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蘋果將重心轉移至印度 能否複製曾經的輝煌?
“蘋果欲將重心轉移至印度,算是蘋果因中國困局無法突圍而進行的一次自救。轉移至印度之後,不但可以節省大量人力成本(印度的製造業工人的工資平均在1000-1500元),還可以擴大蘋果在印度的影響力,畢竟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
富士康欲印度量產iPhone,蘋果能否複製曾經的輝煌?
中國新聞週刊記者 孫雪池
據彭博社報道,富士康主席郭臺銘在4月中旬表示,富士康將於今年開始在印度量產iPhone。
“未來我們將會在印度的智慧手機行業內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已經將自己的生產線遷移到了那裡。” 郭臺銘公開說道。
如果成真,中國手機市場格局無疑將會因此改變。
蘋果每年銷售的iPhone,70%是由富士康代加工的,富士康工廠重心的轉移,某種程度上也是蘋果市場重心的轉移。
脣亡齒寒
近年來,蘋果在中國市場的路,可謂一波三折。
從2019Q1財報大中華區營收同比下降27%,隨後國內所有iPhone銷售渠道同步降價以提振銷量;到春季新品釋出會上,沒有硬體釋出,“從硬到軟”的轉變;再到如今中國主要代工廠的陣地欲遷移,種種動作似乎都在傳遞一個資訊:蘋果硬體在國內市場的日子難混。
十年前(2009年),iPhone3GS進入中國市場,當時國內手機價格普遍在1000-3000元,iPhone卻義無反顧地定位高階市場,將最低配置的8GB iPhone定價為4999元,最高配置32GB定價為6999元,初來乍到的蘋果信心滿滿。
緊隨其後的2010年,富士康便在鄭州落地建廠,讓鄭州成為了如今的iPhone之城,也是中國最大的蘋果基地。
其實2009年的中國,剛步入3G時代,智慧手機剛剛起步,觸屏技術也面世不久。彼時微信還沒有誕生,人們的主要交流方式還是打電話發簡訊,大學生們正沉迷於校內(後來的人人網),一切都剛剛開始。天時地利人和,蘋果順勢,輕而易舉地攻下了中國市場,得到了中國年輕人的認可和追捧。
當時能擁有一部最新款iPhone,就是榮耀。
每當蘋果推出新款產品,全國各地的粉絲們就會徹夜排隊,希望第一時間拿到新品,體驗新功能。在店外睡帳篷是常事,每家蘋果店外總少不了黃牛的身影,誇張的時候還需要保安維持秩序。
iPhone每年銷量和每年相對應的新品,銷量包括但不限於新品。
注:2018年資料為預估資料,因為11月開始蘋果官方不再公開iPhone 的具體銷量。
資料來源:Counterpoint Research、IDC
在過去的十年間,蘋果出貨量超過13億臺。2015年達到了蘋果手機的銷售巔峰,出貨量為2.3112億臺。
為了能滿足蘋果的出貨量需求,鄭州富士康也在不斷地提高產能。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富士康在鄭州至少擁有3家工廠,包括94條生產線,僱用工人達35萬名。當時鄭州富士康大約每分鐘可以組裝350部蘋果手機,每天的產量達到50萬部,全球大約50%的iPhone手機來自鄭州的富士康工廠。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iPhone會越來越好的時候,2018年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命運卻出現了轉折。蘋果2019年Q1財報顯示,iPhone銷售額下跌了15%,以至於直接造成了蘋果Q1營收下跌4.5%。
截至2019年Q1,富士康負責了70%的蘋果手機生產。作為蘋果公司最重要的代工企業,富士康自然不能獨善其身。網上頻頻傳出富士康因被蘋果公司砍單而裁員傳聞,但始終未得到官方證實。
據富士康2019Q1財報顯示,營收同比增長了17.16%,但因受到蘋果銷量的影響,富士康的實際盈利出現了下降,具體資料未做披露。
蘋果用十年時間在中國創造的神話,終被國產手機終結了。
這主要是由國產手機的崛起和國內外手機市場的飽和造成的。華為和OPPO等本土手機主機廠商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直接搶佔了iPhone的市場,iPhone銷量持續下滑,盈利能力減弱,出貨量不敵國產手機。
圖/IDC官網
據IDC分析,受巨集觀經濟增速下行,消費者換機週期拉長,碎片化智慧終端分流等因素協同影響,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出現飽和趨勢,年出貨量增速放緩。
這一分析和中國信通院的研究不謀而合,據該院釋出的《2019年4月國內手機市場執行分析報告 》顯示,2019年4月份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連續5個月下降後回升,同比增6.7%。但2019年1-4月,同比仍下降6.7%。
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資料 圖/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報告
不僅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出現飽和,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的增長也出現下跌趨勢。
據IDC釋出的2018年Q4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報告,當季共出貨3.765億部,同比下降4.9%,連續第五個季度下滑。
IDC負責跟蹤全球移動裝置市場的副總裁Ryan Reith稱,“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現在一團糟。除了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和越南等少數高增長市場外,我們在2018年沒有看到很(更)多積極的活動。”
市場因素讓蘋果的霸主地位難以為繼,中國人口紅利的優勢在逐漸減弱、老齡化加速,人工成本的不斷增加讓富士康不得不遠走他鄉。
國家統計局資料截圖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逐年走低,尤其在2018年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趨勢,青壯年勞動力缺失 。
據社科院等機構聯合釋出的《老年健康藍皮書:中國老年健康研究報告(2018)》顯示,預計到2020年,全國老年人口總量會超過2.5億人,佔總人口比重接近20%。
Counterpoint Research 分析師卡恩·喬漢(Karn Chauhan)分析稱:“對於富士康來說,iPhone在中國市場已經飽和,而且與印度相比,中國的工人成本是前者的3倍。”
企業盈利要控制成本,無可厚非,可為什麼是印度?
從made in China 到made in India
印度有望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在如今複雜的經濟環境下,國際輿論時常有“印度有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實力”的說法。
其實早在2015年,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就曾表示,計劃到2020年前在印度建設10~12家工廠。如今看來,計劃2019在印度量產iPhone只是按部就班地推進計劃罷了。
對於富士康而言是商業版圖的正常擴充套件,但對於蘋果而言,意義遠不止是戰略轉移。
“蘋果欲將重心轉移至印度,算是蘋果因中國困局無法突圍而進行的一次自救。轉移至印度之後,不但可以節省大量人力成本(印度的製造業工人的工資平均在1000-1500元),還可以擴大蘋果在印度的影響力,畢竟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
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人口大國,目前老齡化人口達8000萬左右,看起來老齡化數量很大,但其實只佔總比6%。
這也是資本看重印度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實一直以來,蘋果在印度智慧手機市場上的表現都不算太好。據彭博社報道,去年印度消費者一共購買了1.4億部智慧手機,其中蘋果智慧手機的銷量只有170萬部。
一方面是由於蘋果裝置的高售價,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印度智慧手機市場的滲透率極低。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2017年資料
橫向對比中國手機市場,從出貨量和智慧手機滲透率來看,目前印度手機市場尚未被完全開發。
市場潛力巨大,人工成本低,印度的客觀條件完全符合資本的商業期待。
除了戰略意義,富士康在印度量產iPhone還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上臺後,大力推進“印度製造”計劃,希望將製造業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從15%提升至25%,將印度打造成具有競爭力的全球製造業中心。
郭臺銘曾表示,富士康計劃在印度擴張之際,印度總理已經邀請他訪問印度。幾年來,一家班加羅爾工廠一直在生產舊款iPhone,但富士康本次做出最新的決定之後,將會把生產擴大到更新機型。
民間還流傳著一種猜測,印度幾次上調進口手機關稅,是為了倒逼蘋果去印度建廠、提高在印度國內的製造規模。如果猜測是真,印度政府的招商手段可謂一絕。
印度政府和蘋果就像兩隻想要報團取暖的刺蝟,擁抱之前,一再地試探對方。
蘋果在印度一直沒有直營店。此前,蘋果方面一直在找機會,以求印度政府允許自己建立官方零售店,但根據印度相關規定,蘋果要在印度開設零售店來銷售自己的產品,它30%的零部件必須在當地進行採購。但截至目前,蘋果的絕大多數產品都是在中國進行生產,無法滿足這個條件。
如今,一旦富士康將蘋果相關業務遷至印度,這個問題或許也將迎刃而解。此外蘋果還有望豁免20%的關稅,隨之當地的手機零售價必然會有所下調。
這看上去對蘋果、消費者、印度政府乃至於富士康而言,都是隻賺不賠的買賣。
“印度本身消費市場空間很大,再加上廉價勞動力帶來的規模效應,iPhone的組裝費用或會大幅度降低。”宋清輝分析稱,“這也是很多代工廠以及手機廠商都趨之若鶩的原因,這種轉型成功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認為,對於印度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質疑聲也是不絕於耳。
印度確實在人口數量、勞動力充足和市場廣闊等幾方面和中國類似,但“反對派”卻認為這種相似性僅限於表面,具體到市場層面兩國仍有較大差異。
和中國紮實的重工業基礎比起來,印度的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也是因此,20世紀80年代印度把工業發展的重心移向了研究和開發高新技術產業,並使計算機軟體產業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還有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因印度地處熱帶地區,其民性也比溫帶與寒帶的人要懶得多,所以印度人更願意從事腦力勞動。不過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軟體大國的文盲人口數量也是世界之最。
印度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4年釋出的報告顯示,印度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年人文盲人口達2.87億,佔全球文盲人口的37%。中國在過去20年,成年人文盲減少了1.3億。
此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釋出的《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2013-2014》顯示,全世界72%的文盲人口集中在10個國家,這些國家的文盲人口達5.57億,其中印度居首位。
而根據2018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公佈的資料,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過去五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了10.5年。
相比之下,印度的年輕勞動力或許在數量上可以取勝,但質量上仍是未知。
據富士康2017年財報,其有員工98.8萬人,一旦富士康部分業務遷移到印度,印度的富士康工廠員工數也會迅速增長。
或許對於蘋果來說,在印度量產iPhone能解燃眉之急,但對代工廠富士康而言,尷尬卻依舊存在。
富士康不甘心只為他人做嫁衣
2000富士康開始為蘋果代工,自此,富士康就和蘋果緊緊地繫結在一起成了利益共同體。
之後的幾年裡,蘋果在世界市場所向披靡,富士康也跟著風生水起。
但2018年後半年,伴隨著蘋果銷量的放緩,富士康的生意開始變得艱難。
據《日經新聞》2018年11月援引知情人士的訊息稱:“對於富士康,最初準備近60條生產線來生產iPhone XR,但近期僅啟用約45條生產線。富士康表示,目前不需要生產那麼多。”該知情人士還稱,這意味著富士康每天要少生產大約10萬部iPhone XR,比最初的樂觀預期低20%至25%。
據富士康2018年Q3財報顯示,淨利潤248.8億臺幣(約54.6億人民幣)低於分析師預期。
主機廠商過得好壞能直接影響代工廠的盈利多少,甚至間接決定代工廠的生死。
這種休慼與共的關係就好比懸在富士康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提醒著富士康:雖然不愁吃穿,但卻永遠是寄人籬下,沒有主動權。
2018年,富士康相關負責人在公開會議上稱,蘋果手機的業務佔富士康總業務的45%左右。
可見蘋果一家的業務,就撐起了富士康的半邊天。富士康因代加工蘋果而盛極一時,但卻不甘於永遠做“低端工廠”,富士康一直找機會想擺脫對蘋果的強依賴,尋求輕轉型。
2018年富士康以“工業富聯”的名義上市,昔日全球最大的代工廠,搖身一變,成了科技企業。對於靠勞動力起家的富士康而言,想要轉型成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企業,難度並不小,但富士康似乎早有準備。
據企查查資料,僅2018年至今,富士康公開的對外投資就超過十次,根據公開資料保守估計,累計投資額超百億元,其投資專案主要集中在AI、智慧製造領域,投資規律呈現出集中化、高階化的趨勢。
最近網傳目前富士康已經接下了華為P30的訂單,為此還招募了五萬名員工,但這一訊息始終未得到雙方公司的證實。
如果富士康在蘋果之外的客戶能夠可持續地規模化發展,那麼即便富士康的蘋果產品線轉移到印度,對國內的市場影響也不至於太大。
但實現“去蘋果化”並非一朝一夕的事。
短期內蘋果對於富士康的業務貢獻量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臺灣元大證券顧問公司報告顯示,蘋果每年售出的iPhone裡70%是由富士康負責代工生產,除此之外,富士康還承擔了蘋果iPad、Mac等多個不同產品的代工生產。
除了對蘋果依賴性嚴重,富士康還面臨著客戶和供應商的單一化和高度集中的風險。根據富士康最新財報,2018年,和富士康合作的前五名企業銷售額之和和採購額之和分別佔整體的75.10%和47.45%,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風險可想而知。
此次將部分重心轉移到印度,是富士康和蘋果基於國際市場目前的狀況而做出的戰略調整,但這絕不僅僅是兩家企業自身的調整,一旦“iPhone在印度量產”的計劃落地,對於兩國相關市場的就業和結構都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具體的發展走向還有待市場驗證。原標題:富士康欲印度量產iPhone,蘋果能否複製曾經的輝煌?
責任編輯:郭銀雙