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潮退卻後的反思 VR的第二春其實還很遠
“只需帶上一副眼鏡,便可進入虛擬現實的世界”,VR產業以引人入勝的想象空間及廣泛的應用場景,吸引著科技界和資本的追逐。VR技術從2014年進入大眾視野開始,到2016年的潮水退卻,消亡的速度令人驚訝,本來是一種被稱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VR究竟經歷了什麼?
時間回溯到2014年,VR作為一種全新的顯示技術概念,在全球範圍內開始受到廣泛關注,本應是一個技術層面的新名詞,卻被眾多資本所看好,就連“老成持重”的BAT也開始相繼入局,力圖在行業發展的初期就佔領一席之地,在2014年到2016年之間,超過60家上市公司宣佈進軍VR領域,VR以及其伴生的AR等新視覺技術名詞風頭一時無兩。
經歷不到兩年的市場推廣以及成本投入之後,這種在當時的前沿顯示技術突然開始了毫無徵兆的急速冷卻,進入了行業發展的陣痛期,風口過後的VR行業堪稱“一地雞毛”,從產品廠商到服務供應商至此時十不存一。而就在最近,有很多媒體同胞重新將這一個名詞掏了出來,聲稱在未來不久後,VR將迎來“第二春”。
在筆者個人角度來說,這種說法的正確性其實有很大的商榷空間,對於此我總結為一句話:“成也資本,敗也資本”。
歷經50餘年發展 VR技術仍舊存在硬傷
從1935年概念被提出之後,直到1962年,名為Sensorama的虛擬現原形機被MortonHeilig所研發出來來被用以虛擬現實的方式進行模擬飛行訓練。該階段的VR技術僅限於研究階段,並沒有生產出能交付到使用者手上的產品。

VR技術並不是2014年才出現的,只是這一年Facebook以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Oculus後,將這一產業成功推向市場,才使VR熱潮瞬間席捲全球。隨著2014年國際科技巨頭開始佈局VR產業,以HTC、Facebook等為代表的公司紛紛推出了成品裝置,並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裡不斷普及,逐漸走向大眾。實際上,網際網路巨頭佈局VR後,進一步刺激了資本的介入,可以說是資本捧熱了VR產業,但是資本企業的熱捧,並不代表VR技術的成熟...
當最頂級的PC VR平臺的畫質、眩暈感也開始受到詬病的時候,廠商和使用者都意識到目前VR產品的效能還遠遠不夠。VR一體機與VR眼鏡的那一丁點效果差異,完全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程度,並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使用者體驗的硬傷。
技術的發展需要沉澱 而資本不是最有效的催化劑
資本市場的介入,讓本身並不成熟的VR技術迅速的佔領市場,頗有幾分“的趕鴨子上架”的勢頭,而等到技術的缺陷被人們熟知之後,資本的大量投入無法衝破技術的瓶頸時,市場就會重回理性,資本的力度就會變小,這也就導致了產品研發的滯後,與廠商研發計劃的“極凍”,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意思就是如此。

就在當時VR產業獲得資本追逐,整個行業突飛猛進時,危機也在2016年下半年悄然來臨,這首先體現的是VR企業的欠薪、裁員和破產。2016年10月,一度貴為VR內容領域的標杆企業米多娛樂,被媒體曝出欠薪傳聞,稱米多娛樂的員工及離職員工被欠薪長達4個月之久,最後事情的解決方式也不怎麼斯文。
VR產業市場以及專案開始冷凍封存,而究其原因,是因為技術本身過高的成本,和較小的使用者群,使得投資內容生產的風險高企,反過來又制約了內容生產的積極性,陷入了惡性迴圈。國內VR內容生產的短板,可能還需要等到更廉價的硬體和更簡單的應用問世之後才能真正解決。
就目前階段來說,VR技術在失去資本的支援之後,技術的研發進展已經大不如前,但並非停滯,只有在解決了技術不成熟所帶來的諸多硬傷之後,VR才能重新迎來第二春,而這個時機也並不是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