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當年到底做了什麼?我數了數:八件事
真事 / 故事 / 反壟斷的故事 / 大公司壟斷的故事
曲創 (原創)歡迎關注 競爭者的壟斷夢
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可微軟這幾天又作為“濫用市場勢力”的典型被提溜出來示眾,說它打壓欺負弱小的網景,blablabla。。。
新一代吃瓜群眾因為生得落後,紛紛表示一頭霧水。不明白除了Windows 10不分時間場合地點強制升級、Surface不分南方北方很好壞也很難修好之外,難道微軟還幹過其他齷齪事?
更重要的是, “濫用市場勢力” 這個表達現在有被濫用的趨勢,挺不好的。
今天我們就來擺一擺,當年的微軟到底是怎麼“濫用”的。

網景為什麼把微軟嚇了個半死?
記得那還是1994年,網際網路從一個軍方專案向公眾開放也只有不到4年的時間,上網的瀏覽器還只有一個網景的“導航者”:

網景瀏覽器收費,好幾十美元,不便宜。
上網,只是當時電腦的一個極為不重要的功能,可是卻引起了蓋茨的強烈關注。
蓋茨的商業眼光不是一般的厲害:在IBM覺得沒用的時候,他看到了DOS(磁碟作業系統)的價值,和個人電腦市場的存在。
於是有了微軟的MS-DOS:

這是一個暴露年齡的電腦介面,凡是親眼見過的都至少30多歲高齡了。
在蘋果也覺得沒什麼用的時候,蓋茨看到了圖形操作介面的價值,於是又有了微軟的Windows:

是的,這有史以來最流行的電腦作業系統是蘋果開發的,但卻是在微軟手裡大賣。
從此之後,微軟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上的市場份額一直在85%上下,波動幅度很小,直到今天。蘋果的Mac OS大約佔10%,其餘的是Linux這樣的小眾。
Windows能夠流行,原因是大家買電腦是為了用軟體的,軟體越多越好;軟體開發者自然希望使用者越多越好,這就構成了一個以作業系統為平臺的雙邊市場:

不同作業系統之間不能相容,因此絕大多數軟體開發者會優先開發Windows版本,其他平臺的版本如果沒有時間精力,就算了,反正也沒多少人用。
網景的瀏覽器基於Java語言編寫,看看Java的口號:

“寫一次,到處跑”,“到處”就是多個平臺的意思。
Java自帶平臺屬性 ,只要是基於Java規範編寫的程式,都可以在網景瀏覽器上執行,至於網景瀏覽器在哪個平臺上執行,完全不需要考慮。

聽上去很像現在的兩個東西,是吧?最後再說。
蓋茨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清醒的意識到:
網際網路是電腦的未來,不聯網的電腦將來基本沒用。
上網就需要瀏覽器,任由網景這樣流行開來,Windows在作業系統上的市場份額就會毫無意義,因為作業系統的差別已經無所謂了。
失去了作業系統的市場地位,微軟就失去了一切,這是他的命根子。
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
拼命唄!
微軟的連環套
第一招:談合作
1995年5月,蓋茨親自率領微軟高層拜訪網景,有了以下對話:
“小兄弟你好啊!”
“大佬好!老大好”(激動得語無倫次)
“你們的瀏覽器搞得不錯嘛!“
”where where,離老大差遠了,還望老大提攜。。。。。。”
“好說好說,這次來就是為了咱們之間合作的事。”
“啊!微軟老大主動找上門來合作,還是蓋茨大佬親自來談,真是太榮幸了,哈哈哈哈哈哈。。。。。。”
“你看啊,作業系統現在有好幾個,挺多的。你們每個作業系統都得做,也挺麻煩的不是?
咱們商量一下,Windows上的瀏覽器以後我們來搞,畢竟自己家養的,脾氣摸得透;其他所有作業系統全歸你們,你看怎麼樣?”
“呃。。。這。。。”
網景的幾個人再Geek,這個時候也聽明白了:聽上去微軟是來合作,共同瓜分市場的,可這“所有其他”加起來也只有百分之十幾啊!
真正的意思是那80%多的市場我們都不能進,蓋茨大佬這也太狠了吧?!
(旁白:競爭對手在一起商量劃分市場這一行為也是違法的)
網景:拒絕。
第二招:談收購
劃分市場的事不成,蓋茨很快再次找到網景,說要收購網景。未來的網景將是微軟中的一個部門,他們依然可以在微軟大家庭裡開發他們的瀏覽器,同時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這話聽著過於美好,所以不真實。但小公司被大公司收購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矽谷發生,由不得你不信。
於是網景的程式猿們開始討論被收購暴富後買什麼房子、什麼車。。。
瀏覽器的更新速度自然慢了下來,新版本開發什麼的,等收購完成了之後再說吧。
第三招:暗渡陳倉
網景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永遠也沒有等到微軟的人過來和他們談收購細節。
在網景做著發財夢的時候,蓋茨讓微軟的頂尖工程師們全放下手頭的活,集中開發網路瀏覽器。
僅僅幾個月的時間,第一個版本的IE就被攢出來了:

此時,網景才知道自己上當了。
IE的銷售策略乾淨利落: 免費。
蓋茨設想的是,免費的東西,應該被搶吧?網景那好幾十美元的東西應該沒人用了吧?
可惜,蓋茨的臉被自己的工程師扇得啪啪的。
因為趕工期,第一個版本的IE十分難用,雖然不要錢,可使用者也不想自虐。
IE的問世不僅沒有影響網景的市場,反而襯托出網景的優秀。
貨比貨得扔,可沒想到被扔的是自己。
第四招:和品牌電腦生產商談談
曾經,電腦只有兩種:IBM的,和與IBM相容的。
後者包括戴爾、聯想(當時還不存在)、HP、Compaq(現在已經消失)、DEC(現在已經消失)等等。這些廠商的生意是買來零部件,組裝成電腦整機再賣給使用者。
沒有作業系統的電腦硬體什麼也做不了,於是品牌電腦通常都要預裝上Windows,這個得問微軟買授權,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沒有Windows,電腦就賣不出去。
微軟告訴他們,以後還想得到Windows的授權,必須同時預裝IE,必須在電腦桌面上放上IE的圖示,一眼就能看到的那種。
更重要的是,買電腦的使用者如果問他們想上網該如何操作呢?
他們必須這樣答覆:
“點選桌面上那個IE圖示,就可以上網啦!已經在電腦上了,多方便啊, 不需要其他軟體了。 ”
第五招:和提供上網服務的談談
這些人的學名是“網際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nternet Access Provider,IAP),相當於咱們這裡的聯通、電信、移動他們。使用者要上網就得開通網路,要開通網路就得找他們。
微軟告訴他們,該如何指導使用者進行上網操作呢?
“看見電腦桌面上那個IE圖示了沒有?點選開啟,然後就可以上網啦! 不需要其他軟體了。 “
第六招 和做網站的談談
當時網際網路上的內容遠不如現在這麼豐富,也沒有各種APP,網上的資訊集中在AOL、Yahoo!這類大型入口網站,他們也有個學名,叫“網際網路內容提供商”(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ICP)。

微軟讓他們按照IE的格式要求對網頁內容排版,排好之後效果很好。
很“巧”的是,IE的格式規範和網景瀏覽器的不一樣,後果就是如果使用者用網景瀏覽器開啟這些網頁,顯示出來的頁面就會慘不忍睹。
使用者打電話問網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以前看得好好的網頁今天成了這個鬼樣子?
會得到以下答覆:
“哦,這個問題啊,比較複雜。。。
您試著用IE瀏覽器開啟我們的網站試試?就在電腦桌面上,不需要安裝的,更不需要花錢買。
怎麼樣?問題解決了吧?好的哦, 那以後您用這個IE上網就行了! ”
第七招 把IE和Windows綁在一起
微軟嫌在電腦中預裝IE,並且提前放到桌面上的顯眼位置還不夠過癮,還想玩得更大。
從Windows 98開始,IE變得卸不掉了,不懂技術的普通使用者在正常的軟體“安裝/解除安裝”選單里根本找不到IE;
懂技術的專業使用者如果通過強行刪硬碟檔案、刪登錄檔等非常規方式解除安裝IE,會面臨兩個結果:要麼就是第二天開啟電腦後發現IE又重生,要麼就是連Windows也啟動不了了。
在微軟的撮合下, Windows和IE已經變成了要麼同生要麼共死的感人CP。
後來司法部為了證明IE和Windows的捆綁並非必要,找工程師硬是把Windows的幾千萬行程式碼反編譯了出來,一行行地扒......
也夠拼了。
第八招 和賣軟體的談談
這個技術上最簡單,微軟告訴這些賣軟體的,如果有使用者來問上網需要買什麼軟體,該如何答覆?
“上網啊,你看桌面上這個IE,點開它就行啦,這個是電腦自帶的,不要錢,可好使了,你的電腦上肯定有。
網景?那是什麼?沒聽說過哎~~ 上網用這個IE就行了, 不需要花錢買別的軟體了哈! "
微軟輸了麼?
八招下去,八個陷阱,網景哪裡跑?
微軟利用了自己在電腦作業系統上的優勢地位,強迫各方對瀏覽器市場上的競爭對手網景展開了全方位的立體圍剿。
這不是正常的市場競爭,這是典型的”濫用市場勢力”:
運用自己在市場A中的勢力,去妨礙市場B中的競爭。
微軟八招很全面,可以作為如何反競爭的規定動作教程了。

“濫用市場勢力”是頂很重的帽子,不是說個“不”就是濫用了。
微軟因此被美國司法部起訴;
微軟差一點就被拆分成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兩家獨立公司(如果Jackson法官能再多忍一會兒不亂說話);
微軟最終敗訴,必須中止這些行為。
但那已經是2002年了。

網景瀏覽器的市場份額已經落到了大概3%,可以忽略不計了。
難怪蓋茨在法庭上很是囂張:

目的已經達到,官司輸贏又有什麼關係呢?
微軟贏了麼?
蓋茨一定想不到,殺了網景一個,居然還有後來人:

不爭氣的IE從來就沒有佔據過瀏覽器市場的主流,一直是 “用來下載其他瀏覽器的瀏覽器” 這樣尷尬的地位。
從天而降的iPhone把上網的入口從桌面端改到了移動端,接著谷歌不知道什麼時候又弄出來個Chrome,一統桌面和移動。
從1.0到如今的Edge,微軟的IE保持了高度一致的使用者體驗差這一特點,能堅持這麼多年也是很厲害了。
不過,我們還是得佩服一下蓋茨的眼光,他當年擔心的事情已經變成了現實:

Chromebook,只能執行Chrome瀏覽器的電腦,但因為Chrome有豐富的外掛(程式),又是可以做很多事的電腦。
沒有作業系統,只有瀏覽器。瀏覽器這個應用軟體變成了作業系統。
本來是平臺一邊的使用者,現在變成了平臺。
同樣的改變還有這個:

這個:

和這個:

網際網路世界中,大家都不甘於使用者的身份,都想成為平臺。
好戲還在繼續。
真事 / 故事 / 反壟斷的故事 / 大公司壟斷的故事
曲創 (原創)歡迎關注 競爭者的壟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