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產品打造成IP?
產品本質是“產品IP化”的“地基”,通過跨界各種產品,從面上包裹人們的頭腦,最終使目標使用者群成為這個IP化後產品的粉絲。
隨著大眾消費市場的愈趨個性化,在流水線作業的工業化時代,“只要生產一輛黑色福特汽車”的做法已行不通了。消費者需要個性化的產品。
個性化的產品不僅僅要在功能上滿足他們的某個痛點需求;還要在情感上,讓他們對該產品產生一種連線感。這樣的需求使得一個產品從醞釀之日起,就需要有“把產品打造成IP”的意識。
那麼,怎麼做?為了讓大家“感同身受”,文章以我很喜歡的一個日本品牌“男前豆腐”為案例貫穿。
“我”本質是什麼?
我們以第一人稱“我”稱呼產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我”本質是什麼?請注意“本質”這個詞。
也就是說,如果把產品比作一個人,我們先不考慮這個人對外的形象(即:給人什麼樣的印象認知),這個人先要明白:自己內心裡的那個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我追尋什麼?
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剖析:“我”本質是什麼?
這兩個層面是並列關係,不是一種遞進關係。即:這兩個層面都需要解決。除非你是想做生意、賺快錢。(請不要再和我說:做品牌就是花錢的!我要立即實現銷售!那麼,請去大街發傳單吧。這樣銷售轉化也許會更快。不過,發傳單,也要有品牌元素的融入。)
第一:物理層面——頂多找出3個功能差異點
從字面上,我們很容易理解:“物理層面”就是要說明該產品的功能差異點。也就是說,和大多數競品相比,在功能(物理特徵)上,你的不同點在哪裡?
這裡經常進入的一個誤區是:不少產品經理有種“我孩子誇不夠”的情愫。
產品就如同產品經理的孩子。在幾乎所有的父母眼中,自家孩子的優點遠遠多於缺點。即使是缺點,也可以轉化成可愛的優點。所以,和產品經理聊產品,他們會滔滔不絕地說出這個產品的各種“好”,簡直就是趨於完美。這時,請忍痛割愛吧,頂多找出3個有關產品功能的獨特點。
道理很簡單:當你面對多種選擇時,你往往無從下手,沒有了選擇。當你看到一個十全十美的產品時,你反而暈乎了:這個產品到底能解決我什麼需求?
第二:化學層面——文化與情感的共鳴點
化學層面即IP的底層建設。IP折射的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或哲學層面的涵義,它最終要和人們產生文化與情感上的共鳴。那麼,你的產品最想和目標消費者溝通什麼樣的“文化與情感共鳴點”呢?也可以這種角度思考:你的產品想表達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呢?
特別指出的是:別一提到有關“精神層面”的共鳴,就把它和“情懷”化等號。最近1年,中國市場上出現了大量打著情懷牌的品牌TVC,有些看著“尷尬症”都犯了。精神是什麼?就是你內心最想真誠地表達什麼?哪怕最想表達一種逗逼的娛樂精神,也是沒問題的。
“男前豆腐”
2005年,日本青年伊藤信吾接手了父親的豆腐店,決定改變“三塊豆腐100日元”的傳統賣法,及豆腐就長成四方塊的標準,和幾個志同道合者共同開發了全新概念的豆腐品牌:男前豆腐。伊藤信吾將豆腐的概念、造型、包裝、產業鏈延伸等進行了革命性改良。

“男前豆腐”的本質是什麼?
物理層面:
1,“形狀+包裝”不一樣。打破了“傳統豆腐”的四方塊形狀,凹出了各種造型。比如:水滴形、瘦長型、琵琶型等異形。
2,“原料+口感”不一樣。男前豆腐選擇的原料是用高於一般4倍價格的北海道大豆以及沖繩島的苦汁製作的,吃過的人表示:從未吃過這麼濃厚味道的豆腐。

化學層面:
男前豆腐店,顧名思義是“男子氣概豆腐店”。軟嫩的豆腐變成了男子漢的象徵。這種“軟硬反差”,給消費者的認知和感官帶來了衝擊;由此給人一種“創新、有趣、瀟灑”的品牌精神。據說:許多日本人買不到男前豆腐,也會預定購買,因為他們要的就是這種瀟灑的感覺。

“我”表象是什麼?
認清了自我,才能想清楚:我該如何對外展示自我?就如一個人的穿衣品味,其實是在書寫TA的內心世界。
這裡,特別、特別、特別要指出的是: 現實中,太多企業直接跳到了第二步:“我”表象是什麼?症狀通常是:在醞釀一款產品時,各種Idea魚躍而出,讓人激動萬分。但最後,卻不知該怎麼聚攏這些Idea,Idea們要傳達什麼核心精神?
“我”表象是什麼?著重有兩點:
1, 產品長什麼樣子? (包括對產品本身的設計、包裝等)
2, 該用什麼樣的文案來展現這個產品? (賦予產品故事、寓意等)
比如:男前豆腐給每款產品都起了趣味盎然的名字:
做成像槳一樣的“吹風的豆腐店JOHNNY”、做成飯匙樣春夏限定的“吵架至上涼拌豆腐小子”、秋冬限定的“吵架至上湯豆腐小子”、男-TOMOTSU、綠大豆制豆腐“OJOE”等。

“我”要和什麼在一起?
我本質是什麼?——讓產品有了IP的底層基石:情感與文化的共鳴。
我表象是什麼?——讓產品有了IP的載體:內容。
“我”要和什麼在一起?——讓產品有了IP的延展:跨界。
在“第三步曲”中,我們要思考:已IP化後的產品,該怎麼藉此繼續跨界打造其它產品?跨界的本質就是以不同的產品特點、優勢,從多個側面帶給消費者同一種精神層面的使用者體驗。
再來看看男前豆腐的例子:
如今,男前豆腐已從一塊豆腐延伸到玩具、流行音樂、遊戲等具體的產品形態了。男前豆腐的周邊有:T恤、貼紙、音樂等四大類、三十一款產品。比如:
——日本玩具大廠BANDAI主動找上門,將“男前豆腐”的8種豆腐產品製成扭蛋玩具。
——“男前豆腐”將自己網站上推出的4首獨特歌曲《豆腐店的搖滾樂》等,變成可以下載的手機來電歌曲。
——“男前豆腐”的商標圖案也製成了手機待機圖案和Flash遊戲。
——和人氣動漫《海賊王》共同開發了“喬巴豆腐”。


可以說,男前豆腐打造了豆製品界的頂級IP。從IP的延展上,我們也可看出:IP讓一個產品從單純的物理功能(豆腐的營養價值),昇華到了一種精神層面(表達自我、娛樂、好玩);從而,賦予了產品長尾效應和巨大的藍海想象空間。
最後,將“怎麼把產品打造成IP”三部曲的邏輯關係繪製成一張圖,如下:

——“‘我’本質是什麼”是“產品IP化”的“地基”,它由“‘我’表象是什麼”來體現,最終如錐子般,扎入人們的頭腦。
——“‘我’本質是什麼”又有一定的延展度,通過跨界各種產品,從面上包裹人們的頭腦。
最終的結果就是:目標使用者群成為這個IP化後產品的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