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怎樣下沉到鄉鎮,蘇寧做了這件事,京東、小米能學會麼

又到一年雙十一,這是全民購物的狂歡,也是所有零售商最大的戰役。套用《孫子兵法》來說,它是“零售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做好了,以夢為馬,飛黃騰達;做不好,再牛的肖邦也彈不出敗犬的憂傷。
於是,大拿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拼多多、京東、小米等線上起家的,忙於攻略網際網路客群,而蘇寧這樣30年線下基礎的,不敢忘本,線上由蘇寧易購做足功課,線下依靠“零售雲”在縣鄉扎臺型。
比如,10月26日零售雲在原來的縣鎮店內引入了電動車品類,讓這種需要體驗的產品也能搭上雙十一的“東風”。
別小看這個品類。去年,我國電動車行業年產值達1083億元,同比增長7.39%,行業的市場容量3000-4000萬臺/年,增長迅速。更重要的是,產品更新迭代週期短,家庭保有量高,尤其在4-6級市場,它有無可取代的優勢,值得一做。
“只是,過去縣鄉市場電動車品牌雜亂,服務不一,產品質量缺乏保證,再加上資訊閉塞、不對稱,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往往盲目,常有糾紛。”一位店長告訴小郝子,這樣的買賣很難在線上爆發,更難利用雙十一做得風生水起。
但有了新日電動車、蘇寧易購的品牌背書,再加上零售雲供應鏈配套,在雙十一的節點在縣鎮店裡做起電動車的生意,就變得有熱點、沒痛點,爆出不一樣的花火。
為此,蘇寧才以“零售雲”為名,介入縣鄉市場,凝結30年經驗,在基礎設施領域(如技術、服務、產品、管理)大規模輸出技能,通過平臺的優勢不斷引進新的品類,打造不同的購物場景,幫縣鄉小店實現數字化轉型,彌合城鄉的“數字鴻溝”。3年改造萬家小店,是小目標,雙十一下鄉,也只是開始。

法乎其上,“網際網路+零售”上半場的壁壘是資本與技術,下半場則是運營與賦能,如此,再造智慧零售落地,才“不用演技浮誇,也能真實爆發”。
不解困,沒資本
生意分兩種:賺錢的買賣,艱難的求生。前者才有資本力戰雙十一,玩出不一樣的花火;後者拿著舊零售的舊船票,始終登不上數字經濟的新客船。
在縣鄉,許多線下店就面臨這樣的困局。比如河北香河的牛老闆,經營手機零售店,當年功能機換智慧機大潮,讓他賺得盆滿缽滿,幾百平米店面,每年利潤可觀。
但如今,隨著智慧手機普及,換機週期從12個月變成24個月,加上網上銷售越來越多,品牌和運營商補貼越來越少,這類縣鄉小店經營越來越艱難。很多店主,要麼直接關店,要麼縮減經營面積,降低成本。
“這是做‘減法’。”零售雲副總經理劉懷力解釋道,可這種思路下,品類減少,業務變窄,更難吸引到顧客,更容易陷入馬太效應的負迴圈,經營得越來越差。
因此,蘇寧易購做起零售雲,幫牛老闆這樣的小店做“加法”——改造店面,給品牌背書,幫它們將品類拓展到3C、家電、電動車以及未來的家居、母嬰等品類,重構貨架、動線、佈局,保證固定成本不增加,將毛利率提高。
按牛老闆的說法,幾十萬元改造,33天完成,200平米的單店,日銷達1.3萬元,開業幾天就賺回一年房租。
更重要的是,蘇寧共享全國的庫存,可以“先銷售後採購”,貨品物流都能跟上,既不擠佔資金,還有專人指導運作。
這樣,平臺能力+本地智慧,形成零售雲+縣鄉小店的正規化,實現共生、共建的關係,很容易因地制宜地搞事情。
反觀“小米之家”,“要拿出一大筆錢,交由小米配貨,熱賣貨還未必能給。半年換幾波對接人不說,毛利只有5、6個點,再算上自己的人力等成本,很難生存下去。”牛老闆解釋道。
而京東去年也說在縣鄉開萬家專賣店,實現“一鎮一店”和“一縣多店”,但其自營產品太多太強勢,人員變動大,利潤很薄,且銷售返點只有1-2%,店主經營艱難,關店不少。
這舊零售的做派與蘇寧的賦能給力、共營共利大相徑庭。不能在成本、風險、發展三方面給縣鄉店主解困,就只是嘴炮,而不是生意。按蘇寧易購總裁侯恩龍的說法:那都是耍流氓。

如今,縣鄉小店可以與過去道別,不再“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找到新的出路;而蘇寧也藉機融合線下勢力,整合的範疇、生態體系的概念、競爭的維度遠超過去的藩籬。
由此,大家一起活出自己的理想主義,一起在雙十一的狂歡裡可勁地High。
大殺器,B計劃
一切就像通用電氣高管威廉·魯哈說的:過去,創新是基於特色和功能的;現在,創新是關乎商業模式和行業革新的。真正的“大殺器”就蘊含其中。
可以說,這場零售的進化,根本不是鹿死誰手的問題,也不是賭誰輸誰贏的問題,而是看誰融合得更快的問題。
就像江寧麒麟鎮的史店長,店面只有100多平米,之前做手機專賣,也遭遇牛老闆一樣的困難,後來加入零售雲,改造店鋪,更引進了“雲貨架”觸控式螢幕,展現小店無法呈現的上千種商品。
一來,這個小店靠近開發區,年輕人多,大都是網際網路重度使用者,對觸控式螢幕並不陌生,這種展示很親民。
二來,導購員剛從手機行當轉型,有大概念,但對海量新產品細節不熟。因此,他們可以用雲貨架熟悉產品,導購時有引數提示,更容易進入狀態,不會顯得不專業。
三來,雲貨架對接蘇寧運營系統,每天會提示打折、做活動商品,當客戶有相近需求時,導購就可以推薦它們,這樣,顧客獲得性價比實惠,小店獲得更好的利潤收入。
按照劉懷力介紹,雲貨架觸控式螢幕在零售雲數千家店面中,佔比超50%,它不僅大大擴充了縣鄉小店的可售賣的商品(SKU),更幫小店完成從營銷、銷售、支付到培訓、分析、服務的全鏈條數字化改造。
這樣一來,結合銷售系統、產品管理系統、供應鏈系統,縣鄉小店不再“買賣靠感覺、運營靠經驗”,而是按資料分析的結果,有的放矢地為區域客群選品、促銷、備貨、賣貨,經營他們的真實需求,搶佔他們的心智思維。
由此,縣鄉小店的前端能順勢爆發,後端能蓄勢支撐,在區域零售上獲得更多自主與自由。
與之相比,小米、京東雖然落地縣鄉,但線下基因薄弱,橫向擴張容易,拿下縱深很難。所以,兩者學不來蘇寧,即便吸引小店加盟,卻還走舊零售採買模式,對其壓貨經銷,擠佔它們的資金,沒有更多賦能,更沒有供給側改革。
結果,小店們衝前頭,拿零頭,大平臺卻“誘之以開放,烹之以閉環”。不過,後者就算短期獲利,也無法在數字經濟中走得更久遠。
因為像騰訊投資管理合夥人林海峰說的:“網際網路下半場,全鏈條深度的數字化能力,才是一家公司建立長遠壁壘的關鍵。”
畢竟,隨著網際網路、新技術普及,數字化、智慧化滲透更多領域,城鄉二元的數字鴻溝逐漸彌合,零售要素開始重構,現實世界與位元世界的各種網路,為使用者、商家、平臺建立連結,逐漸重建零售秩序。
借《一代宗師》的說法:一切都是時勢使然。大勢所趨下,順勢而為,才能力有所逮、業有所成。
所以,大平臺得像蘇寧這樣執行“B(商家端)計劃”,與小商家結盟,一起將縣鄉零售做重、做深、做細,一起在數字經濟中識變、應變、求變,一起推動使用者端、商戶端雙向智慧化,實現供給側改革,提升全行業效率。

自此,大平臺、小商家協調共生,自然共同定義未來,執掌未來。如義大利歷史學家馬基雅維利所說:一件事讓所有參與者得利,它就能成功且持久。
沒錯,不審時則寬嚴皆誤。零售風口下,還是跟不上形勢?別扯什麼不懂、不行、不能,壓根就是你本身有問題。快嚥下舊零售並不愉快的魚骨頭,投身智慧零售的懷抱,讓雙十一帶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