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記者大膽嘗試,創辦水母互動整合上百家APP
劉琬喬是一名民生記者,天天跑來跑去地報道誰家小孩走失、哪裡出了車禍。
2010年,網際網路興起了三大風潮——團購、LBS和微博,她開始對網際網路無比憧憬。
但當時的深圳既沒有網際網路氛圍,也沒有創業氛圍。
天使投資人王利傑在微博上問她:投你10萬塊錢,敢不敢自己做點什麼?
敢想就要敢做。2011年,劉琬喬隻身一人來到北京,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辛的創業之旅。
她拉來了自己在大學時的老師,又拉來了老師的一個學生,然後從網上招了個員工,從百子灣大成國際公寓一間40平米的LOFT和一排二手辦公傢俱開始,做電影外包。
電影和音樂都是劉琬喬喜歡的。但在2011年受困於版權等問題,音樂產業前景尚不明朗,再加上電影的營銷方式才是她喜歡的,短暫試水後,劉琬喬就全力投向電影了。
她公司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傳統廣告型,一個是傳統技術型, 在一起碰撞出火花,相互促進生長。
雖然她既不是學電影的,也不是學網際網路的。但是她既懂網際網路中的電影,又懂電影中的網際網路。
在推廣渠道上,水母互動已經整合了熱門的180家App,成為這些App的內容提供方。
但劉琬喬覺得出發點不能如此侷限,水母互動因此不斷升級,B端可以賺錢,但空間並不大,所以還是要到C端去。因為電影營銷是站在片方的角度,而C端產品則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
電影是具有社交性的產物,茶餘飯後的討論、論壇上的影評,正在讓電影成為日常生活消費文化的一部分,且越來越重要。
但是使用者接受社交嗎?劉琬喬覺得會。
因為自己是女生,所以做陌生人社交產品時,和男創業者相比走了很多彎路。
過多地注意細節導致在做產品時的整體速度上出了一點問題。
此外,她覺得自己過去總是過於重視產品的情懷,擔心是否安全,而不像其他產品那樣“直接”。
資料大概是她的“救命稻草”。從資料中能夠知道使用者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
作為資深影迷的她,親身體驗了電影社交需求的發展。
她希望使用者成為陪你看電影的朋友之後,能夠不費力地得到電影推薦。
小組功能在不斷優化,給使用者的推薦也是無處不在。
劉琬喬說:“創業的苦要學會自己去享受。當痛苦不再是痛苦的時候,它就只是一種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