,還是華為對科研工作的長期、連續、大量的投入,都在說明任正非對企業“內功”的重視,什麼叫內功,打基礎就是了。
企業本就是“造物”,有的企業只能做一個地方的生意,有的企業只能夠做一個國家的生意,而有的企業卻可以做全世界的生意。
造物,說的就是企業創始人心量、胸懷和格局的能力。
什麼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企業的組織管理體系就是了。
現在的華為有全球18萬名員工,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管理體系存在,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運轉機制,這18萬人又如何實現協作和進步?
只是一盤散沙而已。

組織系統的強大就意味著企業保持“戰將如雲”的能力。
有一次,雷軍和友商一個離職的高管交流,雷軍說你走對我們友商應該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這個高管回答說,不是的。我後面還有一百個兄弟等著被提拔呢,沒有人覺得我離開是一個重大損失。
實際上,一流的企業都相當於有一個“鐵打的營盤”。
最近,我們看到阿里巴巴大文娛的重要干將因為經濟問題被查,阿里對此表示“零容忍、不妥協”,就是因為他們的組織體系特別強大,可以隨時換上新人上位。
「最核心的是怎麼能讓自己擁有一大群能打仗的大將,我覺得這是組織部的作用。」
正是雷軍意識到組織建設的重大意義,才無論如何也要在小米成立這個組織部。
「企業要用各種各樣的人,而有能力的人往往都有一點古怪,所以領導者胸中要能容納千軍萬馬,最怕的是跟員工比誰聰明。」
馬雲曾經說過,是因為阿里巴巴有很好的模式、產業和團隊,才讓阿里走到了現在。
如果沒有完善的職位體系、薪酬體系、任職資格體系、績效管理體系和職位任職能力的素質模型等科學組織管理體系,不管是華為,還是阿里巴巴,都無論如何走不到現在。
有句話說,「華為員工愛加班,因為分贓分的好。」事實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組織規則帶來的激勵,員工又不傻,他們又怎麼想著去加班、多幹活。

企業的成長規律都是基本上一致的。
任正非說過,在華為創業初期,誰幹得好誰幹得壞,他腦子裡清清楚楚。但人多了以後,他就沒辦法對所有人評價了,沒有判斷的標準,老闆也不敢把權力下放。
這就引起了組織混亂,增加了組織的成本消耗,也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說“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力出一孔,利出一孔。”難。
所以,任正非以遠見卓識和極大的魄力引進了西方最頂尖的組織管理體系,最終實現了華為組織能力的大升級。
「我們這些平凡的15萬人25年聚焦在一個目標上持續奮鬥,從沒有動搖過。就如同在高壓下從一個小孔中噴出來的水可以切割鋼板,從而取得了今天這麼大的成就。這就是‘力出一孔’的威力!我們的聚焦戰略就是要提高在某一方面的世界競爭力。」
對做企業的人來講,一定要明白任正非這句話背後的含義。
但是,組織部雖然重要,參謀部卻更重要,因為它是企業的“大腦”。組織是軀幹、四肢,只要大腦聰明發達了,軀幹和四肢才能給發揮應有的作用。
雷軍認為參謀起到的是指揮的作用。
我還有一個很深的感受是,我們幾乎所有的大公司,CEO都是光桿司令,可能大家不瞭解參謀部到底是個什麼部門,很多人認為參謀部是個幕僚部門,其實不是,司令部裡面最重要的部門就是參謀部,參謀部裡面最重要的幾個職能,叫作戰科,其實參謀部是個指揮打仗的機構。

「領導者的眼光放不開是不行的,我們跟別人比賽,比的是誰看得更遠,誰看得更高。生意越來越難做,眼光看得更遠,走得就更遠。」
馬雲說過,作為老闆一定要有看得遠,有遠見。
「任何企業,在別人看來很好的時候,往往就是災難要來臨的時候。人也是這樣的,發現問題的時候,已經晚了。」
在很長一段時期,馬雲天天在想什麼東西會阻礙公司的發展,因為公司大了以後,會出現很多問題,老闆一定要不斷地去思考。
但一個人在思考,不如一群人在思考,參謀部的意義就在這裡,群策群力,讓最優秀的腦袋想出最好最恰當的意見。
一個創意最優的公司,當然可以做到最優秀的程度。
「領導者的眼光、胸懷和實力是最重要的。」這就對老闆提出了挑戰,你是不是要和員工比聰明,比能力?
雷軍指出,當企業的組織系統複雜到幾萬人的時候,你會發現你這個CEO 無論怎麼能幹你都是光桿司令。
所以他致力於建立像軍隊一樣的參謀系統,關於戰略、情報和指揮作戰,小米先從頂上建起,未來會跟軍隊一樣,團級建制,全部要設參謀部,營級建制,設作戰參謀,這樣的話使整個組織系統變成一種網狀的組織結構。

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永遠也趕不上時代的步伐,更何況知識爆炸的時代。只有組織起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一同奮鬥,你站在這上面,才摸得到時代的腳。
任正非早就說過,個人英雄主義是沒有前途的,只有集體主義才能贏取勝利。
做企業,永遠不要去做一個光桿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