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直播的窘態與破局
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形勢的變遷總是超出人們的想象。
當我們剛適應4G網路帶來的快感時,5G已開始向我們招手,而且6G研發已經上路了;
當我們以為人工智慧還在舞臺中央時,區塊鏈和量子計算分分鐘就把我們推到“古典”的行列;
一覺醒來,我們往往發現又被這個時代甩了幾條街。
然而,在大部分技術都在上演“72變”時,也有些技術站在了對立面, 4K直播就是其中一員。月初,中央廣播電視總檯CCTV4K超高清頻道開播的訊息在業內引發了不小的轟動。似乎讓我們看到了4K直播的春天。
不過,從國內首臺4K網際網路電視釋出距今已有近5年的時間。我們很難相信,5年多的困局在今天突然雲開霧散。
畢竟,阻撓4K直播普及的障礙,不僅僅是內容製作,甚至不僅僅是頻寬的難題。
再說說4K
我們離4k很近卻又似乎很遠。當下,幾乎我們的每一部手機都支援4K視訊錄製,我們每家的新採購的電視4K都是標配。不過,卻很少有人能真正的說清4K到底是什麼。
4K(4K Resolution),又稱超高清UHD,指組成影象的畫素點有3840x2160個 ,另外,其他的畫素點為3996x2160、4096x2160和4096x1716等的,也稱為4K。
4K有什麼意義呢?簡單的說,畫質更清晰、自然、逼真,使用者可享受到影院級的視聽體驗 ,真正的可以做到毫髮畢現。
現狀與窘態
從15年12月廣東IPTV首次對江蘇衛視跨年晚會首次4K直播到2016年7月國內首個4K超高清標準制作的IPTV直播頻道開通,再到去年5月在零點樂隊演唱會上國內首次實現超高清大範圍4K直播,4K直播的似乎只屬於大型賽事、晚會、演唱會等高階活動的盛宴 。
這次央視CCTV4K超高清頻道的開播,可算作4K直播開始普及的曙光,但離真正的普及似乎還有些遙遠,尋常百姓要真正的暢享4K直播似乎還是一種奢望。
在做去年5月零點樂隊演唱會4K直播時,直播支援方除了調動索尼專用4K轉播車,架設了11個4K機位,包括4個特種裝置機位,並且為了配合4K直播,還邀請國內大牌燈光師加盟指導。一場4K直播的難度和複雜度可見一斑。
其實,製作成本高還只是4K直播普及障礙的冰山一角。
我們知道,網路直播一般分為採集、轉碼製作、內容分發和終端播放幾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挑戰和障礙:
首先是採集。 隨著硬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採集裝置已不再是難題,但如同零點樂隊演唱會4K直播時那樣,仍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要製作出高質量的4K直播,肯定需要配置專業的裝置。
其次,轉碼製作。 要對高於高清視訊4倍的4K內容上做轉碼、渲染、加字幕等操作,還是存在很大的挑戰。比如加字幕,即使語音識別如此成熟,想要精準的匹配,尤其是外文視訊,還是需要人工同傳。
再次,內容分發。 對於資料採集、轉碼製作等操作儘快困難重重,還是能被一一攻關。而網路頻寬問題卻是實實在在的硬傷。
最後,是終端播放。 4K電視如此普及,播放裝置當然不成問題,但當前使用者的需求也不容忽視。隨著手機的螢幕越來越大,人們對電視的迷戀也越來越小。如果是在手機端播放4K和1080p視訊源,使用者幾乎分辨不出視覺體驗的差異。在電視平均開機率不到30%的今天,如何讓使用者感知到4K直播的價值,也需要市場培育。
在巴西世界盃上BBC做4k直播,每秒60幀的視訊,大概需要36M的頻寬 。30多M的頻寬目前在國內絕大多數地區的使用者還只能是仰望。且不說有統計機構的報告稱國內平均網速僅為2.3Mbps,即使號稱下載速度超過100Mbps 的4G技術如此成熟,你在手機上有幾時能很順暢的觀看720P的直播,更別提畫素點4倍於1080P的4K視訊直播。
而這只是視訊到終端使用者的最後一公里。網路頻寬的瓶頸更在於“中間一公里”。 中國網路格局是“南電信北網通”,在網通和電信的銜接處是實實在在的網路傳輸瓶頸。10M以上的頻寬分發,國內很少有電信運營能夠搞定。
破局
4K直播,真正的要大行其道,首先需要解決頻寬問題。而5G無疑是最佳的解決方案。隨著5G技術的誕生,用智慧終端分享3D電影、遊戲以及超高畫質(UHD)節目的時代已向我們走來。
在理論上,5G的網速是4G的100倍,可以高達10Gbps,遠超4K直播所需的30多M的頻寬需求。所以4G時代無法實現的需求,5G都有滿足的希望。
另外,H.265視訊編碼標準的應用。作為新一代視訊編碼標準,其最大的優勢是在演算法複雜度幾乎沒有增加的基礎上,僅需原先的一半頻寬即可播放相同質量的視訊。與當前盛行的H.264相比,在同等清晰度下,能為視訊的儲存、傳輸節約成本。
除了技術的突破,觀眾的觀念扭轉也需要市場培育。讓使用者看視訊的方式從電視到手機再回歸到電視,也需要很有誘惑的刺激 。不過好的徵兆是,除了4K影視內容在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都在開通4K直播頻道。畢竟隨著電視螢幕越來越大,人們對視訊畫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時,4K視訊的觀感和1080P的差距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