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江湖20年 - 我眼中的BAT
題記:全文9600字,閱讀時間8-10分鐘。

01
1997年的夏天,全中國的目光都在香港聚焦,這個離開祖國100年的孩子終於要回來了,大街小巷裡唱出的都是《東方之珠》那歸鄉心切的遊子之情。
當時還在美國華爾街投行做分析師的李彥巨集很快將下定決心,放棄百萬年薪的生活回國創業。20年後他在貼吧晒出和妻子的合影時,開心地調侃著 “二十年前那個夏天,從這裡出發去了矽谷,自此踏入網際網路。”
3年後,百度誕生。
97年還有一個大事,就是席捲整個東南亞的年金融危機。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第一次跟國際金融大鱷過招。由此,中國政府部門眼界大開,紛紛加快了與外界互通的決心。在這一背景下,得到外經貿部進京成立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邀請後,馬雲決定放棄自己的第一個網際網路專案“中國黃頁”進京創業。
兩年後,他建立阿里巴巴。
就在李彥巨集忙著回國,馬雲忙著二次創業的時候,馬化騰還在深圳一家軟體公司做著開發部主管。本欲成為天文學家而誤撞入計算機領域的他,日後竟和一隻憨態可愛的小企鵝終身為伴。
1年後,騰訊成立。
當時人們不會想到,20年後“時代週刊”雜誌封面上,會刊登上李彥巨集的畫像,並冠以“the innovator(創新者)”的稱謂,文章標題則更為巨集大:百度李彥巨集正在幫助中國贏得21世紀。據悉,這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家第一次登上此週刊的封面。
還有馬雲。20年後,他將成為全民創業的偶像和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座上賓。
那個小企鵝的夥伴馬化騰,將通過微信、王者榮耀等一個又一個爆款產品,佔據著中國人智慧手機最長的應用時間。
總之,97年是一個鉅變的年份:繁瑣的Dos開始衰落,Windows圖形式的操作介面開始流行,預示著電腦這個新式的“家用電器”終於要從高閣正式“飛入尋常百姓家”,當時還沒有人能預見到這將對中國、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不久後,第一部網路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在網上連載,女主角“輕舞飛揚”也隨著網際網路傳入了千千萬萬的年輕人心中。
那一年對中國來說,屬於難得的千年之大變革。
李彥巨集、馬雲和馬化騰在這一年意氣風發地擁抱時代,他們還未展示出後來的騰龍之像,那一年最大的馬雲才33歲,最小的馬化騰26歲,李彥巨集29歲。
數年以後,他們會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名字:BAT。
當時誰也不會料到,世界將在網際網路的連線中走向一個全新的時代。
這一年(1997年),是中國的網際網路元年。
02
BAT成立於:2000年(百度)、99年(阿里)和98年(騰訊),分別位於京、杭、深這三個網際網路創業的高地。
從97年到現在20餘年,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97-02年,網際網路橫空出世,各諸侯群雄並起。BAT步履蹣跚,探索模式,基本“站起來”。
第二階段:03-10年,網際網路完成普及,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BAT全面發力,四處開花,完全“富起來”。
第三階段:11-18年,移動網際網路崛起,把人類帶入萬物互聯。BAT獨步天下,一統江山,最終“強起來”。
這20年中,百度前期打敗了奧運冠軍鄧亞萍領銜的“人民搜尋”、“中搜”等強勁勢力,中期逆襲了國際巨人“谷歌”,後期不斷擠壓著“搜狗”“360”等行業新秀,李彥巨集從矽谷的超級金領完成到明星企業家的轉變,現在又參加“荒野生存”向娛樂大咖發力。
阿里從默默無聞的B2B跟隨者,到C2C引領者,又在B2C跑馬圈地,最後通過支付寶、阿里雲、大資料三個引領時代的產品,一舉在香港、紐約敲鐘。馬雲也從當年央視欄目中的“書生馬雲”,到“揚子江中的大鱷”,最後成為贏在中國的“全民創業導師”,直到2016年接替了卸任中國企業傢俱樂部主席的老柳,成為新生代中國商業界無可爭議的No.1。
騰訊也從一隻可愛的小企鵝,成為了音樂、遊戲等娛樂帝國的統治者,尤其是2011年出生的微信,更使其佔領移動網際網路的制高點,一舉成為現在和阿里分庭抗禮的中國網際網路最重要的另一級。馬化騰從一個偶然踏入網際網路江湖的天文愛好者,變成執掌5000億美金市值的中國即時通訊領域第一人。
20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三個來自中國北方、華東、華南的而立青年,攻城略地、烽火諸侯,最終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笑傲江湖的集大成者,他們三人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故事?

03
第一階段:1997-2002年,橫空出世。
其實當年成立時鬧出最大動靜的不是BAT,而是網際網路新貴搜狐,以及同樣性格高調的麻省理工高材生張朝陽。
搜狐1998年成立時,基本喚來了中國娛樂界的半壁江山。雖然明星們在臺上賣力地恭維著,但和絕大多數普通中國老百姓一樣,他們也沒明白“網路”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以及,什麼叫“入口網站”?
BAT在這一階段的默默成立,似乎沒有聚集多少人關注的目光。
李彥巨集只是在中關村北大的招待所成立了百度。直到2007年,他才在海淀上地建立起了獨立的“百度大廈”。
馬雲1999年在杭州召集18羅漢的勵志畫面,也是在阿里功成名就之後才被大家熟知的。這時的馬雲,還是個胸有凌雲志的杭州師範學院英語老師,兼職一家翻譯公司的老闆。
小企鵝雖然一上來就收復了絕大數80後少男少女的心,但馬化騰直到騰訊成立的3年以後,才擺脫了一直燒錢而不盈利的窘境。那時男青年們為了同時和兩三個姑娘聊天,很多都學習起了速度更快的五筆輸入法,那時大家還不知道,這個行當多年後會被一個叫搜狗的一統江湖。
在這5年中,又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2000年納斯達克股市的破滅是分水嶺。在這年中,納市的股指一跌再跌,到9月21日,終於跌到了1088點這個歷史性的谷底。
這些網際網路的嬰兒本就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出生的,腳步未穩又遇見了新科技世界的行將破滅。好在BAT運氣不錯,在危機來臨前,百度剛成立還沒開始大規模燒錢,阿里在前一年獲得了孫正義的投資,馬化騰則是更險的在危機來臨前的三個月獲得了IDG和李澤楷的入股。
因此,這輪危機他們算是涉險過關。
日後看來,這輪科技泡沫是中國網際網路界的第一輪洗牌。步步高段永平藝高人膽大地抄底網易股票,隱隱現出日後出重金和巴菲特吃午餐、渴望成為中國股神的浙大高材生的雄才大略。
幸運的是,這次危機深刻地給BAT埋下了充滿憂患意識的“企業基因”:日後的李彥巨集明白了企業要向發展,生存下來是第一位的,因此百度成立後並沒有一上來就大肆宣傳自己的技術,而是務實地通過在搜狐新浪建立連結,逐步引導大家的搜尋需求;馬雲被孫正義投資後,更是一下子就站在“雲頂山巔”來審視一切,要知道孫正義可是亞洲首屈一指的戰略大師;馬化騰也一樣,二公子李澤楷的救命錢使他在以後企業的發展中,始終把盈利印在腦海中,任何不能迅速帶來現金流的產品都被他在總辦會中放到了一邊。
這5年中有3個小事值得一說。
百度一開始就是模仿谷歌建立的商業模式。但無奈的是,20年過去後,李彥巨集還是沒能找到突破谷歌發展軌跡的限制,一直在追趕卻一直沒能超越。直到谷歌退出中國市場、百度一家獨大後口碑反而不如從前,甚至還發生了很多激起百姓憤怒的負面事件。
阿里在2000年舉辦了聲勢浩大的“西湖論劍”,這一活動一開始就凸顯了馬雲高超的營銷才能。日後B2B業務的迅速鋪開,更為馬雲積累了極高的口碑,使阿里成為業界有名的“黃埔軍校”,這才有了我們後來看到的“滴滴打車”創始人程維在阿里歷練取經而後騰飛的80後傑出青年。
對馬化騰來說,這一時期最深刻的一定是他在獲得機構融資前,險些將騰訊以60萬人民幣賣給深圳電信局的事。創業本就是一條極度艱辛的不歸路,經歷把自己“孩子”賤賣而不成以後,馬化騰日後無論碰到多大的困難,都咬著牙將公司堅持下去,這才有了日後企鵝的一飛沖天。
這5年中,各路豪傑閃亮登場,體制和科技摩擦,未來與現在對撞。中國網際網路的英雄們高舉高打,經歷了最初的狂喜、以及歷經千辛萬難後逃離戰場的悲憤。大浪淘沙後,這批初始的豪傑奠定了中國網際網路最初的基因和價值觀。
這其中,有20年後在凜冽寒冬裸露上身晨跑的單身王老五張朝陽,有在烏鎮善於組織飯局的養豬男兒丁磊。但在那時,還不顯山露水的馬雲馬化騰和李彥巨集,他們無疑不屬於令人矚目的網際網路第一梯隊。
是什麼促成了他們日後的三分天下呢?
04
第二階段:2003-2010年,江湖混戰。
這8年屬於中國網際網路第一次閃亮的高光時刻。
我們能記起的在這8年中發生的大事可謂不勝列舉:通過代理網路遊戲“傳奇”而一舉成名的盛大以及陳天橋迅速崛起而又快速隕落,他31歲問鼎中國首富的壯舉恐怕只有黃光裕可以與其媲美了。
日後來看,路走的太順對他是不利的。沒經過艱辛的不懈探索,註定了後期一定要栽跟頭,他通過佈局“盛大盒子”企圖建立“網路迪士尼”的夢想譭譽參半,最終在2010年前後灰溜溜地退出了中國網際網路江湖。
前兩天在一個採訪中,看到剛45歲的陳天橋已經滿頭白髮,全身心在新加坡研究腦科學,不知為何使我想起了長征路上的北大才子張國燾。
還有2005年的部落格和2010年的微博。
韓寒通過前者空前的達到了極高的民間聲望。先是成了國民女婿,而後因為女兒“小野”的出生迅速地成了“國民岳父”,這幾年賽車、出書、拍電影樣樣出彩。
後者把“姚晨”這個在“儒林外傳”輕喜劇中一炮而紅的非主流女演員,一下子地推到了“微博女王”的寶座。當時意氣風發的她,還沒料想到日後和大學男友凌瀟肅的分手,她那篇著名的微博“老凌的燈”也還沒有任何徵兆。
還有偷菜、搶車位的校內網和開心網。
2006年的陳一舟雄心壯志,通過在高校食堂一個雞腿換一個註冊號使得校內網迅速鋪開。這種“熟人加精英”的模式,使校內網迅速在北京及全國高校風靡,公司發展壯大以後他乾脆將校內更名為“人人網”,更加彰顯了那個不甘寄人籬下的驕子之心。
只是老陳碰到了和李彥巨集一樣的問題,就是面對同樣的Google和Facebook,他們只完成了前期的追隨,後期的中國特色則是一直沒有找到的方向。直到現在的人人網已經淪為首頁盡是“美女直播”的不倫不類,完全不見當年那個主導過“校友錄”開發的壯志男兒。
對了,還有中國網際網路屆首屈一指的天才王興,經歷了飯否網和海內網兩次極為顯赫的創業失利後,他幾乎成為大家公認的“網際網路創業王”。
2009年創立美團網時,他完全是孤注一擲,無論如何也要守住這塊新開闢出來的陣地。那時的他還想不到,這塊藍海已經被重多大佬盯上,之後在這一戰場經歷了極其慘烈的“百團大戰”。
10年以後,美團合併了大眾點評成立“新美大”,雄踞“新BAT”的一級,想來也是對得起他這20年來的血拼了。當然,商業的變幻莫測永遠無法預料:最終團購行業的先驅Groupon被阿里收購,而王興又在烏鎮飯局中和馬化騰坐在了一桌。
看來又免不了一場廝殺。

05
2003年到2010年,這一時期的BAT又幹了什麼呢?
百度:2003年百度貼吧,2004年手機搜尋,2005年百度知道,2006年百度百科。
阿里:2003年淘寶網,2004年支付寶,2008年淘寶商城(日後的天貓),2009年阿里雲。
騰訊:2003年QQ遊戲,2005年的QQ空間,2006年QQ音樂。
就在各路豪傑追趕潮流去建立社交平臺、自媒體、團購時,BAT在這8年中做的就是一件事:在自身領域的深耕。
這非常重要。
君不見陳天橋的一夜暴富,校內的千帆弄潮,到現在幾乎全軍覆沒。
BAT在這一階段乾的就是完成自身領域的商業閉環:百度靠著對中文輸入習慣的深刻理解,在中文搜尋市場上和強大的谷歌平分秋色;阿里適合中國國情建立的支付寶,把中國人上千年來一直沒解決的信任問題,一舉化解成“買家支付後賣家發貨,貨到不滿意阿里退款”的完美方案;騰訊通過QQ秀、QQ遊戲等運作,使那隻初期幼稚可愛的小企鵝賺得盆滿缽與,就像招財貓一般完全告別了當初那隻吃不飽飯的寵物萌萌噠。
當然,在這一時期,BAT也完成了在資本市場的華麗轉身:百度於2005年在納斯達克上市,阿里2007年在香港H股上市,騰訊更是在2004年就完成了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大陸網際網路企業。
還有一事值得特書:阿里和騰訊分別在2008和2007年成立了研究院,百度也成立了相關的實驗室。這說明BAT已經不滿足於跟風,而要逐步去引領江湖了。
上市和研究院看起來是相互獨立的兩件事,實際上目的都是一個:就是BAT完成了自我實現、在中國市場基本站穩腳跟後,真正開始了對未來的佈局和思考。
也就是從之後的2011年,以BAT為代表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真正開始了大開大合的引領世界潮流。
06
當然,在進入令人血脈噴張的下一階段前,我們還要看一下BAT各自做的另一件大事。
百度成立愛奇藝:如果說之前是靠技術搭建平臺,滿足人們對資訊的渴求;現在入股愛奇藝,則是自己要開始做內容了,也就是要從大自然的搬運工變成礦泉水的生產廠商。
阿里推出“合夥人制度”:以前馬雲是老闆,十八羅漢是夥計。這個制度以後,十八羅漢就都是老闆了。以前阿里是馬雲一個人的,這之後,阿里就是馬雲和十八羅漢的了,當然也是日後擔任CEO的衛哲們的了。
騰訊呢?則經歷了更為經典的“3Q大戰”。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這就是一場大佬間的撕逼大戰,以及那句日後看來經典的類似於病毒營銷的“我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這個故事簡單說,就是網際網路界40多歲的“鬥戰勝佛”周鴻禕,通過免費防毒這個法寶開始獨步江湖時,騰訊也推出了競品QQ網鏢。於是一個簡單的邏輯誕生了:QQ網鏢直面攻擊360,360則說QQ竊取使用者隱私,於是騰訊“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騰訊在2010年做出的這個艱難的決定,竟使自己日後的發展軌跡完全改變。似乎馬化騰更應該感謝一下在網際網路界名聲不佳的周鴻禕:通過3Q大戰,騰訊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從以前看見好Idea就剽竊過來自己做,走向你做得好我就買下大家一起玩。
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哉!
但在當時,我們還看不出這一被動的戰略轉型對騰訊的意義所在!
07
第三階段:2011年到2018年,BAT一統江湖。
這一階段是離我們最近的,也是大家印象最為深刻的。移動網際網路橫空出世,當年網際網路怎麼把傳統行業顛覆的,這次它將同樣被移動網際網路怒懟。
這一時期,BAT中的阿里和騰訊愈發耀眼,通過“支付寶”和“微信”兩個跨時代的產品,前者建立起強大的“螞蟻金服”,在網際網路金融方面深耕;後者目前已覆蓋10億智慧終端使用者,成為國內移動互聯時代無可爭議的第一APP。
當然,兩者還“聯手”把支付環節打通,再一次徹底把傳統行業掀了個底兒朝天。他們先後在“交通出行”、“新零售”、“外賣O2O”打了幾場大戰,使得眾多新生代企業都望塵莫及,AT兩級星光閃耀、一時瑜亮。
就在支付寶和微信忙著爭奪春晚贊助,是“搖一搖”還是“咻一咻”的時候,有一個人很受傷,那就是百度。這幾年一直有一個很神奇的現象:老大老二打架,老三消失了。
李彥巨集沒有充分預判到移動網際網路的前景,使得百度在這一階段幾乎沒有任何拳頭型產品問世,只能重金押注下一階段的人工智慧。
說起微信對人們溝通方式的改變,使我想起90年代中期在央視2套播出的一期《對話》。其中一個嘉賓是中國電信業的一個領導,在歐洲考察時,一個團友對他說了一句,希望能幫助國內的朋友儘快開通座機電話。要知道當時按照正常程式,交完錢後至少要等1-2個月才能開通。
這番話使這個局長印象頗深,他一定想不到20年後微信的出現,將會使國人的溝通便捷到何等程度。那期節目也深深刺痛了還是《對話》欄目製片人的羅振宇,不知這是否對他日後建立邏輯思維和得到APP埋下一絲伏筆。

08
說完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和BAT的發展歷程,我們再看一下網際網路在這20年裡的功能及定位的不斷變化:
a. 首先是媒介,帶給我們想要的資訊:門戶、搜尋;
b. 其次是平臺,滿足我們社交和商務的需求;
c. 最終是生活方式,通過萬物互聯,催生了滴滴、摩拜等一批新的獨角獸。
第一個階段是改變生產關係,資訊還個資訊,廠商還是那個廠商;
第二個階段是生產關係向生產力過度:創造了一些新東西,像谷歌地圖等;
第三個階段是改變生產力,新商業模式雨後春筍:有了移動支付,才有了摩拜;有了微信公號、頭條號,才能釋放出無數“高手在民間”的自媒體創作。
這次網際網路浪潮之所以比前兩次工業革命都厲害,是因為前兩次的蒸汽機和電力主要是從生產力入手,提升生活效能;這次是從生產關係入手、進而改變生產力,並持續推進二者的相互深化。
那麼,在這輪革命中,BAT為什麼要把核心競爭力聚焦在搜尋、商務和社交上呢?
a.定位清晰
資訊搜尋是永恆的需求:偷菜玩一個月就沒意思了,資訊不能一刻沒有。
商務也是: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貿易是最傳統也是最有生命力的的商業模式。
社交:就是溝通,這也是人最本質的需求。
BAT無疑都滿足了人們永恆的需求。
但還有一個技術問題:就是要能盈利。
巴菲特說Google本質上就是一家“廣告公司”,道出了百度這類搜尋企業的本質。阿里系的電商平臺,不從買賣中抽成,而是靠收付款的時間差,通過支付寶沉澱資金,進而產生收益。微信就更簡單了,朋友圈隨便賣個廣告就是錢。
b.打法明確
百度是科技驅動:“用科技讓複雜世界更簡單”,強調手段,他有著同谷歌一樣的“工程師”文化。
阿里是戰略驅動:“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未來很重要,團隊最擅長營銷。
騰訊是產品驅動:“通過網際網路服務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目標很重要,公司最注重產品經理。
c.創始人基因
前面已經說過,這三個人都有著改變世界的雄心,也經歷了極其慘烈的失敗,他們沒有功成名就後變現退出,而是帶領公司一步步走向卓越。
20年來,創始人基因深深印刻在公司,並同創始人一同成長。
09
說完了企業,我們來看一下BAT的三位創始人。
先說一下網際網路界創業的三大流派:
“哥大”派: 哥倫比亞大學的意思,俗稱海龜派。
特點:世界著名大學畢業,超級精英,智商超群。
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
代表人物:張朝陽/麻省理工學院,李彥巨集/紐約州立大學,陳一舟/斯坦福大學。
這一派人數居中。
“北大”派: 國內重點大學畢業。
特點:智商一流,紮根於中國國情。
口號:“走中國特色網際網路道路”。
代表人物:馬化騰/深圳大學,史玉柱/浙江大學,陳天橋/復旦大學,雷軍/武漢大學,劉強東/中國人民大學,周鴻禕/西安交大。
這一派人數最多。
“夜大”派: 學歷較低或不知名大學畢業。
特點:底層摸爬滾打,江湖氣息濃厚,智商、情商一流,
口號:“風起於青萍之末”。
代表人物:馬雲/杭州師範學院、賈躍亭/山西財專。
這一派人數最少,但弄出的動靜也是最大的。
分析馬雲馬化騰和李彥巨集的成功,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他們仨為何會選擇這一行當?
李彥巨集本科研究生都是計算機相關專業,在華爾街工作有了對商業的感覺,而後去矽谷感受高科技氛圍後回國創業,算是“老本行式創業”。李是技術出身,所以百度靠技術驅動理所當然。
馬雲在學生時代顯然不算出眾,高考三次才勉強“專升本”,專業是英語,使他打開了對世界的認識。畢業後留校任教,開翻譯公司,最終通過網際網路的出現改道成立科技公司,屬於“未來式創業”。不懂技術,但比誰都重視技術,看準未來一步步向前走。
馬化騰高考時本來想報“天文學”專業,畢業後做傳呼機、軟體等都是摸索著逐漸盈利,屬於“摸索型創業”。不知道哪個會火,摸索過程中把每一個產品都做好。

10
下面深入分析一下三個人的各自特點。
先看馬雲:要理解馬雲,最重要的就是三個字-“風清揚”,這是他在公司的雅號。
這個《笑傲江湖》中的老前輩有兩點特質:
江湖之高: 如果說令狐沖是新江湖,嶽不群是老江湖,風清揚則是“江湖之上看江湖”。因此這給了馬雲一個極高的視野,“我作為掌門人每天都在想未來10年、20年的事”。
廟堂之遠: 兩會、烏鎮飯局馬雲不熱衷參與,給人一種孤傲的感覺。不去刻意迎合熱點、亮點,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風清揚”的這兩個特點,塑造了馬雲獨特的戰略思維和高超的戰術打法。
但戰略制定也不是一般人能幹的活兒,無非會有三種結果:太超前純屬空想,太滯後純屬跟風,無中國特色不切實際。馬雲近年來“開天眼”般的戰略思維到底從哪來的?
按說他數學不好,邏輯推理能力按說不行。但是,數學強調在已知框架內推導未知,屬於科學分析的範疇;戰略強調的是無中生有式的看清未知,更像是前瞻性的預判。
在我看來,以下幾點是馬雲戰略思維的源泉:
根:紮根於民間。 他高考失利後在底層拼搏過,接觸過普通百姓、送過報紙,也曾被路遙《平凡的世界》感動地淚流滿面,這使得他日後的一些戰略構想都不至於太脫離實際。另外,由於他從小就不是精英:很少從精英角度思考問題,而是立足於大多數的百姓。說到這,我竟想起了毛主席年輕時親筆撰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勢:武俠小說。 眾所周知,馬雲很喜歡金庸的小說,核心員工都有江湖稱號,會議室和研究院也都以小說裡的名字來命名。看得多了,就幫助他能夠跳出江湖來看江湖,從商業以外思考商業。
道:圍棋。 馬雲圍棋下的很好,很講究通篇佈局、環環相扣、步步緊逼。
術:高人指點。 馬雲一出山就得到了孫正義、楊致遠的指點,他和戰略家老柳的關係也很好。這些都進一步開闊了馬雲的站位和高度。
有個小事使我感觸頗多:2014年有網友釋出了馬雲去拜訪氣功師王林的照片。 後來他發微博稱,“人類很容易以有限的科學知識去自以為是地判斷世界”、“過度的沉溺信仰和迷失信仰都是迷信” 。
是不是很醍醐灌頂?
11
下面來看馬化騰。
他出生於廣東汕頭,俗稱潮汕區域,這一帶是廣東省最容易出企業家的地方。
說兩個人,李嘉誠和黃光裕。這其實代表了“潮汕幫”的兩種企業家風格:一種溫和、一種驍勇,馬化騰無疑屬於前者,掛在他臉上的永遠是謙和的微笑,使人很容易忽視他深藏的抱負。
他的本土化是最成功的,把中國特色發揮地淋漓盡致:QQ完勝MSN,現在的微信,更是完全沒給國外產品競爭的機會。
本質上,馬化騰是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所有他最看上的人也是這類,包括後來的張小龍。產品經理的特點是善於雕琢,但過分注重細節,有時缺乏大局觀。
騰訊的幾次轉型,都顯得不夠主動。
再看李彥巨集。
首先他是一個工程師,技術權威。促使他回國創業的最主要驅動就是在矽谷的日子,“矽谷給予我最大的感觸是,希望通過技術改變世界、改變生活。”
其次他是一個文藝青年,有浪漫氣質。流連未名湖畔,聽講座、彈吉他,形象氣質俱佳。他還娶到了中科大少年班的才女,他們倆的結合讓我想起了樑思成和林徽因。
第三,就是他的“睿智”,這是合作伙伴談對他的最大印象:“雖然以前從事技術工作,但他的商業思維和市場眼光非常獨到,對搜尋產業方向的把握和商業競爭的規律和規則理解得非常到位。”
12

對比一下三個人,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 拿三國時期的豪傑比較,馬雲像是曹操,戰略遠大用人高超,18羅漢不離不棄;馬化騰像劉備,謙卑恭敬,吸引到諸葛版聰慧的張小龍;李彥巨集像孫權,顏值最佳但內心高傲,打心眼兒裡看不上江東的士族集團。
首先,從性格上說: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馬化騰是綿,李彥巨集是尖,馬雲是圓。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馬化騰隨和,李彥巨集孤傲,馬雲江湖。
因此,李彥巨集是內心驕傲,表面隨和但實際上很有距離感。
馬雲是江湖做派,知人善任又不容別人置疑。
馬化騰是一團和氣,時刻歡迎下屬挑戰自己。
也正因如此,三家公司的企業文化,百度是精英,阿里是服從,騰訊是挑戰。
其次,從背景上看:
馬雲是純文科創業,沒有數理邏輯的條條框框,戰略上敢為天下先。
馬化騰是純理科創業,邏輯推演,產品層層更新,逐步探尋。
李彥巨集則是文理結合性的創業,既關注科技,又探索人文,“眾裡尋她千百度”。
最後,從目標上看:
馬雲迷戀天下,用戰略引領世界。
馬化騰迷戀人性,用產品連線世界。
李彥巨集迷戀科技,用技術改變世界。
三人不分伯仲而又各有千秋。
後記: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前20年和世界接軌,學習遊戲規則。90年代出現的網際網路給了本土企業家一個迎頭趕上,彎道超車的絕佳機會。
他們從混沌開啟,到江湖爭霸,繼而三足鼎立,最後雙雄割據。
這20年中,中國的企業家逐漸和世界級的商業領袖在一個賽道上過招,這也是從兩百多年前世界進入到現代社會後,中國企業第一次和國際一流強企同臺PK。幾年前聯想收購IBM筆記本、吉利收購沃爾沃,我們還覺得興奮地不行,現在移動支付、摩拜單車等中國“新四大發明”已經開始引領世界。
這些網際網路精英重塑了中國年輕人的價值觀,讓“企業家精神”迴歸社會。比起黃光裕、地產商那略帶神祕性的“原罪”式創業,他們的崛起讓人感到簡單而興奮。尤其是馬雲個人無背景,無學歷,無人脈的三無式創業成功更帶給了年輕人強烈的感召。
我們應該感謝這些網際網路的新青年,他們使中國的年輕人感受到商業的力量,見證了趨勢和潮流的不可阻擋。由此,更多的80後90後由衷地相信依靠自己是可以改變世界的,這些對未來的希望才是他們帶來的最大財富。
中國用40年走完了國外200多年的現代化道路,這其中工業化和資訊化交織、城鎮化和全球化重疊,本應該串聯發展的一系列歷史程序,中國用40年全部並行濃縮到了一副自我特色的歷史畫卷。
在近20年網際網路經濟發展過程中,BAT三位創始人鮮明的性格特色和迥異的企業發展之路,使我們對創業,對商業都有了清晰的認識和思考。
讀懂了他們,也就讀懂了這個時代。

郭亮(ID:xp-dll)
2018/04/09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