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和藝術“相逢”:培養皿裡“種”出“蒙娜麗莎”畫作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寫意版《嫦娥奔月》……你能想象嗎?這些馳名中外的藝術畫作,不僅可以用筆畫出來,還可以在培養皿裡面“種”出來。近日,瀋陽藥科大學舉辦了微生物藝術設計大賽。參賽選手們以培養基為畫板,以牙籤做畫筆,蘸細菌做顏料,藉助微生物實驗技術,用細菌在培養基平板製作圖案,創作出了一幅幅創意十足、色彩斑斕的“藝術細菌”畫作。
這是科學和藝術的一場“相逢”。
瀋陽藥科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製藥學院副院長張怡軒教授介紹,用微生物作畫是科學家們在實驗室的藝術創想,作畫者不僅需要掌握微生物培養等實驗技術,還要有一定的藝術素養。“這次大賽有170多位學生報名,共收到了上百幅作品,有人物、動物、卡通形象等,都是通過微生物菌株畫出來的。”
畫作被封在直徑9釐米的培養皿中,由各式菌種構成。因微生物菌種有各自不同的顏色,通過無菌操作可以避免雜菌混入,待到菌落長成後,一幅幅畫作就顯現出來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作品中的五顏六色均是“純天然”,或來自細胞本身,或是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產物,沒有任何成品顏料塗色“參與”。
消毒實驗器材、稀釋土壤標本、配置分離培養基、提取細菌培養、提純細菌顏色、選準靶點放置細菌、滅菌消毒……在參賽選手、瀋陽藥科大學生物工程專業大三學生王爽看來,創作微生物畫作是一個“耐心鑄造奇蹟”的過程。每一幅畫都要有一個月的創作期。作畫過程雖很繁瑣,但也很有趣。
“例如細菌純化培養、提純顏料的時候,我們用塗布棒沾菌液擦拭培養基後,會目睹一株株微生物細菌,變成一個個各種顏色的小斑點,從培養皿中長出來。”王爽告訴記者,他們再用細竹籤把創作所需的單一顏色細菌挑出來,放到純化培養基上,讓細菌們繼續生長,也就是提純的過程。
“提純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對純淨度要求極高。如果再生長的細菌又是兩種或多種顏色,就說明純化失敗,還需要繼續提純。”王爽舉例說,有同學畫《九色鹿》,就提純了好多個顏色。
使用提純後的細菌,學生們將在新的培養皿上作畫。萬事俱備後,一切都將交給時間。經過三五天靜置,細菌在培養基裡不斷繁殖生長,一副肉眼可見的色彩斑斕畫作,逐漸呈現眼前。
這是時間的醞釀與饋贈,更是微生物學科獨具的魅力。
據瞭解,繪畫使用的原材料主要為兩類,一部分來自原始森林植物根下的土壤,另一部分是從中藥材根際分離出來的,都是無害菌,確保學生不會受到感染。“我是學校科考隊成員,這次繪畫使用的部分菌種就來自暑假去大別山考察時,在當地採集的中藥材根際土壤。”瀋陽藥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大三學生王佃餘說。
張怡軒表示,學校舉辦微生物藝術設計賽,希望可以推動微生物科學知識普及,直觀宣傳微生物知識。“同時我們還希望寓教於樂,鼓勵大學生的創新與創作能力,豐富同學們的課餘生活,提升微生物相關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