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病也要講歷史,B站是這樣拍紀錄片的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WIFI&lang=zh_CN&fontScale=100&pass_ticket=OQWrl0VBxKg8AgXjQhkfWmISsEk7lOgJ0vHf1GtkojYy4r%2BAKdCQmfhFMrGqWZbX"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noindex">“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 ,作者:趙思強;36氪經授權轉載。
3分17秒,畫風突然開始變得不正常起來。
充滿磁性的旁白介紹著大文豪蘇軾的生平,“正片開始了。”頂端彈幕突然出現這樣一條,隨後就聽到旁白保持著之前的語調說道:“他(蘇軾)遊歷赤壁作一次兩賦,引來了無數點贊收藏投幣。”
“點贊收藏投幣”是B站使用者都很熟悉的“素質三連”,一般是up主為了提高視訊的整體推薦度,用來引導使用者的一句話。官方玩梗,最為致命。28分鐘的片子,從這裡開始便徹底放飛了自我,”東坡居士成了北宋文學史上的大IP。”、“蘇東坡解鎖了他的新天賦”.......一些不像是歷史紀錄片的解說詞一句接著一句。
“有點新潮,有點另類。”這是印在《歷史那些事》系列紀錄片主海報上的一句話,自從10月24日第一集《在下東坡,一個吃貨》首播以來,這部紀錄片只要週三晚八點一更新,新一集就會迅速衝到B站紀錄片區的榜首,目前第一季已經在昨天播出了最後一集,總播放量超過800萬,評分9.7。
這是一部B站出品的紀錄片,它對自己的定位是“實驗紀錄片”,講述了八個獨立的歷史故事,涉及歷史人物、歷史典故、冷兵器等諸多方面。和之前爆火的《人生一串》相比,《歷史那些事》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帶著更濃重的B站痕跡,從第一集開始,各種動漫梗、站內梗層出不窮。《歷史那些事》製片人南夏陽也表示:“在這部紀錄片的創作中,團隊一直是追求藝術性和娛樂性的平衡。”
“這部作品想傳達給使用者的是,紀錄片不都是嚴肅沉重的、歷史也不都是枯燥無味的,網生新派紀錄片可以很新穎,歷史可以很鮮活。”嗶哩嗶哩副董事長、營運長李旎對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說。“‘創新’、‘年輕’是這部紀錄片中我們最想傳達的兩個理念。”
除了“一本正經搞笑”的文案,在保留經過嚴肅考證的史實內容的同時,《歷史那些事》在環節編排上增加了一個“歷史小劇場”環節,基本可以看作是主創團隊的“試驗田”,在這裡他們種下了各種各樣的“種子”,各種梗在這裡肆意生長。
南夏陽對刺蝟公社說:“典型的紀錄片製作手法是旁白、空鏡、再現,這也是《歷史那些事》最為主要的表現形式。此外,我們希望用一些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講述那些生動、鮮活、有溫度的故事。”
在介紹“吃貨”蘇東坡的第一期,兩個小劇場分別借鑑了兩部B站使用者非常熟悉的影視作品,一個是日劇《孤獨的美食家》,另一個是日本動畫《衛宮家今天的飯》,第二集介紹末代皇帝溥儀的故事時,製作方又選擇從溥儀的“外教”莊士敦的角度,把他打造成一位宮廷內的“福爾摩斯”,一步一步解開宮中寶物頻頻失竊的謎題——原來是“00後”溥儀不想再當“死宅”,想要自己攢錢出國留學。
在之後的幾集,這個小劇場的形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在講述隋煬帝楊廣和其兄長楊勇的故事時,正片和中插小劇場古今兩條線並行,嚴肅解說部分介紹古代背景,小劇場則拍成了滿滿王家衛風格的港片。
在介紹魏晉時期的“女裝大佬”何晏時,小劇場又變成了綜藝《愛情保衛戰》的節目現場,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控訴自己的老公沉迷於自己的愛好,不顧家庭。
南夏陽對刺蝟公社說,這一期在製作時,主創團隊想了很多種形式想要講述何晏愛好女裝這件事,但都不太滿意,直到偶然看到了《愛情保衛戰》,才產生了靈感。“歷史小劇場的形式我們腦洞了很多,如熱門綜藝、脫口秀、MV、廣告、比賽、電影片段等,哪個故事用哪個形式去表現,我們用了很長時間去討論。”南夏陽說。
“我們第一季的內容編排上,會刻意打亂每集之間的相互聯絡,使之相對獨立,這樣觀眾也不會知道我們接下來會講什麼,可能會保持期待和好奇。”南夏陽說。
從彈幕、評論上看,B站的年輕使用者對這種“不正經”、“接地氣”的表現方式很感興趣,同時由於B站良好的社群氛圍,彈幕文化,很多使用者利用彈幕對內容進行了大量地二次創作,彈幕將原本單向的資訊傳遞轉變為雙向,極大地擴張了內容的邊界,創造出了一種特殊的氛圍和共鳴。
南夏陽說,使用者的評論他們不僅會看,而且還會反覆看,有時候甚至覺得評論比片子都有意思。她還記得一位觀眾寫了一篇長文支援他們,最後用一句話總結《歷史那些事》:外表荒誕無節操,內心高潔學問高。
“我很喜歡《歷史那些事》裡所嘗試的,對於歷史人物一些被人忽略的事實進行考究並且簡單明瞭又輕鬆地講述出來,這種客觀又容易被人接受的手法其實對於“歷史”這一個一般被人認為枯燥乏味的東西來說再好不過。”一位B站使用者在評論區這樣說道。
“B站代表著中國目前教育最好、素質最高的一批年輕使用者。”李旎說,“他們是網際網路網生一代,物質基礎優越,有很好的審美基礎,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求知慾。最重要的是,對於美好的內容,年輕使用者願意自發去傳播和安利,成為‘自來水’”。
李旎認為,通過《歷史那些事》這部“腦洞大開”的紀錄片,如果能引發年輕人對歷史的學習熱情,吸引他們去翻閱歷史書籍,觀看更多的優質紀錄片內容,探究厚重、恢弘、博大的中國歷史,那就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
B站董事長兼CEO陳睿也認為,所有的文化能夠傳承下去的基礎是在於青年。但是“對待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不夠靈活,不夠開放。”陳睿表示,“更好的辦法是讓年輕人真正的去深入的瞭解它,喜歡它,自發的傳播它,甚至是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創作和改進中。”
可以看出,《歷史那些事》的主創團隊,就是在這樣的思路下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他們最難得的一點,就是在是在風趣幽默和歷史深度之間做到了一個平衡。對於歷史這樣紛繁龐雜的內容,如何能夠找到不同的角度,挖掘出有趣的細節,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又符合現在使用者的資訊消費習慣,這其實並非易事,但從第一季的效果來看,《歷史那些事》很好地消化了這個問題。
從近幾年的種種舉動可以看出,B站對紀錄片這個類別非常的重視,不僅把紀錄片從原來的科技區單獨劃分出來,在去年,B站還公佈了紀錄片“尋找計劃”,宣佈將為B站使用者“尋找”更多優秀紀錄片內容,同時為創作者進行全產業鏈的扶持。在一次演講中,陳睿也提到,B站目前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紀錄片出品方之一。
此外,在今年9月, B站今日宣佈與Discovery達成深度合作,包括145部紀錄片,200小時的獨家內容以及內容共制方面的計劃,繼續豐富紀錄片區的內容。
從早幾年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之後的《尋找手藝》以及今年爆火的《人生一串》,可以看出B站一直在不斷地創新,想辦法滿足年輕人對優質紀錄片需求,作為在年輕人中影響力最大的社群之一,B站的最大的優勢就是了解年輕人,這樣的瞭解能夠驅動B站生產出別人生產不出來的,更符合現在年輕人資訊習慣的內容。
李旎對刺蝟公社說:“求知、熱愛和傳承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是我們希望在年輕人中產生的影響。讓年輕人產生對歷史的興趣,讓年輕人喜歡上紀錄片,這是我們探索歷史題材紀錄片過程中,所希望看到的。”
《歷史那些事》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這種嘗試甚至衝擊了紀錄片這一領域中很多約定俗稱的東西,但”傳統“本身就是一個流動的概念,今天的創新也許在未來將變成常態,就像《歷史那些事》第一集中提到蘇東坡的東坡肉一樣,起初只是普通的白水燉肉,可是在後人不斷地改良創新下,慢慢混雜五味,展現出全新的面貌。
這也許會是一段新歷史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