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先飛,10億時代的使命與信仰
2017年5月杭州雲棲,菜鳥首屆全球智慧物流峰會,馬雲提出“一個小目標”:“我今天在這兒要提一個新的想法,也是一個小目標,中國很快會面臨一天10億個包裹的挑戰”。一年後的2018年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馬雲再次強調了這一挑戰,他說,“菜鳥必須為這樣的未來做好準備”。

也是這一天,阿里集團CEO張勇表示,“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看到一天10億個包裹的情況,平靜如水的每一天發生”。
10億包裹的挑戰,如期而至,2018年11月11日23小時18分鐘09秒,物流訂單超過10億。全天達10.42億單。

張勇是天貓雙11締造者之一,也是菜鳥網路董事長,他將天貓雙11比作是“商業的奧林匹克”,這是全中國的商業大巡禮。2018年的天貓雙11是第十屆,現在回頭來看,更能理解它的價值:雙11推動了電子商務走向繁榮,成就了電商,也成就了天貓,一年一度的大促銷,是拉新,也是商業設施大練兵,更多使用者接受網路購物,並習以為常,也讓電商配套設施完成了一次次升級,如物流、快遞、支付、雲端計算等等。
今年,阿里提出了 “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營銷、支付、雲端計算以及物流等服務是這個作業系統的構成,基礎設施即服務、平臺即服務、軟體即服務,商業所需,一應俱有。
天貓雙11促進了中國物流快遞業的繁榮,根據中國郵政局統計資料,2009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企業業務累計完成18.6億件,到了2017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400.6億件,僅2017年天貓雙11當日產生訂單量就有8.12億,可以繞地球1200圈。
2009年雙11,物流訂單量只有26萬。隨後九年,100萬、2200萬、7200萬、1.52億、2.78億、4.67億、6.57億、8.12億,2018年11月11日24小時,物流訂單10.42億,十年飆升近4000倍,見證了“過去十年中國最大的奇蹟”。

包裹越來越多的同時,配送時間在不斷縮小,物流效率在提高。一個最為直觀的現象是,2012年雙11不時會有“爆倉”的新聞,2015年開始,快遞爆倉的新聞幾乎沒有了。菜鳥平臺上,全國快遞平均時效提升到2.5天,全國1500多個區縣已經實現當日達和次日達,分鐘級、小時級配送已經在全國100多個城市推行——當然,這些資料距離菜鳥所要實現的,“全國任意地點24小時必達,全球物流72小時必達”,還有距離。
天貓雙11是天貓、支付寶一年一度的“峰值測試”,也是菜鳥網路以及背後物流、供應鏈生態的峰值考驗。今年的峰值,就是明年的常態,這一次次挑戰中,有了效率的精進。
2013年5月28日,菜鳥網路成立,它設立時的使命,就是建設國家智慧物流骨幹網。 “國家智慧物流骨幹網”與“菜鳥”,也是這家公司的某種對映——前者是象徵著巨集大敘事的理想與戰略,後者是運營的低姿態與嚴謹的落地執行。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
阿里做菜鳥,是戰略延展的必然,電子商務說到底就是“三流”,資訊流、資金流、物流,新零售語境下,“人、貨、場”的重構,也是如此——淘寶、天貓、阿里媽媽以及阿里投資的諸多資訊與零售場景,都是在特殊場景下展現商品與服務,再後便是支付與配送。

阿里做支付寶,是因為曾幾何時線上支付並不發達,網路購物缺乏信任,於是從“擔保交易”一個點衍生出支付寶,阿里佈局菜鳥,也與支付寶有著類似的背景——傳統物流與快遞,沒有對電商形成有效的支撐,隨著電子商務的繁榮,物流、快遞與電商的結合更為密切,與此同時,效率依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於是有了菜鳥網路的誕生。
但菜鳥網路並非物流或快遞公司,是基於網際網路的物流網路平臺服務商,或者說,是網際網路公司,要做的也是智慧物流網路平臺。
2016年開始,阿里有了“新零售”的戰略,作為新零售的配套基礎,自然也就有了菜鳥網路的“新物流”,菜鳥五週年的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馬雲說,“過去五年,菜鳥主要在解決電子商務的問題,解決自己行業的問題,今天菜鳥必須為未來、必須為客戶、為行業解決大問題”。
馬雲所指的“更大的命題”,是指製造業,中國是製造業大國, 物流業應當成為製造業利潤的擔當。發達國家物流成本佔GDP的比重是7%-8%,我國物流成本佔GDP15%,幾乎是發達國家的兩倍。
馬雲提出,菜鳥要全力以赴建設國家智慧物流骨幹網,努力把佔GDP15%的物流成本,降到5%以下。
從20%下降至今天的15%,菜鳥與菜鳥生態諸多物流夥伴的協同,做出過不小的努力。曾鳴將淘寶以及菜鳥的成功,總結成“協同網路”,在他看來,“未來的競爭,本質是社會化協同網路取代傳統的供應鏈管理,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新物流就是智慧物流,智慧物流的核心就是物流協同網路”。

從“網路效應”到“網路協同”,最終沉澱升級有了“協同網路”。這是菜鳥五年至今以及未來征程的概括,也是國家智慧物流骨幹網最大的特徵。
2017年7月11日,阿里宣佈設立“五新戰略執行委員會”,張勇是主席,副主席是螞蟻金服井賢棟,菜鳥總裁萬霖也是執委會成員。馬雲說,“網際網路進入了最關鍵的應用30年,而未來3-5年是關鍵中的關鍵。 網際網路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會加速推進智慧世界的到來。很多產業,行業將會升級並重新定義 ”。
淘寶的會員、天貓的資料,支付寶的支付、螞蟻金服金融服務,以及阿里云云計算、菜鳥網路的物流、供應鏈等服務,統一起來形成了“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新零售語境下,網際網路是通過大資料與人工智慧,完成“人貨場”的重構,菜鳥的使命,也不再宥於服務電商,菜鳥是升級傳統物流體系,重新定義物流。
目前菜鳥網路生態下,連線全球3000多萬平方米倉儲、300萬從業人員、23萬輛車、20萬快遞網點等等。
2018年菜鳥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主題是“物流新時代”。張勇回憶說,“五年前建立菜鳥網路,我們跟合作伙伴一起,跟商家、跟所有快遞公司一起,創造了電子面單,電子面單給每個包裹打上了一個身份證,一個身份證編碼,就把包裹實物給數字化了”,菜鳥要做的,是推動物流行業不斷數字化。
在張勇看來, “數字化推進的方式是用IOT”。

今年的天貓雙11,菜鳥網路江蘇無錫的中國首個IOT未來園區正式投入使用,整個園區內有近700臺機器人是中國最大的機器人智慧倉庫。菜鳥網路員工說,“只有經歷過天貓雙11,我們的系統才是成熟的”。
曾鳴將數字化商業未來總結為“智慧商業雙螺旋”,網路協同和資料智慧。
工業時代,產業鏈是上下串聯的方式,現在正在從一個樹狀的產業鏈走向一個網狀的產業鏈 。張勇說,“只有整個物流業真正走向網狀產業鏈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深層次完成以大資料驅動的全域性重構和所有物流要素都得到最優化配置”。
點、線、面的線下網點連結,形成倉儲物流網路,IOT應用完成物流鏈條的“線上化”:倉儲、運輸節點、車輛、末端、包裹等環節,通過IOT技術,數字化、智慧化,效率就在資料智慧與機器演算法不斷進化中提升。
在菜鳥五週年的內部講話中,馬雲重申了國家智慧物流骨幹網的使命和信仰:全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必達,物流成本佔GDP比例降到5%以下。
講話中,他以一貫的風格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鴻鵠安知菜鳥之志?
中國電子商務的繁榮,背後是中國傳統零售的滯後,所謂“後發優勢”, 中國的移動支付發達背後也是傳統金融發展不均衡有關。隨著 電商與移動支付的繁榮,也讓中國零售、中國商業有了“換道超車”的機會——菜鳥網路的“智慧物流骨幹網”就是超車的道。
10億物流訂單,如同天貓雙11交易總額2135億一樣, 數字不止是數字,它意味著無數的努力付出,但數字又僅僅是數字,它意味著一個目標的達成與下一個目標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