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監管,STO或是ICO的升級和未來
全球最大的眾籌平臺Indiegogo創始人Slava Rubin預測STO(證券型代幣發行)將變得普及,原因在於這種代幣提供ICO(首次代幣發行)的眾籌元素與證券發行監管明確度之間的天然橋樑。Rubin相信,證券型代幣發行很快就會成為常態,因為證券型代幣發行與ICO不同,它為合法進行銷售提供明確的途徑。
目前看到的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和去中心化網路關係不大,更多是利用以太坊代幣標準加上監管層協議(Polymath,Harbor)發行對映股權或債權的Token,在符合監管要求的情況下分銷和交易。通過中間人和監管,把鏈下資產所有權和資訊上鍊,通過代幣的形式流通。
大多數ICO和發幣專案都是在建立去中心化網路,通過代幣經濟(Token Economics)設計在這個新生產關係網中發揮代幣的作用,其中大多數ICO的代幣屬於實用型代幣(Utility Token) ,但部分有一定證券屬性。
不少基於中心化運營的Token從監管層面看屬於證券型代幣,比如交易所發行的平臺幣(BNB,HT,OKB)有手續費分紅機制。如果被認定為證券,在美國需要遵守美國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的規定,接受SEC更加嚴格的監管。
目前大家在討論的證券型代幣大多是基於ERC-20標準發行的代幣,輔助線上KYC/AML等配合監管的證券數字所有權,在符合監管前提下對映股權或債權,和分散式網路和區塊鏈底層技術關係不大。
從監管上來說,證券型代幣更是和很多ICO專案代幣的去中心化等特質相反,STO專案和平臺是擁抱接管,在現用監管框架上保障合規性,同時爭取更寬鬆的監管。部分觀點提到的STO是ICO的升級或未來,這是對於兩者機制都缺乏足夠認知。
從價值沉澱角度來說,證券型代幣相對比較清晰,是對於公司,債券,地產的數字所有權。而Utility Token如果其去中心化網路沒有價值,或價值無法沉澱到Token上,基本難有實際價值。
據業內人士分析,ICO作為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專案籌資的有效工具,會繼續留存,並將在未來被大規模採用,但情況會有一點變化。首先是一紙白皮書、痴人說夢和3000萬美元的日子可能已經結束了。其次,ICO也會隨著市場環境而演進,方向之一,就是STO。
一直以來,美國政府對於ICO監管的討論就非常積極,曾召開多次公聽會進行討論,未果。美國國會議員Warren Davidson日前又邀請了32家加密貨幣產業組織共赴國會,討論ICO是否應以證券發行的形式接受監管。
資產證券化在過去幾十年中,把缺乏流動性、但具有可預期收入的資產,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證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獲取融資,以最大化提高資產的流動性。資產證券化在一些國家運用非常普遍。目前美國一半以上的住房抵押貸款、四分之三以上的汽車貸款是靠發行資產證券提供的。
證券代幣化,資產代幣化在未來可能會追隨資產證券化的步伐,讓資產確權,收入審計更智慧,流動更方便,門檻更低,把證券變成智慧證券(Smart Securities)。
全球股權資產規模約為80萬億美元,債務資產規模約為100萬億美元,房地產市場規模約為230萬億美元。一旦STO把傳統金融市場中的各類資產都用Security Token形式逐步替代,將會是個很大的市場。
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沒有看起來那麼平坦。
文章來源:cointelegraph, cryptovest , bitcoinmagazine
編譯:Sharon
本文為火星財經編譯稿件,版權歸火星財經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須在文章標題後註明“文章來源:火星財經(微信:hxcj24h)”,若違規轉載,火星財經有權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