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資訊陰霾下的58同城
許多年以後,面對滿屏虛假資訊的指責,姚勁波上校一定會想起資本大佬帶他去見趕集總裁楊浩湧的那個遙遠下午。
15年那會兒是合併大年,打來打去的都熬不住了。先是滴滴和快的情人節宣佈戰略合併,然後就是美團網和大眾點評聯合宣告牽手成功,緊接著在同月內,攜程與去哪兒完成合並。
分類資訊網站,不是一個多麼高精尖的領域。在2015年之前,58同城和趕集網,已經互相死磕了整整十年。
那天據說在酒店的房間裡,楊浩湧深感創業不易,不願輕易放手,在談判過程中一直砸酒瓶子。僵持了20個小時之後,終究還是敲定了合併方案。楊浩湧帶著團隊出走,創辦了瓜子二手車網。而姚勁波,留了下來。
那一年,背後那支看不見的手,是資本意志。
投資人是喜歡併購的。企業併購之後,可以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無需再擔心競爭,也不需要由於擔心企業會死掉,而一宿一宿的睡不著覺。
而另一頭,作為消費者,那一年大家對併購發出的最大的聲音是,你看攜程和去哪兒合併了,那我們以後是不是都買不到便宜機票了?
你看,“收購兼併形成壟斷,而壟斷形成後價格就提高了”。這道理,老百姓大都瞭然於胸。
而另一方面,壟斷形成的溫床將扼殺企業創新的動力,對長期發展也不利。
對58同城來說,具體的問題,就在於“虛假資訊”。
信用危機
以“58同城”和“騙子”為關鍵詞,在百度上得到的搜尋結果是498萬個。
澎湃新聞做過一個更細緻的檢索。他們在中國裁判文書上搜索,搜到60起通過58同城、趕集網釋出虛假招聘資訊的詐騙案例,超過5500名被害人受騙。
無數網友在貼吧,在知乎,甚至在姚勁波本人的微博下面,不斷重複著那些被騙的故事。
“找工作,去了之後扣押了我身份證,繳了各種培訓費......”
“找工作,接觸半天才發現是微商/陪訓機構招生......”
“租房子,房主換來換去,最後拿著押金消失不見了......”
拜58同城歷史悠久所賜,每一個在外面奔波的人,多多少少都遇到過這些事情。
這就是現狀。
分類資訊網站分析
從型別上說,58同城屬於分類資訊網站。這類網站的主體雙方,即為“買家群體”和“賣家群體”。
而他們之間的關係,簡單做個圖來幫助大家理解。
其中,舉例來說,小明作為買家群體,有一天他希望可以租房,那他作為“買家群體”,就會來到“分類資訊網站”上去“尋找服務”。而另一邊,老周希望手裡有一套房子需要出租,那為了找到租戶,他作為“賣家群體”,就會來到分類資訊網站“釋出資訊”,與此同時,由於釋出資訊的“賣家”比較多,如果他希望可以獲得更好的資訊曝光和流量匯入的話,他可以選擇對分類資訊網站,進行“支付費用”(具體到58則是“網鄰通”會員)。
在最後,買家群體將通過本平臺“獲取服務”,而賣家群體也將通過本平臺“獲取客戶”。
雙方達成交易,構建和諧社會,網際網路改變生活。
挺好的,對不對?可問題也就是出在這。
58的收入與會員數和釋出的資訊數強關聯。會員數越多,釋出的資訊數越多,58的收入就越高。
其結果便是,為了吸引C端使用者,房產經紀釋出虛假房源,或者重複釋出房源,吸引C端買家客戶,而58同城,也可以因此獲得更高的收入。
倘若58真的打起決心,堅決要做“真房源”的話,那據業內人員預估,它這一領域的收入,可能起碼要減少一半。
另外大家可以注意到,上圖中有一個綠色的連線線。
在58上市初期,姚勁波就曾公開表示過,未來58同城的商業模式會朝著閉環發展,實現從資訊釋出,到交易達成全過程,這將是未來10年的發展方向。
如何將那條綠色的線併入自己體系裡,就是58同城孜孜以求的閉環。
2018年的58同城
15年之前的姚勁波,可以說是非常活躍。無論是在微博上,還是在電視裡,到處參加節目,發表評論,一次又一次刷著存在感。
而16年以後,合併後的姚勁波大約是真的過了幾年“寂寞無敵”的生活。
不過網際網路世界足夠風起雲湧,兩年光景不到,58同城來到今天。
虛假資訊其實沒什麼,這麼多年一併嚷嚷著過來了,但由於其早期積攢下的口碑和使用者慣性,58同城並沒有遭受到什麼實質性的打擊。
甚至財報顯示,58同城在2018年第一季度總收入為24.71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同期增加24.3%,略超過23.9億元的預期高值。
然而在面向未來,我們可以看到其公司的股價在上升區間裡頗顯弱勢,在財報釋出後也不過是不痛不癢的震盪,大約說明了在資料好看的前提下,58同城並不被許多人認可。
更關鍵的還有四周環伺的競爭對手。
今年4月,鏈家上線了其“貝殼找房”平臺。釋出會當天,鏈家創始人左暉發了一條朋友圈:“此時的北京,烏雲密佈。有會解天象的嗎?”姚勁波在下面回覆:“相由心生,我看到的是陽光明媚。”左暉又迴應:“打雷應該是又有人賭咒發誓了。”
同年六月,58集團和安居客聯合了我愛我家集團、中原地產、21世紀不動產、萬科二手房物業、麥田房產等房產中介,發起了“雙核保真·以誓築勢”全行業真房源誓約大會。被人們戲稱作“反貝殼結盟”。
會上,姚勁波說:“有的公司希望這個行業裡的公司全死掉,只有我活著,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我們知道,目前58同城最賺錢的業務在房產和招聘,房產業務約佔58集團收入四成,招聘約佔三成。
事實上,豈止是房產和招聘啊,在我看來,58同城在一開始所專注的分類資訊領域,除了房產和招聘以外,其家政,維修,代駕,甚至於家教,醫療,私廚等等,每一個細分拆出來,都具有發展成獨角獸的潛質,而早早集本地生活服務為一體的58同城,其發展的想象空間是極其巨大的。
然而一點一點的,全丟掉了。
別說高端了,正常中下領域的招聘市場,這塊蛋糕也已經被“智聯招聘”“前程51”,以及後起之秀的“BOSS直聘”“拉勾網”等一系列豪強一擁而上分掉了。
而留給58同城的,則是無窮無盡打著招聘名號的“詐騙”“微商”“招生培訓”。還有一些為數不多的“招聘洗碗工”“招聘傳菜員”等真實資訊。
而房產領域,也在虛假資訊的阻擊下,人們不得不轉向“鏈家”“我愛我家”等企業找尋服務。而在線上,除了貝殼,也有一堆,諸如房多多,找房網,房天下,自如,搜房幫等。
回想起合併初期人們對壟斷的擔憂,事實上在發展過程中,使用者的備選項一直很多。
以上我所描繪的,用一句話來總結便是:綜合型分類資訊網站58同城,正在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專注於垂直細分領域的新貴的競爭。
再談分類資訊網站
其實分類資訊網站,本質上與“搜尋引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比如說,本質上都是提供資訊檢索服務的。比如說,看上去並沒有什麼品牌文化。比如說,更像是一個工具。
比如說,看上去沒有任何使用者忠誠度可言。
因此,好像出現了這樣一種看法,這個領域,沒什麼壁壘,而且單純從技術角度考慮,也沒什麼太高的門檻。
然而事實上,貌似沒有壁壘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門檻。
像這種分類資訊網站,他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大量的,真實準確的資訊。而這個結果的背後,首先就需要大規模的使用者。隨著時間的累積,良好的行業口碑和使用者慣性,形成極高的壁壘。
在網際網路上半場的較量中,58同城採取的策略是“拿錢砸廣告,然後轉換為流量”。這一策略也讓他在競爭中取得極大的優勢。
可惜的是,在網際網路下半場,隨著人口紅利見頂,這一玩法,已經落伍了。
更可怕的是,在早些年其辛苦積攢下的口碑,隨著虛假資訊一年又一年的侵蝕,似乎在逐漸消退。
我再重申一遍,我認為在這個行業中,不存在太大的技術壁壘,其最大的壁壘,就是行業口碑和使用者慣性。
那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想,58同城正在逐漸丟失掉自己的護城河。
何去何從
基於以上兩點(1、口碑是最大壁壘,2、58正在丟失口碑),我們不難得出兩個戰略性方向:
1洗心革面,正面解決口碑問題,扭轉大眾印象; 2體面埋了它;
乍一看人們好像都更傾向於方案1,並且方案2看上去似乎不是在出主意,反而更像是嘲諷。
其實並不是,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於建議方案2。
“埋了”並不等於關張。“埋了”的意思是,戰略核心要有所轉移。珠玉在前的例子便是,阿里放棄淘寶,全面鋪開建設“天貓商城”,一舉解決“假貨”問題。
大眾印象形成是很長的過程,而試圖扭轉“大眾印象”,其背後所需付出的代價遠超某些人想象。
同時在此時此刻的時代背景下,工具化,精簡化應用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對58來說,這正是一個拆分轉型的好機會。
正如寶潔公司在中國市場上所做的那樣,香皂叫“舒膚佳”,牙膏叫“佳潔士”,衛生貼叫“護舒寶”,洗髮水叫“飄柔”“潘婷”“海飛絲”......
58同城也一樣,在面臨招聘,房產,家政,維修,代駕等諸多領域時,如果依然抱著“只要把使用者搞過來就成了”的幻想,那是很難在網際網路下半場突出重圍的。
事實上,在14年O2O概念大行其道之後,58同城也圍繞此做了大量的嘗試。先是推出了58到家,在隨後的幾年裡,逐步從58同城中拆出來轉轉、58速運、招才貓招聘、鬥米兼職、好租、58快拍、58甲妝、58學車、58配配、58錢櫃、屋米合租、幫幫、番茄快點、貨車之家、58月嫂、58家政等等一系列垂直產品。
這是很好的嘗試。
只可惜在16年,所謂的資本寒冬到來,諸如上門按摩,健身私教,上門洗車等一系列O2O需求也被認為是偽需求。一時間,O2O公司橫屍遍野。
然而,對皮毛足夠厚,同時又需要時間成長的58集團來說,這恰恰是深耕的機會。
最早的時候,58同城的志向是成為中國版的Craigslist。一家成立於1995年的美國網際網路公司,集合各種招聘、租房、二手物品交換等資訊。
全公司常年維持在30個員工,主要做的就是辨別虛假資訊、處理使用者投訴。
在2005年時,姚勁波很快就意識到這種經營模式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在當時,中國的網際網路使用者人口才剛剛突破1億,58同城希望服務的物件,諸如出租中介和餐館老闆等,並不能很熟練的進行註冊,釋出資訊等。
13年過去了,走了這麼遠之後或許可以回頭想想看,Craigslist的模式在今天的中國背景下,是不是有一定的借鑑性?換句話說,今日的分類資訊網站的資源重點,到底應該放在什麼方向?
是招來使用者?豐富資訊?還是辨別虛假,處理投訴呢?
提醒一句,財報的數字上漲,一方面是來自收入的上漲,但另一方面,也來自於成本的減低。很多時候,許多老闆都忽略了後者,而在後者上的大動作,往往就是人們所說的,戰略調整。
未來方向
本文的以上內容,分別從行業背景,行業現狀和當下策略等三個角度分別探討了58同城的現狀和未來。
在我看來,除了垂直細分的佈局,58同城可以採用的,還有其他兩個方向需要重視。
第一便是重視虛假資訊的管理。
如果您也同意口碑是立足之本的話,那就請在資源上給到足夠的傾斜。
具體做法包括:擴充客服團隊,強化前期進入稽核機制,將舉報系統落到實處,完善黑名單系統,深化完善誠信機制。
也許這樣做的後果會在某些領域增加成本投入,以及在另一方面,在短期內會帶來“賣家端會員收入”的降低。但短暫地後退是為了更遠的跳躍,調整節奏,調整步伐,換取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二則是結合自身優勢,進一步優化服務。
具體來說有兩個方向。
1持續發展大資料技術。用於核心業務,諸如對C端使用者的精準推送,對賣家資訊的精準曝光,最大效能的提高匹配成功率。
2深度挖掘需求。換句話說則是,圍繞著使用者的主需求,是否可以衍生出其他周邊需求?比方說使用者過來找租房資訊,在其完成租房資訊的合作之後,是否可以給ta推薦搬家服務?而搬家服務,是不是可以由58速運去完成?
以上這個例子,便是我所說的“結合自身優勢”。專精有專精的優勢,而大,有大的好處。
尾聲
其實網際網路公司熱熱鬧鬧這麼些年,到了下半場,我越看越像是價值觀的比拼。在上半場的時候,群雄並起,怪招頻出,也確實發生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而下半場裡,我越來越發現“民眾的自主選擇”在發揮著力量,進而緩緩扭動著網際網路格局。
說句實在話,網際網路這個看上去挺高精尖的領域,仔細一瞧,其實也是良莠不齊。對有些人來說,腦袋發了昏,甚至會覺得“騙子”才是自己日活的保障,進而還沾沾自喜。
就我個人而言,也曾碰見過老闆說“咱要想辦法幫他們解決這個偷稅的問題!這個是剛需!”
簡直是魔幻現實主義。
但近些年的一些趨勢讓我越來越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將在人民的選擇下,塵歸塵,土歸土,而王之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