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股價為何跌破萬億?
11月1日,蘋果釋出2018財年Q4財報說:
因為iPhone出貨量以及業績展望都不及預期,以後將不再披露包括iPhone、iPad和Mac在內的關鍵硬體產品的銷售資料。
言外之意:最近這段時間硬體銷量大不如前,以後只能通過漲價才能維持的了生活這樣子。
此言一出,果然今日大跌6.63%,蒸發了700億,跌下「一萬億」神壇。

其實蘋果完全就是自己作死,為了業績和股價全然不顧消費者體驗,國內好像沒什麼人關注就是,看看去年BBC的報道:

- 蘋果在義大利:
義大利競爭和市場管理局(AGCM)對三星和蘋果公司分別頂額罰款500萬歐元,AGCM稱:
“兩家公司頻繁提醒使用者更新,並無法回撤到舊版本,新的更新顯著降低了手機效能並可能導致嚴重故障,通過這種方法,迫使消費者加快了更換手機的速度。”
由於沒有提供關於iPhone內部電池何時應更換的明確指示,AGCM還對蘋果處以額外的500萬歐元罰款,合計罰款1000萬歐元。
近期得到的使用者反饋
今年秋天,我們開始收到一些使用者的反饋,他們發現在某些特定情況下,iPhone 的效能變慢了。基於我們的經驗,我們最初認為是由這兩個因素的結合所導致:當作業系統升級時, iPhone 安裝了新的軟體、更新應用程式對效能造成的一個正常的臨時性影響,以及在系統更新的初始版本中已經修復的那些小錯誤。
我們現在認為,較早期的 iPhone 6 和 iPhone 6s 上電池的持續化學老化,是影響這些使用者體驗的另一個因素,這些裝置中有很多仍在使用最初的那塊電池。
大意是:這是電池的鍋,蘋果為了防止自動關機,特意降低了效能來滿足「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中國消費者就這麼好糊弄麼?
PS. 商業潛規則。
計劃報廢 ,又稱「計劃性汰舊」,是一種工業策略,有意為產品設計有限的使用壽命,令產品在一定時間後壽終正寢,以讓使用者更新換代。這種策略在上世紀常被認為是企業家賺錢的伎倆。但是在競爭變得激烈情況下,如果某些企業做出這樣的行為,使用者必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計劃報廢可在長期上替廠商帶來好處 。因為消費者在產品報廢之後若還有繼續使用的需求,會再次購買同類的新產品。當然也有些廠商反其道而行,推出官方舊換新等優惠來吸引樂於嚐鮮的客戶。
計劃報廢的策略在壟斷或寡佔市場裡特別有效。 廠商必須先確認消費者有多少可能購買新產品,才好推出計劃報廢策略。在這類的情境下,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資訊不對等——生產者測試時知道產品的預期壽命,但消費者則不知道。
引用:
1. https:// zh.wikipedia.org/wiki/% E8%AE%A1%E5%88%92%E6%8A%A5%E5%BA%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