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微信公眾號帶來了什麼?—《產品思維與公眾號運營》
這是一本16年開始寫的內容,當時沒有很快寫完,到寫完等我時候已經錯過熱門的出版時間點,所以現在就在自己公眾號更新了。
可能相關內容會有一些歷史感,但是我覺得對希望瞭解網際網路的朋友,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合適的入門讀物。
第一章 微信公眾號是什麼?
這個時代是所有政府單位、傳統企業都喊著要網際網路+的時代,是造富了一波又一波自媒體人的時代。不管是政府企業的網際網路+,還是自媒體人想要實現自我價值,我們好像腦子裡最開始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都是做個微信公眾號。
在過去的這些年,各種各樣的微信公眾號席捲而來,不論是網際網路企業還是樓下的小店,沒有一個微信公眾號就好像脫離了這個時代一樣。當然這也是因為微信公眾號所帶來的效果所激勵的,微信公眾號發出一篇文章,如果閱讀量獲得了一個10W+,所帶來的效果是相當可觀的,可能讓一家網紅店的誕生,也可能讓一個傳統企業獲得新生,還可能會讓一個擁有巨大價值的自媒體誕生。
很多企業都會設定一個叫做新媒體運營的職位,無數的小編如雨後春筍一般在中國的大地上生長了出來。但是新媒體運營者所扮演的還是傳統時代編輯的角色嗎?從部落格時代到微信公眾號時代,自媒體人還是寫寫文章那麼簡單嗎?這些都是我們現在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作為產品經理的我,希望從產品經理的角度給到新媒體運營者一些新的啟發。微信公眾號的高度可拓展性,讓公眾號的運營者需要有產品角度的視角,或者說公眾號的運營和產品層面的規劃是不可剝離的。
在本章,我們會介紹到微信公眾號到底給企業和自媒體的個人帶來了什麼?也會提出從產品經理的角度對公眾號運營的思考。
產品思維與公眾號運營
1.1 微信公眾號帶來了什麼
微信公眾號在2012年8月18日正式開通,開通後完全改變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營銷格局,微信公眾號成為很多線下企業接觸線上營銷的第一步。品牌、企業、政府、個人爭先註冊,截止2016年初已經有超過1000萬個微信公眾號。新媒體運營的職業也隨著公眾號的熱潮應運而生,並且不斷火熱。
而且在微信公眾號上線以來,微信官方不斷通過各種介面的開放增強了微信公眾號的能力。自定義選單、授權登入、掃一掃、卡券等功能的不斷加入,微信打造了一個線下商家網際網路營銷的生態。
有企業通過微信公眾號銷售商品,成為企業全新的增長點;比如羅輯思維,羅輯思維首先通過音訊節目吸引相同價值觀的使用者聚集到同一個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接入商城系統,最終實現書籍的出售。通過各種各樣的外部渠道將使用者聚集到同一個公眾號上,羅輯思維通過音訊節目向用戶推薦書目,通過最短的路徑就能夠在公眾號上進行購買的操作,到現在已經有很多書是羅輯思維和出版社獨家合作發售,就能看到公眾號上書籍的銷售量是個多麼可怕的數字。
很多自媒體團隊通過運營成功一個公眾號獲得融資;比如毒舌電影,就提供影評內容的生產,影評的視訊通過眾多渠道傳播,包括微信、微博、短視訊平臺等。在2016年7月獲得A輪融資,估值3億人民幣。這些公眾號可以通過廣告及電商業務獲得最終的商業價值變現。
創業者們通過微信公眾號提供服務,並快速驗證商業模式;很多的O2O服務在專案開展的初期,往往會選擇使用微信公眾號來進行第一步的測試,快速進行商業模式的驗證。比如很多提供線上洗衣O2O服務的提供者,在最開始並沒有去開發獨立的App,而是建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通過網頁快速實現預想的能力。通過公眾號能夠快速驗證需求,需求清晰後再進行成本更高的後期開發。微信推出小程式後,公眾號配合小程式大部分時候已經能夠完成原來原生App的使用者體驗。對於小型創業團隊來說,根據服務的場景和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採用以下開發路徑:
-
1.微信公眾號+web網頁
-
2.微信公眾號+小程式
-
3.微信公眾號+小程式+原生App
微信公眾號怎麼會有如此的魔力?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微信公眾號的結構。

公眾號結構
微信公眾號包含兩個部分,首先是微信公眾號本身,包含自定義選單還有日常推送等功能,第二個部分是通過網頁來獲得的拓展,在這個部分微信提供了很多可用的介面,比我們可以使用微信提供的授權登入、分享外掛等功能,小程式的能力也值得期待。基於日常推送的文章、二次開發的網頁,微信公眾號通過文章和網頁的分享擴散獲得使用者的轉化。
通過日常推送、網頁拓展功能和基於朋友圈的分享擴散打造了微信公眾號服務和成長的生態。
下面就從以下幾點來介紹微信公眾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
1.1.1 超低成本的連線這個世界;
在微信公眾號出現之前,企業如果需要在網上宣傳,只能通過其他平臺傳送被加工過的聲音,如果想要自己直接面對消費者,那我就要花大把的金錢,購買伺服器,建設自己的網站。個人想在網上發聲,建立自己的自媒體,只能使用難以分享的自建部落格或者部落格平臺。不管是企業的網站還是紙媒體的部落格,大家都像在網際網路上一個個孤島,並沒有和真正的受眾聯絡在一起。
微信公眾號的出現讓企業能夠以超低成本的代價和消費者直接溝通,企業和品牌能夠繞過一層層的渠道直接和消費者聯絡溝通。一個個有想法和特殊技能的個人建立自己的自媒體,並且讓訂閱自媒體代替原來部落格時代的rss,變得門檻更低。
部落格時代只有技術宅才回去使用rss服務去進行訂閱,相信閱讀這本書的人大多數都並不知道部落格的RSS訂閱怎麼用,而且那時候一定要使用PC才能對訂閱的內容進行閱讀。因為部落格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很多部落格時代寫部落格的人,現在大部分也都轉向了微信公眾號。部落格就像一個個孤島,人們需要藉助大船才能訪問這一個個孤島,而公眾號時代,公眾號就像家門口商業中心裡的一個個店鋪,人們只要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閱讀到一個個公眾號的內容。
自媒體的作者在宣傳自己的時候不用再拿著一個連結往各種社交媒體裡面扔,原有粉絲的口碑傳播讓新粉絲的獲得變得更為簡單。
讓企業和個人都能以更簡單和低成本的方式去和自己的受眾連線。
1.1.2通過技術實現超強的可拓展性;
在微信公眾號出現之前,企業想要去實現一些功能性的線上服務需要很高的成本和代價。
比如想要做一次問卷調查,線上下進行的話整個過程不可控,很多時候只能委託專業的調查公司去做。線上雖然有很多可以發放問卷的網站,但是沒有傳播平臺,只能是優化線下調研的工具而已,很多時候線上調查靠的其實也是企業線下的資源。
但是在微信公眾號出現後,因為有授權登入和方便接入網頁的緣故,企業完全可以利用一些第三方平臺提供線上問卷,通過微信公眾號去發放,通過授權登入去排除問卷的水分,很多問題在技術的發展後,很方便自然的解決了。
微信公眾號相較於其他的社交媒體平臺來說,因為是專門為B端服務的,提供了更多更強的拓展功能。根據具體的使用場景,靈活運用微信的介面、web服務、拓展功能,你就能實現很多有想象力為消費者服務的功能。
比如聯想就將筆記本電腦的說明書、保修單等集合到微信上,想象一下之前需要修筆記本要翻半天發票還有保修單,現在帶著手機就好,一臺裝置微訊號唯一繫結,還規避了使用者作假的風險。
1.1.3 讓你的受眾更緊密的和你聯絡到了一起;
微信公眾號最為重要的價值其實是它所基於的微信,使用者接觸微信公眾號的渠道其實就是接觸朋友的渠道:聊天列表、朋友圈、朋友的轉發。這一系列功能其實就奠定了微信對公眾號的定位,公眾號以朋友的角度去和使用者相處。
相較於之前的其他平臺,公眾號提供了一個和使用者更為緊密的聯絡,個人部落格、企業站、論壇都沒有做到這樣的形式。服務號雖然每個月只能進行四次推送,但是每次推送,微信都會以朋友發來資訊一樣的權重給使用者進行提醒;
微信公眾號讓使用者和企業互動變得更為簡單,微信公眾號使用者端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聊天的工具,使用者可以通過自定義選單的點選或者文字資訊的傳送,高效的完成和公眾號的互動。
因為微信接入的是使用者的社交關係,所以微信公眾號也能夠更方便的藉助使用者的社交關係來完成傳播。同樣是口碑傳播,原有的口碑傳播效率並不是那麼的高。而在微信上進行口碑傳播,傳播效率是極高的,首先是因為微信本身所擁有的社交關係,一個分享就能分享到使用者的核心社交圈內,其次是公眾號所能提供的能力讓口碑所帶來的轉化是難以想象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通過企業的微信公眾號提供的電商服務買到了一個特別好用的小工具,你覺得特別棒想要給朋友推薦,你可以直接將公眾號分享給朋友,如果商家是使用小程式的,那你還可以直接將購買的小程式這個商品的詳情頁分享給你的朋友。朋友直接進入這個頁面就一步就可以直接實現購買。而在沒有微信公眾號之前,你可能在淘寶上買到一個特別鐘意的小東西,你想推薦給朋友,你需要將淘寶連結複製用微信發給朋友,朋友收到之後又要複製到淘寶中開啟,這時候淘寶還會提示類似的商品有什麼。一步就能達成購買和那麼多步才能達成購買,其中轉化率的差距是很容易瞭解到的。
1.1.4 為使用者提供一個安全的媒體平臺
說到微信,我們很多時候都會說這是一個剋制的網際網路產品。沒有像常見的App一樣,為了實現商業化而喪失了使用者體驗。張小龍說過希望使用者“用完即走”,其實所有軟體要實現良好的可持續發展,能夠讓使用者在最短、最順暢的使用者體驗是最重要的。
對應微信公眾號來說,微信的一系列規則都是在為了保證使用者體驗。將訂閱號摺疊起來、服務號每個月只能發四條資訊、誘導關注和分享的內容進行封禁,都是為了給使用者提供一個安全易用的資訊獲取平臺。
微信本身作為一個私密的聊天工作,私密性就尤為重要,微信公眾號只能獲取到使用者的基礎資訊,不能對使用者進行騷擾,所有的服務其實都是在安全私密的前提下去進行的。
下面是本書的目錄,之後會不斷更新,因為已經寫完了,看大家反饋看是日更還是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