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適合 Evernote 使用者的大綱工具:Cloud Outliner 2 for Mac
編注:Cloud Outliner 2 與 Evernote 的同步不適用於中國版的印象筆記。
Evernote 使用者大概都有這樣的感受,即「Evernote 對大綱層級的支援並不理想」。儘管在大版本更新後,Evernote 支援通過拖拽的方式調整大綱條目的層級和順序,但它依然不能像專業的大綱工具那樣對條目做註解,甚至不能進行最基礎的收起、展開等操作。因此,我們只能另闢蹊徑,用專門的大綱工具來彌補 Evernote 在這塊的不足。
我之前一直使用的是國內開發商開發的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幕布 ,它雖不能和 Evernote 同步,但價格算是同類產品中比較親民的。然而,幕布的文件管理模式一直讓我很頭大。首先,它只支援標星這一種對文件的標識方式。再者,幕布不支援用 樹狀檢視 來顯示文庫中的資料夾和文件,這使得文件之間的聯絡極為割裂。最重要的一點,幕布和 Evernote 的資料庫是互不相通的,將幕布中的大綱匯入 Evernote 的唯一途徑就是複製貼上。

作為一名 Evernote 重度使用者,我並不希望大綱與我的主力資料庫隔絕開,因為大綱通常是筆記的雛形或者提煉產物,能夠在檢索時一併查閱大綱和相關的筆記是很有價值的,所以我一直在尋找一款能夠和它同步的大綱工具。恰逢最近入坑 Setapp ,Cloud Outliner 1 便成為我訂閱之後安裝的第一款應用。
Cloud Outliner 的同步方案
Evernote 雙向同步
我絕不會說 Cloud Outliner 是最好的大綱工具,但其能與 Evernote 雙向同步 的特性是我選擇它的決定性因素。事實上,聲稱能夠和 Evernote 同步的服務不在少數,但絕大多數都只能由這些服務 單向同步 到 Evernote 中去,而後生成筆記。在 Evernote 內對這些筆記作出任何修改,並不會影響原始服務中對應的文件內容。更有甚者,有些服務乾脆把筆記設為只讀模式。

Cloud Outliner 的同步機制很獨特,它有點像是把 Evernote 當作了它的 同步伺服器 。無論在哪一邊 2 做出改動,另一邊都會同步過來。因此,你可以直接開啟 Mac 或 iOS 3 上的 Cloud Outliner 書寫大綱。如果你不幸和我一樣沒有 iOS 裝置,也沒關係,只要手機上有安裝 Evernote,就能夠隨時編輯在 Cloud Outliner 中建立的大綱,也能直接在 Evernote 中新建 4 一則大綱筆記,並通過 Evernote 將內容同步回 Cloud Outliner。這樣的同步模式就相當於 給 Evernote 增加了一個可專門用來撰寫大綱的擴充套件外掛 。

Evernote 同步的優勢
筆記元素
Cloud Outliner 首次與 Evernote 同步會新建一個名為 Outlines 的筆記本,所有的大綱都會默認同步到該筆記本中。後續對這些筆記做任何的改動,比如更換筆記本、設定標籤、編輯內容、修改屬性(URL、位置、作者),均不影響同步,且 這些改動不會被未來在 Cloud Outliner 中做的修改所覆蓋 。因此,我們可以在 Evernote 中盡情運用自己習慣的邏輯來整理這些大綱文稿。
文字樣式
Cloud Outliner 非常討喜的一點就在於它的文字樣式足夠簡約,只提供了最常規的加粗、斜體、下劃線、刪除線和 6 種預設的顏色,這些樣式都能完整地同步到 Evernote 中。

同時,我們也能夠直接在 Evernote 中設定上述文字樣式,甚至是顏色 5 。這裡有一個能夠拯救一大批強迫症患者的設計,即我們在 Evernote 中編輯時,只要選擇肉眼看上去比較接近的顏色,Cloud Outliner 就能自動轉換成標準預設顏色,並且在下一次同步回 Evernote 時更新所有的顏色。

Cloud Outliners 與 Evernote 之間同步顏色樣式的方式
字號
Cloud Outliner 的字號設定是應用於整個文稿的,而不能針對部分文字。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其他軟體中的「縮放」,因為它並不是真正的樣式,而更像一種顯示模式。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無論在 Cloud Outliner 中將字號設為多少,Evernote 中的字號永遠是預設值 6 。

專案符號
雖然 Evernote 有自己的一套專案符號 7 ,但隨著和 Cloud Outliner 之間來回往復的同步,它們最終會被「統一」為實心圓。這對強迫症患者來說,也不可謂不是一大福音:joy:。

文稿歷史版本
Cloud Outliner 本身不具備歷史版本的功能。如果你訂閱了 Evernote Premium,甚至能通過 Evernote 的筆記歷史來複原之前的文稿。當然,這肯定無法和那些原生支援 macOS 文件歷史版本的應用(如 iThoughtsX、Ulysses)相提並論,但聊勝於無。

Evernote 同步的侷限性
儘管如此,Cloud Outliner 的這種同步方式還是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條目註解無法在 Evernote 筆記中顯示
Evernote 本身並不支援 OPML,所以條目的註解是無法顯示在 Evernote 筆記中的。這一點挺致命的,畢竟註解中包含很多關鍵的資訊。需要注意的是,註解並非不同步,它們依然可以顯示在 Cloud Outliner 中,並且不會因為在 Evernote 中修改與之對應的條目內容而丟失。
非大綱文字的元素無法同步
Cloud Outliner 不支援新增圖片,但 Evernote 卻能新增圖片、視訊、音訊、表格等各種元素。即便在 Evernote 大綱筆記中強行新增這些元素(包括獨立於大綱之外的文欄位落),它們也會在同步時被「過濾」掉,並在下一次由 Cloud Outliner 同步回 Evernote 後被抹去。
Cloud Outliner 文庫結構無法同步
雖然 Cloud Outliner 提供了樹狀的文庫組織結構,但它並不能體現在 Evernote 中。

其實換個角度看,這也未嘗不是一個優點。Evernote 使用者一般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體系,這樣一來我們能更加自由地對這些大綱筆記進行整理(比如貼標籤、彙總內部連結等),而不會被侷限性很大的原有結構束縛住。
Outliner Server
實際上,Cloud Outliner 還提供了 Evernote 之外的另一種同步方案,即自家的 Outliner Server。

需要注意的是,Evernote 和 Outliner Server 這兩種同步方案能夠 同時 選中。我親測了這種複合同步方式,除了第一天能夠正常使用之外,後面就一直出現同步錯誤和應用閃退。我目前取消了 Outliner Server 同步,畢竟 Evernote 同步才是我最重視的。
Cloud Outliner 適合哪些人
Evernote 重度使用者
如前所述,能夠與 Evernote 之間雙向同步是 Cloud Outliner 吸引我的最根本原因。如果你和我一樣,屬於一天也離不開 Evernote 的那群人,並且幾乎每天都要在 macOS、Windows 和 Android 這幾個平臺之間來回切換,那 Cloud Outliner 絕對會成為你用大綱整理思緒的得力助手。

輕度的功能需求
實話說,作為一款大綱工具,它的存在感真的很低。姑且不論國內知名度較高的幕布,國外更是不乏諸多優秀的同類產品。業界龍頭 OmniOutliner 是很多人的首選,但只能在 Apple 生態環境使用,且價格實在不菲 8 。 Workflowy 和 Dynalist 引入了標籤和時間屬性,主打 Web 端編輯,使用者群也比較廣。這些產品的功能都遠遠勝過 Cloud Outliner。就我個人來說,我對大綱工具本身的需求是,只要能滿足最最基礎的功能(羅列、排序、註解)即可。如果你也用不上 OmniOutliner 那些高階的功能,不妨嘗試這款簡約的工具。
題外話
Cloud Outliner 支援匯出為 OPML 文件,這就意味著它能夠與幾乎所有的大綱工具相相容。

我相信,永遠都不會有一個完美的工具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在我看來,Cloud Outliner 也遠非完美的大綱工具,但卻是我 現階段 會去使用的工具。假如有一天 Workflowy 宣佈支援與 Evernote 雙向同步,Cloud Outliner 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我要做的就是匯出再匯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