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轉型究竟缺的是什麼?
中國製造2025計劃提出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製造業的情況,一層層神祕的面紗被揭開,大家逐漸對製造業的生存現狀有了一些認知,更積極的訊號是,各領域的專家紛紛會診製造業,提出琳琅滿目的改革方案,大家都希望看到最尖端的高新科應用於中國製造業。作為一個長期的製造業觀察員,筆者有幸結識一些製造業的老兵,他們大都長期浸潤在製造車間中,對“改革”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卻要面對更多現實的無奈,其中一個核心的觀點,正如馬雲所講:現代製造業不再是工業範疇,它正轉型成為服務業,這就意味著,製造業不可能安安靜靜地躲在實驗室裡搞研發,或者等著一項新技術慢慢成熟,企業全部的策略必須圍繞“客戶需求”來展開,而客戶需求這個東西又是非常隨機的,受廣泛的社會元素影響,比如流行趨勢會影響耐克、阿迪達斯等服裝製造業的訂單,而華為/Vivo等智慧手機的崛起,又讓三星、蘋果的訂單變得非常飄忽不定,轉瞬即逝。
在這種大背景下,當客戶訂單出現時,中國製造業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產中,忙碌的工作狀態會徹底沖淡之於未來的巨大擔心,大家都會拼盡全力吃掉客戶的訂單,這個階段,沒有太多精力做改革;而當客戶訂單消失時,製造企業又要處理閒置的員工和裝置,需要緊緊地捂住自己的錢袋子,畢竟,誰也不敢保證轉型之後,訂單會接踵而來。
積跬步至千里,中國製造如何衝破桎梏?
如此的惡性迴圈之下,中國製造正變得越來越尷尬,經營狀況越來越艱難。筆者的一些製造業老兵朋友,直感嘆:自己浸淫在製造領域十幾年,本以為能靠著多年積累下的豐富經驗,打造一個鐵飯碗,卻發現製造業的飯碗比之瓷器更加易碎。面對人工智慧、大資料等高新科技,他們更多地是敬而遠之,一方面,三十五歲的年齡已經不允許自己重新學習程式設計或者尖端科技,另一方面,這些技術精彩絢麗,卻很難落地,製造業要投資這些技術,有可能血本無歸,直接掛掉,只能如毒癮般迷戀著流水線和工人的雙手。
現在,中國製造業面對最大的窘境就是利潤率太低以及更低的技術含量,一條條古老的流水線依舊矗立在中國製造的車間內,在這樣的生產模式中,活生生的自然人被定義成工具和成本,主觀能動性遭遇最大限度地閹割。如此模式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風靡一時,也創造了中國製造的黃金時代,但顯然,新一代的員工越來越討厭這些機械勞動,大家都不願意如肉雞一樣被限制到一小段的流水線上,於是,自動化的概念深受追捧,以期徹底解放人類雙手,一些大型產品的製造,如汽車、彩電、冰箱等已經基本實現自動化,但智慧手機、iPad等產品的製造,精度要求非常高,目前的自動化機械手臂,是絕沒有能力把一根軟軟的排線準確無誤地安裝好的。此外,自動化的研發難度非常大,中國製造業內很難見到完全的自動化製程,依舊需要自然人輔助完成生產,也就是說,所謂的自動化生產線更確切地說法是“人機結合”的半自動化生產線,企業主除了要忍受自動化的愚蠢、笨拙,還要忍受其大量的Down time。目前的中國自動化裝置往往只能滿足單一的產品製造需求,一旦訂單更新換代,就會導致大量自動化裝置淘汰。投資回收期的太過漫長以及不可控制的高風險,常常讓製造企業對“自動化”望而生畏,更不要談什麼智慧製造了。
現在,有很多技術都能給製造業帶來幫助,比如人工智慧、大資料、雲端計算等等。按照基本邏輯,這些技術可以幫助製造業預測訂單,幫助企業主做出更精準的決策,但同自動化一樣,它們因成本問題很難落地,製造業的資料量足夠龐大,卻缺少足夠的演算法,忙碌的工人甚至不願意多看一眼掛在流水線上的顯示器,更妄論資料分析之類的高階工作。總的來說,筆者認為,就目前中國製造業的水準來看,不宜大幅度引入高新科技,這些科技所佔用的鉅額成本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基本運營。相比之下,中國製造業更需要一點一滴的“改善”,一些耐用的工具,或者比較成熟的資料採集系統、RFID等可以直接落地的技術,至於說,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的研發任務不應該落在製造業上,畢竟,CEO們的精力頻寬、資本容量都非常得有限,更靠譜的做法,應該由國企性質的研究院做專項硏發,獨立於製造訂單之外做模擬測試,等到技術成熟、成本降低之後,再逐步匯入製造生產,謹記,中國製造業現在已無法收納“不成熟”的高新技術,車間不是“技術培育”的溫床。
搶人戰略,中國工人能否探救製造業?
除了技術層面的問題之外,中國製業還面臨著“人才匱乏”問題,筆者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專門討論過製造人才的三難問題:找不到、招不來、留不下。因為利潤率極低,製造業能給予高階人才的薪水並不具備競爭力,特別是同高校研究所、電商、網際網路等新興行業搶奪人才的時候,基本上都會敗下陣來,加之,中國整體大環境都更追捧金融、房地產等行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喜歡呆在寫字樓裡,而不是滿手油汙地去研究製造技術,總的來說,中國社會給不了“製造業人才”應有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這使得很多高階人才都不願意碰觸製造業,此外,中國的製造企業常常是用工大戶,動輒創造數十萬的工作崗位,這個屬性常常被權臣利用,使之成為消化“低端、過剩”勞動力的工具,如前文所述,CEO們的精力頻寬非常有限,面對大量低學歷、低技能的員工,他們的首要任務是維繫經營環境的穩定,而非大刀闊斧地改革,畢竟,誰也不願意見到“工人大面積失業”的情況。
中國製造業關乎大量工人的飯碗,關係到社會穩定發展,關乎制度、文化和人性,如此重要的行業理應能吸納更多的高階人才,從技術、運營、規劃戰略方面做出改善,否則,中國製造業一直會徘徊在基礎領域,或者成為一種廉價可悲的“社會工具”。(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