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大爆發!銀行與網際網路巨頭誰能勝出?
當亞馬遜在2006年推出全球第一個雲端計算服務時,由於研發投入高、利潤低,並不被市場看好,亞馬遜的股價也因此曾出現暴跌。
如今,短短12年,雲端計算已經成為全球網際網路與IT巨頭紛紛重金爭奪的業務。但行業格局已被亞馬遜牢牢“掌控”——
亞馬遜在雲端計算領域的份額遠高於其他巨頭:根據2018年11月29日亞馬遜Invent大會上公佈的資料,目前亞馬遜AWS的市場份額已達到51.8%;雲端計算成為亞馬遜最賺錢的業務:其營業利潤佔比超過了50%。
在雲端計算的眾多應用子領域中,金融行業被認為是最大“上雲群體”,調查顯示,近九成金融機構已經或計劃應用雲端計算技術。
這輪Fintech革命與金融執行模式的變革,引發了一場金融系統的革命,迫使銀行、券商、保險及網際網路金融機構“上雲”。同時,在金融雲服務商領域,也形成了銀行系、網際網路系、IT系三大派別。
可以說,這一場金融雲革命才剛剛開始,誰是金融雲領域的大贏家還勝負未定,但金融“上雲”已刻不容緩。
金融“上雲”空間巨大
金融業是當前國內雲端計算應用需求最迫切的領域之一。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41.18%的金融機構已應用雲端計算,46.80%的金融機構計劃應用雲端計算,已經或計劃應用雲端計算的金融機構共佔87.98%,接近九成。
熟悉金融雲的從業者都知道一個數字:“面向網際網路場景的銀行業重要資訊系統在“十三五”末期,全部遷移至雲端計算架構平臺,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60%。”
這是2016 年中國銀監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資訊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的要求。
為什麼必須上雲?
《中小銀行上雲白皮書(2018年)》調查顯示,引入金融雲技術主要是為降低成本,滿足客戶需求,提升運營效率;同時,雲端計算還可以幫助銀行創新業務模式、實現跨行業合作等。
對於“雲”的作用,騰訊金融雲總經理胡利明曾用一個“拎包入住”的例子來形象說明:
以前銀行單獨構建自己的系統,將規劃、招標、採購和資料中心建設、雲平臺建設、系統部署一整套流程走完後,已經耗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如果用行業雲去承載一次性建設,來支援各類系統以及產品的更換,銀行通過簡單的定製或者服務的配置便可以快速展業,並且根據規模按量計費和收費,這樣就可以降本增效。
“這是雲端計算精髓所在,我相信這會是將來方向。”
除了銀行,券商、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也涉足雲端計算,有預測資料顯示,2020年金融雲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億元,有望迎來爆發性增長。
按照金融雲部署模式,可分為私有云、公有云、行業雲和混合雲。不過,不同型別金融機構的上雲路徑也存在較大差異。
金融雲的一個趨勢是,大型銀行由於資訊化投入大、實力強,熱衷搭建私有云,同時進行金融雲服務輸出;中型金融機構則是私有云與行業雲並用;而中小銀行由於“缺錢少人”等更傾向選擇行業雲。
這背後主要原因之一是科技投入的差異。據統計,四大行的平均科技支出為55億元-165億元,股份行的投入為15億元-45億元,城商行的投入為0.3億元-1億元,而農商行則為400萬元-1200萬元。
相關資料顯示,國內金融IT市場規模每年高達千億,其中八成來自銀行業務,這一雲市場容量潛力巨大。
另一個行業趨勢是,將不涉及核心交易資料的應用執行在公有云上,核心業務則放在私有云,混合雲解決方案則成為趨勢。
三大派別爭雄
當前蓬勃發展的金融雲,在國內的發展時間其實非常短暫。
“2014年,騰訊雲開始幫助微眾銀行搭建基礎架構,提供金融雲的服務。但早些時候,銀行、保險、證券公司對此都非常謹慎,接受度比較低。”胡利明曾對媒體提及。
不過,自從2015年以來,銀行、保險、證券公司開始逐漸接受“雲”的模式,比如銀行傾向於私有云,確保安全性和私密性。
從金融雲服務機構來看,形成了網際網路系、銀行系和傳統軟體系三大類。
一是阿里雲、騰訊雲等網際網路系。這類機構的優點是能提供標準化的、更快速、低成本的雲基礎設施解決方案;但缺點被認為是面對金融複雜問題時定製化能力不夠。
二是興業數金、招銀雲創、平安壹賬通等傳統金融系,此外,建信金融、民生科技等銀行科技公司也開始在銀行雲方面發力。這類機構熟悉金融業務和金融監管,但缺點是雲架構迭代相對較慢。
三是如IBM、用友、恆生等傳統軟體系,這類機構的短板是缺乏具體的應用場景。
從市場競爭力來看,銀行系與網際網路系兩大派系更有競爭力。
對於傳統金融機構“上雲”來說,網際網路和銀行系誰更適合?隨著網際網路系逐漸發力,表現出了更強的競爭力,其實網際網路系不只有標準化,金融雲服務定製化能力也非常強。
例如,騰訊金融雲就可以為金融行業客戶量身定製雲服務,金融雲業務主要分為公有云、金融專區、金融專有云3種類型,既覆蓋全模式場景,也可以滿足金融客戶對各種場景的需求。
“比如開發測試、邊緣的系統等可以放在公有云上,成本最低、彈性最好;一些銀行的非核心繫統可以放在金融專區;而對於隔離性、資料安全性要求最高的,比如銀行的核心繫統,可以放在私有云上。”胡利明舉例稱。
以騰訊雲銀行解決方案為例,包括了專有云與大資料分析平臺、AI 工具箱以及智慧應用三個層次的服務能力,可以助力銀行實現面向網際網路的自主可控的IT 架構和銀行業務支撐體系。
一方面,騰訊銀行專有云基於X86分散式架構,支援異地多活及快速擴充,滿足銀行業嚴苛的資料安全和合規標準,已經在多家銀行實施落地。
另一方面,騰訊金融雲目前擁有9大產品線、超過50個產品模組,可以按需提供網際網路場景與能力。
迅猛的網際網路系
與網際網路巨頭聯手,將部分業務系統遷移至雲端計算架構中,已經變成銀行業增強科技實力的重要手段。
對於金融機構來說,選擇優秀的網際網路合作伙伴,是打贏這場雲革命的必備能力。
自2015年涉足金融雲以來,以騰訊云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系金融雲平臺在金融領域全面開花,幫助各類金融機構實現了雲端計算能力的躍升。
目前,騰訊雲在國內的金融客戶已超過 6000 家,在銀行領域覆蓋了四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等; 在保險行業,超過80%的新籌建保險公司採用騰訊雲作為全業務支撐平臺業務;在證券交易所領域,騰訊也牽手龍頭券商國泰君安證券。
從與大行的合作看,騰訊雲是僅有的在兩家國有四大行中都有標杆專案落地的雲服務商。
其中之一是中國銀行。該行內部系統眾多,因結構化資料存在於不同系統中,口徑不一,很難融合。目前,騰訊雲已經為中國銀行提供全行大資料平臺以及事中風控解決方案。
中行表示,與騰訊合作的主要原因是騰訊的迭代週期非常快。而騰訊雲也藉助合作提升了自身的金融科技實力。
另一家大行是建設銀行。騰訊雲以自主研發的專有云平臺TCE,輸出全套的雲化技術能力,幫助建行打造高可用、統一管控、行業合規的超大型集團雲,滿足建行自有業務數字化轉型和對外金融科技輸出需要。
從股份行來看,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密集與騰訊雲建立合作。
以光大銀行為例,11月14日騰訊雲與光大銀行宣佈,光大銀行將基於騰訊雲分散式服務框架TSF構建新一代系統架構。通過打造新一代敏捷迭代、彈性擴容的IT架構體系,讓光大銀行快速獲得與網際網路場景相匹配的技術爆發力。
在保險領域,金融專區也是騰訊雲在服務安心保險過程中推出的開創性金融雲產品。與安心保險的合作,助力其成為國內首個全系統在雲上通過監管合規驗收的保險公司,並創造了中國保險史上的開業速度奇蹟。
在證券領域,近日,騰訊雲與國泰君安證券宣佈合作,雙方將探索雲端計算在網際網路證券技術架構轉型中的潛在應用,騰訊雲將助力國泰君安打造安全合規的高效率技術架構和智慧化金融應用產品。
一系列資料說明了騰訊雲正在深刻地改變金融業。
一是在騰訊雲合作的中國銀行風控平臺的案例當中,每月幫助中行識別了數萬起可疑的交易,避免了上億的業務的損失;
二是和微眾銀行合作的案例當中,減少了75%的損失,最少的可以低至千分之三的逾期率;
三是X86架構有非常低的成本。4年沒有一起不可用的故障,兩地五中心隨時都可以擴容,單使用者每年的成本只有5塊錢,是傳統銀行的十分之一;
四是在騰訊分散式架構當中,最核心的是TDSQL資料庫以及分散式服務框架,現在有十多家銀行採用TDSQL作為核心。目前服務的帳戶數超過兩百億。
五是騰訊最重要的利器就是海量資料,幫各類金融機構和網際網路公司降低反欺詐識別成本、精準營銷和投放。一個例子是,某華南股份行採納了其服務後,廣告點選率提升了85%。
這些例子還只是金融雲改變金融行業的很小一部分,擁有數百萬億總資產的金融行業“上雲”大趨勢不可阻擋。
對於雲端計算的未來,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曾有過預言,“雲端計算服務像是一粒種子,我們都知道它將來會成為大樹”。
金融雲,也像一粒粒種子,正在助推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成為“大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