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2”線下五年,它到底做了什麼?

讓過去的不可想象,變成現在的稀鬆平常。雙11、雙12,兩大買買買的狂歡節就是這樣。
10年雙11,帶來不打烊的買賣,諾大的網際網路,小得就像身邊的街;5年雙12,讓現金躺在口袋裡歇菜,令吃喝玩樂圍在身邊打轉,每個人都成了自己的“首席體驗官”。
按哲學家王陽明的說法,這是“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
所以,當第五個雙12到來,口碑、餓了麼力拼線下,才能不負阿里造節的期望,也不負億萬使用者的期待,讓所有生活的喪,都被吃喝玩樂治癒。
資料顯示:口碑APP點單的交易筆數較今年雙11再增長34%,上海、北京、杭州成為手機點單熱度最高的城市。同時,其應用也衝上蘋果App Store免費榜第1名。12日0點剛過,就有消費者排隊搶購水果和零食。當天早中晚三大飯點,上海、北京的咖啡店、餐廳、酒店也被擠得滿滿當當。

沒錯,新生活會要求新消費,但新消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供給側改革,這就催生出新商業。之後,新商業不斷構築新消費場景,滿足新生活。
因此,本地生活得勢,讓一切對消費者直達,自然光芒四射。
之前,是以支付寶為代表的“二維碼支付”席捲全國,現在,是外賣、到店等吃喝玩樂,圍繞消費者做得有厚度、有深度。
這樣一來,阿里便線上下“焦土”上樹起旗幟,由此,讓億萬使用者感受到新消費的力量,也讓千萬商戶明白數字化生存的必須。
1.0時代:造移動支付,搶本地服務
經濟學家熊彼得說:市場中真正佔據主導地位的並非價格競爭,而是新技術、新應用的競爭,它是商業的基礎和生命。
2014年春節後,滴滴、快的異軍突起,二維碼支付借它們迅速爆發。彼時,支付寶加入淘寶發起的“雙12”,希望借這個節日加速移動支付普及。沒想到這個嘗試,也開啟了線下商業數字化的大幕。
2015年,經過數輪技術迭代,二維碼支付被支付寶玩得溜起,即便經歷波折,也沒有影響它市場第一的位置。
當年雙12,支付寶為二維碼支付大張旗鼓,各種5折券飛起,帶著大媽們搬空超市。僅一個上午,全國民眾就買掉了86萬份牛奶、61萬份麵包。到了下午,又有40萬份炸雞、25萬個漢堡、7萬份水餃銷售一空。
從此,二維碼支付深入人心,不僅80後、90後玩得順手,更多年輕人、中老年人也開始加入移動支付大軍。
這一切不僅開啟了線下支付大潮,也打通了消費者與店家交易的資訊通路,就像投資銀行高盛說的:它打開了一扇大門。線上線下不再涇渭分明,寬泛的支付必將走向更多細分領域。
所以,從2016年起,阿里在雙12的作戰隊形愈發清晰:淘寶領銜線上購物,口碑與支付寶負責線下消費。
其中,支付寶為商家提供移動支付的基礎設施,口碑通過網際網路資料、產品設計給線下商家配置更多工具,助其實現經營層次升級。
兩者相輔相成,不斷推動線下市場使用者、交易場景、貨品的數字化——移動支付的前戲持續延展,本地生活的高潮正式開始。
當年雙12,4900萬人走出家門,用手機消費吃喝玩樂,參與的線下商家從30萬家增長到100萬家,同時,商家們也找到了吸引客流的新辦法,更少“賠本賺吆喝”。
比如,某美食主播僅一次直播,就為飯店發出600多張促銷券,這些券一週就核銷過半,為店家帶來超7萬元的營業額。
而到了2017年雙12,百萬商家主動參與外,海底撈、肯德基、星巴克、家樂福等大牌壓陣,剁手黨動力不減,熱情爆滿。1.4億張優惠券,轉化了6500萬筆交易,30%由95後貢獻。

更重要的是,這一年,口碑力推下,手機掃碼、點餐、支付,開始在味多美、CoCo奶茶、肯德基這樣的連鎖大品牌流行,為它們建立數字化運營體系打下基礎。
從此,線下雙12高舉本地生活大旗,它整合的範疇、生態體系的概念、競爭的維度已非過去所能藩籬。
同時,消費者得實惠,商家得利益,口碑得發展,雙12應了歷史學家馬基雅維利所說:“讓所有人得利,它就能成功且持久。”
2.0時代:吃喝玩樂,靜水流深
於是,2018年第五個雙12到來,剛剛合併的口碑、餓了麼成為線下主角,繼續將吃喝玩樂做得靜水流深。按馬雲的話說,就是“靠技術贏得利潤,用創新贏得市場。”
當然,這並不容易。之前,口碑、餓了麼已經從技術主義走向的“手機+本地生活”,其後,還必須全面融入實體經濟,但那是無人區,全靠自己摸索。
曾經有位老咖告訴小郝子,本地生活的新零售,關鍵就摸索兩點:運營使用者、運營商戶。
雙12,各種5折優惠,再加上阿里系整體的動員力,運營使用者並不難,難的是如何運營好商家,那功夫在雙12之外。
口碑CEO範馳曾羅列一組資料:去年,全國平均下來,線下餐飲房租提高8%,人力成本提高13%,銷售額才提升8%,其平均存活時間還不到2年。因此,它們急需外援:一、帶來生意;二、提升經營效率。
例如,海底撈很多店24小時營業,店面、人力成本固定,熱門飯點之外,缺乏客流。於是,口碑與它商定一個極大的折扣,在深夜時間幫其帶去學生、夜生活族群,使海底撈啟用冷門時段,提升翻檯率、營業額,更多分攤高漲的成本。
而將這“腦洞”推廣開,線下的小飯店在每天3-5小時飯點之外,可以用更高的折扣吸引周邊消費者,變相提升營業時長。零售店也可以豐富產品,將它們賣到社群店、零售櫃等渠道,優化收入結構。
但如此種種的前提是全面數字化,於餐廳,是堂食、外賣、菜品、檯面等數字化,於零售店,是產品、庫存等數字化。
這樣,桌面空不空,啥時空;什麼產品好賣,啥時好賣……樣樣清楚,時時清楚,接下來,優惠怎樣做,客流怎麼安排,資源如何匹配,才能越發清晰。

如果說,當年,蘋果通過軟硬體讓普羅大眾智慧化,那麼,現在,口碑就要用各種手段幫商家智慧化。在此基礎上,本地服務價值鏈重構,商家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流,運作物流,留住財流。
所以,雙12不僅是消費者享受5折優惠的入口,也是商家發現、感受數字化好處的視窗。藉此,他們將順應既有認知,調動關聯認知,建立認知優勢,找到適合自己的數字化生存方式。
沒錯,從這個意義上講,過去雙12是商業的,現在它更是科技的、智慧的。唯有如此豐富的價值取向,才能放大它的價值,匹配本地生活的未來。
如今,雙12走到線下已經五年,按管理大師德魯克的說法,它做的是“正在發生的未來”,並且讓未來加速到來。
作為普通人,小郝子願它“傳奇永不息,狂歡永不止”,畢竟,沒人會介意更好的未來,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