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即將上市,但改變最大的或許不是最火的外賣業務
今年6月,美團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8月,美團點評通過了港交所上市聆訊。9月20日,美團點評將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繼小米之後第二家在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權”的科技公司。而美團CEO王興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在《財富》雜誌最新一期的“2018年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單中,王興位列榜首。

在許多人的認知中,美團無疑是個神奇的存在,因為它看上去好像什麼都在做,甚至有使用者對美團的評價是“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無所不包”。但也正是因為無所不包,才讓美團明確界定業務範圍顯得更加重要。
在美團的招股書中有一句話應該能夠比較明確地界定美團整體的業務範圍:“我們的使命,是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也就意味著“吃”是一個重要的業務板塊。招股書中將餐飲外賣、到店酒旅以及新業務作為三大核心業務,今年前4個月三項業務在總收入中所佔比重分別為61.2%、27.5%、11.3%。
由此看來,餐飲外賣業務是重點。根據相關訊息,美團已獲得不低於42億美元的IPO融資金額,美團點評港股IPO定價達到了69港元,這意味著美團最終將以526億美元的估值掛牌上市。
在拿到526億美元的估值和超過40億美元的融資之後,美團可能將對外賣業務繼續補貼戰略。很多人都覺得美團點評上市之後投入最多、影響最大的將會是外賣領域,但實際情況可能會完全相反。

事實上,美團上市後在外賣業務上將投入的金額或許是最少的。
一方面,美團外賣已經在外賣市場中佔據了可觀的份額,大部分的外賣使用者已經被髮掘,新客戶增長空間的萎縮使外賣行業的競爭格局已然步入下半場。
另一方面,外賣行業整體利潤偏低。美團餐飲業務的毛利率僅有8.1%,遠低於其36%的整體業務綜合毛利率。儘管在去年完成了29億單配送,但實際利潤並不樂觀。2018年前4個月,外賣業務為美團帶去了96.69億元營收,但毛利潤僅為7.73億元。
所以說,看似最火的外賣領域可能是在美團上市之後最不會受到影響的。補貼策略會繼續實施,但不會再出現燒錢激烈競爭的狀況。
與外賣業務相比,營收佔比僅為27.5%,營收額只有43.51億元,毛利潤卻高達38.42億元的到店與酒旅業務更可能成為美團投入的重點領域。
根據《中國線上旅遊度假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去年中國的線上旅遊業務市場整體規模達到了7384.1億元,而生活服務與住宿市場的增長率分別達到了82.7%和 70.6%。面對如此有誘惑力的市場,美團上市之後的資金投入力度必然不小,很可能採取拿手的補貼燒錢方式像開闢外賣市場一樣高調進入。

對於美團而言,外賣市場格局基本固定,最有增長空間和最可能獲得利潤的行業是到店與酒旅行業。而且與外賣行業相比,在到店與酒旅行業的投入能夠更加容易地從使用者身上賺回來,因而美團上市之後可能會給這一行業帶去巨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